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官宣!中国人口,二连降了!

官宣!中国人口,二连降了!

10月前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作者:余飞
来源:城市财经
文章已获授权


01

人口继续负增长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年各项经济、人口数据。
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比上年增长5.2%。成功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全年5%左右的增速目标。
不过,我最关心的还是牵扯经济、楼市的人口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这意味着,人口通缩速度正在加快。2022年,全国人口首次转向,减少了85万人。去年又减少了208万人。
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新生儿人口持续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生儿人口902万人,继续低于死亡人口。去年全国死亡人口1110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902万人,比之前市场预期得要好很多。之前,机构预测2023年出生人口可能会跌破800万人。
虽然好于预期,但跌势根本也收不住。902万出生人口,已经7连降,相比于2016年的高点,减少了883万人,跌幅49.5%,妥妥腰斩。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又是什么导致出生人口七连降?
要知道,2016年出生人口高点正好是全面放开二胎的时候,之后又开始鼓励三胎。以此来看,放开生育,对于人口趋势的改变,没有产生一点涟漪。
影响人口出生的根本因素,是教育、住房和医疗三座大山。

02

三座大山的改变人口走向
对于日本、欧洲、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富裕地区来说,不愿生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人更加追求自由、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然而,对于我们这个尚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上流阶层的生育低欲望,理由与富裕地区雷同,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根由是三座大山。
这三个压力不减轻,人口形势不会改变。

育娲人口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平均养娃到18岁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韩国。

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均养娃成本可能不是最大,但压力绝对是全球前列,毕竟韩国虽然成本最大,但收入比我们高很多。

分省市来看,养娃压力最大的是甘肃,养大一个娃到17岁,需要耗费一个家庭16.2年收入,相当于每年的家庭收入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了。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育娲人口、国家统计局
三座大山,让年轻人对结婚和生育望而却步。结不起婚生不起娃,是导致结婚率与出生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过去几年,各省市也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措施,如生育补贴、生育假之类,但都是隔靴搔痒。
这些不是依靠一些补贴甜头,就能够四两拨千斤。
所以说,人口形势很难扭转,新生儿数量还会继续下滑。想要延缓趋势,必须从三座大山出手。
好在,国家已经出手了。去年8月份本号就写过一篇《搬走三座大山,开始!》,详细介绍了这事。
教育减负方面:
为了给教育减负,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文件发布后,教育局立刻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
大幅压减考试次数、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层层压实督导责任。

自此一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拉开了帷幕,哪怕在就业压力超大的现在,也没有丝毫松懈。
校外培训机构抓住了中国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问题重视的鸡娃心理,大肆宣传课外培训的重要性,导致如今学上校外培训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不培训反倒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结果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身心俱疲,费神费力费票子。学生没有了闲暇时间,父母还得承担起辅导孩子作业的重任。

花了钱不说,学生的成绩可能有所提升,但都在培训的背景下,只是拉高了录取分数线,并没有改变学生的录取比例,只是让校外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而已。

医疗减负方面:
去年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医疗反腐行动。
根据机构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到7月31日,19个省和直辖市总共有156位院长落马,数量已经远超往年院长被查数量,其中地市级及以上医院院长数量为95,占比60.9%,而县级医院院长共有61位,占比39.1%。
对医疗的反腐,反的是什么?一个是回扣,另一个是行贿。尤其是第一个。

所谓的回扣,就是医疗器械、药品、医院耗材等生产商,向医院关键岗位人员行贿,以确保自家产品被采购、被高价采购。

所谓的受贿,病人向主治医生、麻醉师等关键人员行贿,以保证自己在治疗中获得优良服务,不被歧视。

这两件事情,在各行各业中基本都存在,但在医疗行业中,更甚,特别是回扣。

原本就昂贵的医疗器械和药材,在采购人员与销售人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之下,为了回扣,硬生生将成本翻倍乃至数倍。
最终这些成本,都将由病人买单。
看病贵,已经让很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救死扶伤,本来是医院的天职,也是医院存在的意义,但现在很多医院却将病人当做了韭菜,恨不得连根割,吃人不吐骨头。
民众自我揶揄,小病不用去医院,大病去医院也没用。
面对看病难,去年以来中央展开了历史上力度最强、范围最广的医疗反腐行动。腐败是很多行业的毒瘤,必须摘除,特别是在关乎生命的医疗行业。
这场反腐行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整肃医疗行业,更重要的点在于,降低民众的看病成本,让看病不再困难。
住房减负方面:
动作很多。主要有两个大动作:
一方面,前期压住房价上涨势头,后期让房价缓慢下跌。
很多人看到这两年不断放松调控,疯狂救市,以为又是要重启楼市。
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真不是那么回事。房地产对经济的作用依旧重要,所以疯狂救市,只是不想让房地产过度拖累经济复苏而已。
但这并不是要重启楼市,只是维持不破,不让下跌过快而已。这一点,可以从过去两年的救市措施中看到。
过去两年的救市措施,有一个明显特点。力度不大,而且都是挤牙膏式的操作。
如果想要扭转局面,全面放开限购,定然可以,但始终没有。
从这里可以看出,官方只是想要维持降而不破的局面。压力大了,就松一点,再大了,就再松一点,一点一点挤牙膏。
官方似乎并没有想着让房价转向,而只是想着让房价跌得慢一些,以时间换空间,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
这与去年底两场重量级会议中提到的“先立后破”思路契合。
立是目的,破也是目的,但得先立,然后才能破。或者说,没有立起来之前,不能破。
这里的破,主要是破除三点:1、破除房地产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2、破除中央和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3、破除高房价的隐忧。
降而不破,这才是官方对待楼市的终极态度。
另一方面,推出了二次房改。

去年8月份国务院审议通了《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14号文件),拉开了中国二次房改大幕。

14号文件的到来,宣示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再次进入双轨制时代,也即商品房和保障房并行的时代。
为何要大搞保障房建设?14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保障房的两大目标:
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奋斗”
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这两段表态意味着未来中国大多数城市可能会走向新加坡模式,给未来的房地产划定两个圈子,一个商品房圈子,一个保障房圈子。
保障房保障买不起商品房人居住,商品房则让有钱人去玩,当然也要以稳定为基调。

03

人口持续减少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有很多。
第一,提高老龄化率。
统计年鉴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09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9%。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们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距离超老龄化社会已经不远了。
第二,减少劳动力人口,施压经济增长。
2022年劳动力人口为96289万人,较2013年最高峰101041万人减少4752万人,减少幅度4.7%。
劳动力人口下降是新生儿下降与老龄化加剧夹击的结果。
劳动力人口减少,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压力。
有人说,美日欧人口也少,照样是发达国家,我们人口减少为何会影响经济?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金融资本强国、科技强国,人家的GDP主要是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支撑。

我们中国是产业资本大国、制造业大国,人口是我们的优势。当人口转向之下,我们的优势便不再。

第三,冲击教育系统。

我们正在走日韩的老路。

日本、韩国因为出生人口不断创历史新低,大量幼儿园中小学关闭,而且大学也开始关闭。

韩国方面,1982年至2021年,韩国已有3800多所小学和初高中学校关闭。

日本方面,日本政府数据显示,日本每年约有450所学校关闭,从2002年至2020年,近9000所学校永久关闭。

大学方面,日本去年已经关闭了12所大学。未来将有200所大学关闭。

韩国方面,韩国的研究机构也预测,未来380余所存量高校将减少一半左右。

中国方面,这些年随着出生人口不断减少,对教育系统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0%。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下降3.70%。
幼儿园数量是过去多年来首次出现减少。更为关键的是,幼儿园人数去年减少了177.66万人。
小学数量过去二十多年,因为城镇化导致农村大量小学关闭、合并,总数一直在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但2021年的情形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不但小学数量在减少,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也在同时减少,这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小学阶段招生1701.39万人,比上年减少81.19万人,下降4.55%;在校生1.07亿人,比上年减少47.88万人,下降0.44%
这意味着,接下来小学关停速度会提速,进入一个新阶段。
幼儿园与小学关停,只是新生儿人数下滑带来的第一波影响,第二波影响将会随着时间推移,进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之前本号就计算过,新生儿下滑对高中的影响,将会出现在2034年。
2023年全国高考人数创新高,达到了1291万人。

数据:教育部;制图:城市财经

2023年参加高考的人对应的是2005年左右出生的人数。
从上面的出生人数数据图可以看到,2005年全国新生儿人口1617万人,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数字,之后出生人口略有下降,跌破了1600万,到2012年才再度超越2005年,2016年创下过去二十年新高。
因此从出生人数来看,未来高考人数还会继续刷新天际线,预计到2034年达到顶峰,此后随着2016年之后新生人口数量不断下滑而转向。
第四,冲击学区房。
过去两年,在教育轮岗制度威慑之下,叠加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学区房的需求也炒作陷入了低迷。
造成顶流城市的顶流学区房价格纷纷跳水。
深圳方面,重点学区房的价格已经跌去了四分之一。
乐有家数据显示,2023年重点学区楼盘整体成交价格从高点时期的9.35万/平方米跌至如今的6.85万/平方米,跌幅26.7%。
市六大名校片区均价从132490元/平方米,跌至100741元/平方米,下跌了24%。而且跌势依旧,很快会整体跌破10万+。
上海方面,去年6月份每日经济新闻就披露上海的几个顶流学区房,如浦东新区顶流学校明珠小学的“老破小”朱家滩小区、凭借“福外+建西”双学区成为顶流学校的梅园片区,几个均出现了大跳水。

广州方面,老城区越秀的部分重点学区房,跌幅最大的超过30%。45个楼盘中33个在下跌,其中14个小区跌幅超过10%。

此外广州房价天花板天河区,统计的45个小区三分之二在下跌,18个小区跌幅超过10%。跌幅最大的超过了25%。

北京方面,过去两三年,北京高价学区房跳水的消息时常见诸于报端。

财联社披露,现在德胜区大部分挂牌房源都降了最少四五十万元,是近几年来的低点。

厦门、杭州、南京、苏州、武汉等,无不如此。

孩子数量不断减少,对学区的需求不断下滑,顶级学区房的支撑力量晃动,高价便难以坚守,最关键的是,而这个利空,会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发挥作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起点财经

相关新闻

官宣:中国人口,二连降了很严重!中国官宣跨境转账新规!微信支付宝、换汇,超这个数小心!澳币汇率涨回去了,澳洲华人注意...海外华人喜讯!中国官宣:免签过境口岸大增!全力推进国际航班恢复!入境上海可享签证利好新政!航班增幅超20%!突然官宣!中国巨头退出澳洲!澳洲三巨头,同时退市!不能更糟了...爆炸新闻!中国官宣:对澳洲免签!5年多次往返签证+5大协议,见证历史!官宣!中国信通院“铸基计划”联合极客邦科技双数研究院 InfoQ 研究中心宣布《AGI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洞察》报告正式启动突然官宣!中国废除对澳洲重大禁令!6月起,中澳航线增加多条!中国总理也有个好消息!华人注意!入境后少了一个“大麻烦”,华人回国更方便了!中国官宣,这项免签条例扩大...在澳华人注意!入境后少了一个“大麻烦”,华人回国更方便了!中国官宣,这项免签条例扩大...重磅!中国官宣:全力推进国际航班增航!加拿大华人分享:自己只花了200刀,就从加拿大抵达上海!移民部官宣!中国这地区利好政策!等待期可申请3年工签!还能续!重磅喜讯!中国官宣六大新政策!出入境更便利!中澳机票大降价低至¥916!回国证件热门问题汇总...期盼已久!中国官宣:今天起,取消!澳总理:非常欢迎!重磅官宣!中国对澳葡萄酒反倾销税,今日正式解除!澳中贸易再有重大突破!澳洲也将取消此类对华关税?重磅突发!中国官宣终止对澳洲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官宣!中国大陆终于开放雅思单科重考!雅思考试变得更容易了?大使馆官宣!中国公民在国外赌博也违法!公安部已开通举报平台...重磅!中国官宣回国新政:澳洲华人可免签入境上海30天!入境后还能延期!中澳关系再进一步!官宣!中国,第一个13万亿大省诞生重磅!中国官宣利好政策!微信、支付宝大升级,入境免签大改动 !海外华人回国更方便...中国官宣好消息!对澳洲单方面免签!新的直飞航线来了!票价低至$200刀!还有5年多次往返签证...重磅!中国民航局官宣:将全力推进国际航班增航!加拿大华人分享:自己只花了200刀,就从多伦多抵达上海!好消息!中国教育部官宣:扩大支持留学!盘点留学生的五大福利!包括澳洲!中国移民局官宣:即日起扩大多国公民免签入境海南事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