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把反贼们通通流放西伯利亚!反贼:还有这好事?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沙皇:
把反贼们通通流放西伯利亚!
反贼:还有这好事?
©文/赛艇队长 编辑:瑞秋的春天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虽然俄国嘴上说“没有损失,经济不断增长,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位列全球第五”等等,但现实却是卢布持续贬值、物价不断上涨,俄国老百姓买鸡蛋都得排队。
◇ 俄国出现“蛋荒”
当战争没有影响到俄国人正常生活时候,他们可以装作一切都没有发生,但当战争的负面影响结结实实打在他们身上后,这些人的抱怨和不满必然会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面对“暂时的困难就受不了要吐槽”的非国民,大帝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闭嘴,甚至把其中一个反对者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 俄国内反对派领导人被流放西伯利亚
说起来,把政敌流放西伯利亚当属沙俄一项传统制度,它在诞生之初是彰显陛下仁慈的表现,可最后又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流放西伯利亚的制度始于16世纪末,随着蒙古金帐汗国衰落,俄国翻越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推进,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最缺的就是劳动力,既然把犯人关在圣彼得堡也是关,关在没有盖的西伯利亚也是关,面对层出不穷的敌人,放着西伯利亚这个天然监狱不用,岂不是浪费?把敌人都流放到西伯利亚,不仅能把沙皇讨厌的臣民赶出欧洲,他们在西伯利亚的生活还能参与当地建设,从而巩固俄国的殖民活动。
◇ 一场游戏就让季米特里王子见了上帝,而留里克王朝也因此绝嗣
1591年,在乌格利奇发生了一场匪夷所思的王子猝死案,沙皇伊凡四世幼子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王子在玩耍时被利刃割喉身亡,经过调查各方都认为王子死于意外,但季米特里的母亲认为孩子肯定是死于谋杀,并且在乌格利奇煽动叛乱。
◇ 乌格利奇事件
沙俄政府派出军队镇压了暴乱,在处决完领头人物后其他参与起义的当地人被集体流放到西伯利亚,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批被流放的人。由于这次起义中人们是通过敲钟完成集结的,于是铜钟也成为叛乱者被流放,从乌格利奇的教堂迁到西伯利亚的教堂,一直到300年后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奔走之下,铜钟才迁回乌格利奇。
随着俄国在西伯利亚的进一步扩张,1598年灭西伯利亚汗国,并在1636年占领大部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领土面积的增长就需要他们找来更多人手去建设荒地,流放规模也开始加大。
◇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1629年3月9日—1676年1月29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二位沙皇。
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颁布法典,把流放西伯利亚作为一种刑罚固定下来, 规定流放西伯利亚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并指定新建不久的雅库次克及勒拿河流域为流放地。到了17世纪下半叶,每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数能达到上千人。一代更比一代强,沙皇阿列克谢的儿子彼得大帝继位后,开启了一个规模更大的流放新时代。
◇ 油画作品《射击军临刑的早上》
1698年莫斯科发生射击军叛乱事件,此次叛乱被平定后,除1182人被处死外,剩余参与叛乱的人员全被放逐;18世纪初俄国和瑞典进入连年战争,瑞典有一批战俘被关押在喀山省,有几个瑞典人难以忍受战俘营的工作,选择越狱潜逃,在被发现后所有喀山省的战俘都受到牵连,直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同样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随着沙皇开启东正教宗教改革,把教权限制在王权之下,改革后的东正教彻底成了沙皇的附庸,由此引发的东正教旧派系的不满,彼得大帝毫不犹豫的将这些拒绝改革的教徒流放到西伯利亚。
这些流放行为一方面让俄国在西伯利亚的殖民逐渐站稳脚跟,一方面又让沙皇赶走了那些他不喜欢的人,简直是双赢。因此在后续历任沙皇统治中,流放的罪名变得越来越多,城市里的流浪汉被认为创造不了经济价值,要流放;逃亡的农奴也创造不了经济价值,也要流放;至于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人,他们更要被流放。
◇ 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希科夫
沙皇彼得二世登基后,朝政由大元帅缅什科夫把持,因为他在朝中势力过大引来一干政敌的仇视,这些政敌们举报缅什科夫侵吞国家财产,拿修城堡的钱去修自己的后花园。当年还在彼得二世的爷爷彼得大帝面前进谗言,让彼得大帝杀了彼得二世的父亲,废太子阿列克谢。
彼得二世本来就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当他得知事情的真相后,气的连茶杯都捏碎了,迅速颁布一条上谕,解除缅希科夫的一切职务,没收其全部家产和勋章,同时将其家族全体流放到西伯利亚苦寒之地,就这样这位曾经帮助彼得大帝打天下的功勋之臣夹着尾巴跑到西伯利亚,并在两年后死在流放地。
◇ 油画作品《缅希科夫在别留佐夫镇》
在上百年的流放过程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大约有100多万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只是因为陛下不喜欢,就随便安了个罪名,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踏上了流放之路。同时代英国流放到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一共只有几万人,而法国流放到北非的犯人才上千人,加一起连俄国的零头都不到。
◇ 沙俄时期部分被流放的俄国知识分子名单
不过这种流放制度在另一方面也展现出沙皇温情的一面,19世纪中期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死刑,原本要杀头的罪过都改成流放。比如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间投身革命想要推翻沙皇,事情败露被抓按理说只能等死,正赶上这时候法律改死刑变流放,他激动的跪在刑场上高喊“沙皇陛下万岁”,然后兴高采烈的踏上了流放的生涯,也这是这段流放经历让这位大文豪写出了《死屋手记》。
值得一提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将近一个世纪后,一个名叫索尔仁尼琴的作家也被苏联政府流放到了哈萨克斯坦,后来他也写了一本书名叫《古拉格群岛》。
◇ 《死屋手记》封面◇ 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刑罚堡
言归正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犯人,一般来说因为路上的舟船劳顿,还没到目的地就会折损三分之一犯人,等到流放地之后因为恶劣的生活环境,还会有三分之一熬不到刑期结束那天。而活下来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要从事修路,采矿这种繁重又危险的工作,尽管看管他们的人不多,但流放者也很少会选择逃亡,因为附近千里荒芜人烟,逃跑后冻饿而死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在这些被流放的人里,也有一部分人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那就是贵族和有钱人。
◇ 元老院广场上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俄国爆发十二月党人起义,这群贵族军人想要推翻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统治,起义被镇压后这些人被流放处理,他们本身就是社会贵族精英,即便他们现在成了政治犯,也注定他们在许多方面与普通流放者不同。普通人是要走到流放地,但十二月党人是坐着马车到达西伯利亚的,宪兵和警察在押送他们都得用敬语,比如说“先生,您的监狱到了,请您进去”。
在流放期间,十二月党人不用干体力活,还可以得到来自家里的经济援助,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享受的特供在西伯利亚还能享受得到,还有些人看不惯当地的行政效率,直接加入当地政府,亲自下场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工作。
◇ 油画《再见欧洲》,亚历山大·撒哈切夫斯基。画中描绘的是波兰起义者在流放途中路过界碑,最后一次亲吻欧洲的土地
就这样西伯利亚从一个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经历了流放者几百年的建设后,逐渐变得有了人气,等到19世纪末革命者到这服刑时,流放生活已经可以叫度假了。沙皇会给他们每个月8卢布的津贴,允许他们读书看报,互相联系,比如列宁在被流放的时候每天都有散步、游泳的时间。甚至还能走访各个村庄,与同样被流放到这里的革命者商讨革命事宜,等到他结束流放回到家乡,他的家人还说他比以前胖了。
随着沙皇统治力逐渐减弱,流放制度在俄国后期成了一个空壳,看守人员天天摸鱼,不断有逃亡的事情发生,而当地人也乐于帮他们逃跑,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人都是反抗沙皇的解放者。比如斯大林就被流放了6次,5次都让他跑了,托洛茨基更是在流放半路上就逃走了。
◇ 列宾于1882年绘制的油画作品《意外归来》,画中的流放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
这种流放制度本来就是沙皇残酷统治的象征,而沙皇为了体现自己人性化把死刑改流放,西伯利亚就又成了沙皇陛下彰显仁慈的代名词。为了回报仁慈的沙皇,被流放的革命者正大光明的聚集在一起,讨论革命的经验教训,等到结束流放后,革命经验暴涨的这些人立刻返回大城市,毫不客气把自己的革命理想付诸行动,这应该是历届沙皇在流放犯人的时候都不曾想到的结果。
最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彻底倒台。随后,临时政府上台后废止了流放制度,在俄国延续300多年的流放制度终于告一段落。不过随着苏俄内战结束,苏联政府在1929年6月,通过了由“古拉格”取代了全国各地现有监狱的决策。
你看,慈爱的沙皇他又回来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