短剧并非新物种,却在2023年始料未及地成为“最盈利”的赛道。
与传统的横屏剧不同,短剧在快手、微信、抖音等平台以竖屏方式呈现,时间短、集数多、戏剧矛盾看点多,大部分短剧每集时长只有一两分钟,总规模在100集左右,前10集或前20集免费,之后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1月12日快手在深圳举行短剧生态大会,快手副总裁、快手文娱业务负责人陈弋弋透露,截至2023年年底,快手星芒短剧上线总量近千部,播放量破亿作品达326部,破3亿作品有68部,破10亿超爆款作品有4部。此外,截至2023年年底,快手付费用户规模增长近10倍。
2023年,随着短剧行业规模、热度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玩家入局,短剧市场已然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短剧正逐步朝着系统化、精品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内容付费、出海等方向探索突进,也逐渐成为品牌方内容营销的新阵地,商业化价值持续释放。
快手作为短剧业务布局最早、耕耘最深的平台之一,星芒短剧产量激增。陈弋弋1月12日在快手短剧生态大会上透露,截至2023年年底,快手星芒短剧上线总量近千部,播放量破亿作品达326部,破3亿作品有68部,破10亿超爆款作品有4部;受众规模方面,2023年快手短剧日均DAU达2.7亿,每日观看10集以上的重度短剧用户数达9400万,同比增长52.6%;创作者生态方面,截至2023年年底,快手平台上短剧创作者规模已超10万。
快手文娱业务部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于轲则向记者表示,2024年将对星芒短剧进行全新升级,实现门槛更低、收益更稳妥、分账梯度更高。
截至2023年年末,快手星芒短剧核心用户规模增长超29%;一段时间内付费用户规模增长近10倍,原生付费短剧GMV增长近20倍,并且每日付费用户中新客转化占比40%以上,男女性更均衡、年龄覆盖更广;影响力方面,全年站外曝光提升160%;商业化方面,覆盖电商平台、3C数码、大健康等多个行业客户,并探索出场景包植入、品牌定制短剧、明星创意短剧、超前点映模式、AIGC等品牌植入合作方式及玩法。
在生态大会上,快手磁力引擎营销业务部副总经理王思洵表示,快手短剧内容营销有四大优势——多、快、好、省。多指的是剧目类型多元、全年上线的超200部短剧中,可供客户选择剧目类型、数量多样化;快指的是制作周期短;好是指剧集内容优质;省则是指商业模式灵活,IP内容、主创合作、批量场景、剧场冠名等充分满足了品牌类营销诉求。
据记者了解到,2024年,快手短剧招商方面,计划上线250部短剧,结合短剧特色优势,实现品牌人群资产迅速积累。从目前正在推进的商机来看,对比短剧前期基本以电商平台客户为主,食品、快消、美妆、3C、汽车等品牌行业今年纷纷入局。
艺恩解决方案总经理刘翠萍告诉记者,2023年短剧上线总数量超过1400部,同比增长率达到50%,相比全年近3000部左右的备案量,产量储备并未达到平衡。“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近400亿元,接近电影市场体量70%,5年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短剧相关企业数量超30万家,为2016年的近4倍,产业链上、中、下游众多公司各司其职,推动供给增长,共促短剧内容题材多元化和制作精细化。具体来看,上游为内容来源方,即版权方自有IP或数字文学网站,出版机构达到1.7万家,中游为内容制作端,影视制作公司MCN机构达到22.9万家;下游为内容发行和营销,短剧发行5.9万家,短剧营销1.04万家。
原上慕光创始人、导演严沛梁在会上表示,2023年随着短剧更规范化发展,倒逼短剧质量提升,短剧制作成本随之水涨船高,2023年初,一部短剧制作成本20万—30万元左右,目前一部短剧的制作成本大概在60万元左右,上涨2—3倍。
短剧市场呈现出的爆炸性增长,也让许多影视企业看到了商机。A股多家上市公司密集表态,积极布局微短剧业务,探索一系列“短剧+”新生态。
以热门股中文在线为例,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2023年11月3日和11月5日,公司举办了两场投资者调研活动,共吸引了海富通基金、广发基金、诺安基金、华夏基金、中银基金、中欧基金等机构的369人参与。
在提问环节,参会人员主要对公司在短剧的优势、公司中长期规划以及公司在AI布局和AI相关应用方面的问题较为关注。公司表示,2020年公司开始探索中短剧市场,与多平台建立框架合作,推动电视剧分账剧、小程序短剧、互动短剧等产品形式,2021年迅速落地,2022年小程序短剧(付费视频剧)收入已超3亿元。
此外,11月7日,华安基金、中银基金、大成基金、诺安基金多家机构共99人对华策影视进行调研,投资者提问环节主要围绕短剧业务相关布局。该公司表示,从2022年开始关注并研究微短剧市场,从2023年6月开始逐步切入,明确建立微短剧剧本开发和营销分发两大核心能力。目前已经建立了6支队伍,已有5个短剧项目完成拍摄。且公司已经与微短剧各头部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如今,微短剧是资本眼里可批量生产、高复购的好生意。”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艾莉说,一部数十万元成本的微短剧最多能撬动十倍百倍收入。
责编:刘珺宇
校对:苏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