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的脸,写满了内娱爱看的热搜
当然,质疑与嘲讽并非全部,力争女明星拥有自然老去权利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两厢争论之下,越发交织出内娱女明星在面对衰老时身处的旋涡与斡旋。
周迅在《朗读者》节目中谈到衰老
当大众一旦发现某个女明星“不像从前那么美了”,紧随其后的舆论风向总免不了将原因指向——“看,她老了!”
与“断崖式衰老”相对的,是热搜上常常出现的“某某女星状态回春”等描述,于是,“美貌战胜时间”的舆论风向再次归位,驻颜有术、保养有方的“不老神话”成为内娱女明星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内娱女明星“不被允许变老”的处境,涉及女性审美主体现实与客体想象的重构,更暴露出社会情绪里一种普遍意义上对年龄的焦虑、对衰老的恐惧。
当女性面对衰老、生死、时间等话题时,她们的挣扎、思考与和解,由此变得清晰可见。
2023年热映的电影《芭比》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当经典款芭比发现自己腿上出现了橘皮组织,她惊慌失措,连同平脚掌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一起,被芭比乐园中的其他芭比围观讨论。
电影《芭比》
这一幕,放在内娱,同样适配。
内娱女明星,需要时刻保持一种严丝合缝、不容出错的美。她们不能老,不能长皱纹、法令纹、眼袋,不能流失胶原蛋白,即使四五十岁,也要保持看起来“没有年龄感”。
稍有差池,就是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
年少成名的周迅自出道以来就被誉为“充满灵气的演员”。她曾在早期采访中对衰老表示欣然接受。30岁的阶段,皮肤不像十七八岁的时候了,但她觉得:“那又怎么样?我好高兴我开始变老了,我希望能得到相应的智慧,能拥有相应的力量。”
然而随后几年,外界的反应给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周迅老了”“灵气全无”这样的质疑始于电影《明月几时有》,到《如懿传》达到顶峰,皆因她在这两部戏中饰演了少女阶段但状态不佳。即使《如懿传》中后期她呈现了诸多细腻表演与高光桥段,然而大众记住的,似乎只有前几集里她略显浮肿的脸。
电视剧《如懿传》
周迅当时没有为自己辩解。
2018年末拍摄《时尚芭莎》封面、与陈可辛导演对谈时,她才坦承了自己面对衰老、谩骂的难过和恐惧:“那几年每天愁眉苦脸挂念着这件事,拍出来的镜头又被人说胖和皱纹。真的早上起来坐在沙发上就开始哭,阳光再好我也在哭。”
对于女演员来说,时间在她们身上的流逝感格外鲜明而残忍。
演员杨蓉在《沙海》中饰演性感神秘的女医生梁湾,剧集播出时,杨蓉被质疑“三十多岁还演少女,做作,装嫩”。
对此,她无奈地回应:“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女演员不敢老去,我们这一拨30+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
电视剧《沙海》
类似的声讨与争议,已是司空见惯。
被少女感挤压之下的衰老痕迹,实打实上涨的年龄数字,换来的是愈加逼仄的职业空间。即使白、瘦可以后天弥补,唯有“年龄”这件事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演员失语。
姚晨担任监制,筹拍女性题材电影
当女演员们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年龄阶段,明明是具备更多故事性的黄金时期,却发现自己能演的、想演的角色越来越少。
于是,有了2019年FIRST影展上,海清拉着同台的姚晨、梁静、宋佳,发表的那场「女演员宣言」。
海清上台呼吁给中年女演员多一些机会
内娱荧幕上对熟龄女性的想象向来匮乏,更不用说50+、60+甚至年龄再往上的女性形象。有人说:“如果伊莎贝尔·于佩尔在内娱,可能只能出演恶婆婆。”女性的形象固化而失语,除了围绕着家庭打转,对女性更多生命维度的呈现少之又少。
以上种种,构成了内娱女演员不敢变老的局面。
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
荧幕上有年龄感的女演员“被缺席”,是整个社会审美上的一种缺失。在如此审美体系下,步入中年的女性充满着年龄焦虑。为了不被抛弃,女明星们努力维持着少女时期的样子,争当“逆龄女神”。
内娱,变成了对“橘皮组织”草木皆兵的Barbieland,而女明星则成了任何衰老的痕迹都会使其崩坏的“芭比”。
不被允许衰老,只是女明星“美丽”焦虑的其中一环。
要消灭法令纹、泪沟,要动用黑科技回春,要拥有直角肩、A4腰,要展示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内娱女明星,似乎从未停止过“服美役”。
女明星们齐刷刷的直角肩
因为在大众看来,女明星的美不该与年龄挂钩。无论荧幕内外,大众视野中的女明星,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成为一种美的客体、美的景观。
而这种约定俗成,正是长久以来社会文化对女性美进行想象、加工与塑造的结果。
在过去传统的社会景观里,人们倾向于用能力区分男人,用外貌区分女人。刻板的社会性别分工认为,男性被鼓励追求社会地位与财富;而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通过对身体的进一步控制,用魅力来兑换自身价值,换取安稳与舒适。
获得“魅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满足被框定的审美。社会权力与性别凝视也由此展开对女性身体的多样化改造。
当「美」不再是感性主导下的认知,身体与外貌被拆解成一个个细分的指标,遵循既定标准的「美」成为一种具有阶层意义的存在,有了高级与低级之分;同时,身体与自我最大限度地等同起来,于是,那些对美丽身体的规训,自然而然地成为对自我的规训。
为了保持「高级的美」,女明星只好望食物而兴叹,卷素颜卷生图卷身材管理,要保持恰到好处的松弛感,却不允许出现稍显松弛的手臂、副乳、腰围、腿围。
越发细分的审美教条,不过是另一种隐秘的外貌苛求,其背后更是暗合了资本的流向。
自21世纪以来,活跃在广告、电影银幕、电视荧幕中的女性形象成为一种视觉商品,收割男性受众的欲望快感,同时激发女性受众的认同追随。
一方面,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文化之中极具价值和魅力的商品;另一方面,整容、塑形、美白、化妆等「美丽消费」鼓吹女性加入对身体形象的视觉加工。
独白剧《听见她说》系列之《魔镜》
视觉快感为资本的流动指明了方向。对资本而言,「年轻」是一张屡试不爽的底牌。在资本框定的世界里,永远保持吹弹可破的皮肤、如花似玉的年纪才是“正解”。资本喜闻乐见地欢迎并选择年轻、白皙、高挑形象的女明星,将「白幼痩」打造成这个时代的女性审美范式。
而女团选秀节目的火爆、偶像市场粉丝经济的巨大蛋糕引得资本入局,加深了对「白幼瘦」审美的运作,符合标准的女孩星途璀璨,不符合的则在网络上遭受body shame,女团“爱豆”成为网友对女性视觉化评判的对象,就连女演员们也难以幸免于「白幼瘦」的审美框架。
当身体成了追逐标准的流水线产物,当极致到细节的审美成为一种文化,最大的坏处是让大众误以为,如果没达到某项条件,那就是不够好、不够美。
参加女团选秀节目的王菊曾因外形条件遭受抨击
当女明星的「美」成为被塑造的客体,也许是一次不合适的妆造,一场活动的“死亡”打光,镜头里某个不够好看的角度,100张照片中出现1张状态不佳,被嘲“装嫩”、被说“姨感”的评论一拥而上,并且简单粗暴地与衰老画上等号。
其实不只是内娱女明星,现代人似乎人人害怕变老。
消费社会与资源分配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对年龄讳莫如深的时代。青春盈溢的社会景观本身体现着竞争机制中的年龄歧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多元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没能找到出口,越来越加速的年龄焦虑,成为一种普世的症结。
B站@戴锦华讲电影
而面对衰老,女性往往处于更压抑的境地。
在我们的文化里,习惯以男性凝视的视角,将一个女人的衰老,视为悲戚或堕落,朱颜辞镜花辞树、不许人间见白头;反之,对男人的衰老给予成熟、老成、忠厚的褒赞,仿佛对女性的评价只有容貌、外在,而她们的内在被囚禁于偏离了“美丽”模板的“年老色衰”之中,无人问津。
电影《我爱你!》刻画老年女性角色的感情生活
在社会性别建构中,包括女明星在内的女性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关于美丽的想象客体,加之消费社会放大了「美」的商品属性,大众的注意力消费被训练成只愿意为既定已知的美丽“买单”。
社交媒体助推了消费社会对女性美的异化,让大众相信女明星每时每刻都应该保持无死角的美丽,再加上荧幕上对于大龄女性的形象塑造长期失语,人们难以接受存在于客观认知中的「美」会被自然衰老“破坏”,也无法想象「美丽」如何与「年轻」以外的维度发生关联。
即使高喊“无惧年龄”的“浪姐”综艺,节目播出后,对这些“有点年纪”的女明星的褒奖,其中一大部分依旧是“这群姐姐看起来完全不像40+、50+”“她们的年龄数字看起来就像玩儿一样”“时间在她们身上静止了”等等。
今天,消费社会对大龄女性的“宽容”,更多是建立在“看起来不像一个大龄女性”这样的「不老神话」之上。
与「不老神话」相对的,是一种看似带着女性主义正确的「优雅老去」论调,试图缓解走向衰老所带来的焦虑。
然而,用优雅修饰衰老,无非是另一种欲盖弥彰。「优雅老去」的潜台词,是即使变老也要符合社会与资本制定的美丽框架,是研究骨相、保持自律,却要显得毫不费力地老去。好像只有营造出衰老是可以控制的错觉,才能获得面对衰老的勇气,才被允许走向衰老。
当我们思考“不优雅地老去”意味着什么,不禁发现,女性的美丽与否,已经与年龄捆绑得太深了。
周迅在《朗读者》节目中谈衰老
林青霞曾公开表示:“过了60岁还要以美貌上热搜,感觉也是挺辛苦的一件事。”“老不老,美不美貌,我完全不在乎,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没什么好怕的,这是自然定律,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否则自找苦吃。反而是我的朋友和影迷们比较在意这个话题。”
对年龄的刻板认知,导致我们无法正确看待衰老,会简单地将年龄感理解为生命的衰败、容貌的凋零;不再年轻,似乎意味着不再拥有价值。
大众往往只看到年老色衰留下的皱纹,却看不到一张有年龄感的面孔,带着更多思想的痕迹。那些有别于“青春”“年轻”的部分,同样可以成为「美」的另一个维度。
咏梅在第33届金鸡奖开幕活动上发言
年龄、容貌、身材等这些过去被物化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是时候让位给经历过时间淬炼之后女性身上绽放的成熟与从容。
“浪姐”节目里的女明星们真正带给观众触动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不留遗憾的舞台表演,用专业度和专注力,打破关于“年龄感”的偏见。
想要尽全力完成一件事情的决心,与是否年轻无关,但依旧很美。
污名化、功利化女性的自然衰老,否定的是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比起专注于女性身体的曲线,人们更应该看到不同年龄女性的灵魂张力与内在成长。
面对女明星如何看待衰老的提问,舒淇反问:“你觉得变成妖怪比较好,还是自然老去比较好?”
俞飞鸿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表示:“美不只在你这张脸,美是一个整体,美不只在于年轻,可以持续一辈子,持续到80岁、90岁。”
B站@人物杂志
俞飞鸿: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即使科技手段可以填平脸上的沟壑,人生的沟壑又该如何弥合?如果说,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是冒犯了女性长达几个世纪的诘问,那么今天,“如何平衡衰老与美丽”同样可以被视为一种冒犯。
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女明星,已经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不被刻板社会审美规训的自己。
那些轻舟已过的从容,让我们看到不敢老去的女明星们,正在坦然地走进人生的下一场体验。那种体验也许与衰老有关,也是走向生命终极自由的开端。
女明星的自然衰老之所以令大众草木皆兵,也许是因为透过被镜头、镁光灯放大的衰老痕迹,人们看到了未来有一天同样会老去的自己。
别人的衰老是可怕的,而自己的衰老是难以接受的。每个人都不缺年轻的经验,但每个人都缺乏老去的经验。人们面对老去的自己,如同面对一个陌生人。
电视剧《伦敦生活》
衰老,是时间与心力沉淀的过程,这是女人、男人,所有生命都要正视的课题。
而这场经验的补齐,也是一场关于审美价值的思辨。
审美之所以独特,正因为其复杂性,引导人们不断思考、发现不同美的答案。
通往美丽的关卡有多少种?从饱满无瑕的皮肤状态到追求瘦削的肩膀、细腰,美丽的特征在不停地被改写,但本质上追寻的依然是满足审美游戏下的凝视。
“断崖式衰老”的热搜并不会就此消失,依然会有女明星卷入关于衰老的审视。当喧嚣背后的暗度陈仓不再扰乱我们对于美、对于年龄、对于老去这件事的秩序感,这就是内在成长所书写的美丽故事。
@咏梅的微
终有一天,我们会把衰老的过程,看作一场如约而至的日落。
监制 / 宁李Sherry
编辑 / Ye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