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国资委最新发声!"中字头",爆发!

国资委最新发声!"中字头",爆发!

1年前


来源:国新办 刘健/摄






1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据介绍,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关要求,围绕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推动重组整合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还介绍了,2024年推动中央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最新思路。对于推动中央企业与产业链企业深化合作,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共链行动”走深走实,将把“共链行动”作为推动产业融通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专题活动,发布更多供需清单,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共链行动”。


今日,“中字头”概念午前冲高,中视传媒4天3板,中纺标大涨30%,中铁装配20cm涨停,节能铁汉涨超15%。中视传媒、中成股份、中粮资本等多股10cm涨停。中机认检、中公高科、中邮科技、中国海诚等跟涨。


来看发布会要点:


1、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1万亿元,实现高质量的稳步增长;
2、2023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超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
3、2023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
4、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6万亿元,同比增长6.4%。2023年中央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6%,股东回报保持在较好水平;
5、2024年,将深入开展提质增效稳增长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
6、将从三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是继续构建定位清晰、梯次发展的上市格局,二是将跟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加强沟通,三是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7、稳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作为战略性重组、新央企组建的着力点;
8、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9、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遴选战新产业“百项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抓紧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

10、记者还从国资委获悉,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各地国资委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有挑战性的经营目标,力争地方监管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央企成绩单“含金量”足


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1万亿元,实现高质量的稳步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


从资产规模和经营绩效来看,截至去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同期,央企整体资产负债率64.8%,有效管控在65%左右,实现了总体稳定。此外,2023年,中央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6%,股东回报保持在较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8.4万元/人;营业现金比率10.1%,全年保持了逐月稳步上升。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表示,从结果看,中央企业围绕大局、积极作为,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实打实的、含金量充足的成绩单。


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此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曾提出,2024年将持续推进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


新闻发布会上,袁野表示,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着力推动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强化投资者回报。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总体上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持续聚焦主业,整体规模持续提升,经营业绩稳中向好,产业布局更加优化,经营质量稳步提升。


202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383家央企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达到53万亿元、1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18.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整体净资产收益率达7.53%。此外,383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154家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了四成。


“2023年末,央企境内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3.5万亿元。”谢小兵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持续发力。


下一步将重点围绕三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一是继续构建定位清晰、梯次发展的上市格局。推动企业按照“做强做优一批、调整盘活一批、培育储备一批”总体思路,稳步做精增量,积极做优存量。对一些企业非主业、非优势的上市平台,下定决心、主动施策,坚决调整盘活。
二是将跟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加强沟通,合力推动央企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妥善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推动上市公司做资本市场诚信经营、规范运作的表率。

三是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在前期已经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对于央企负责人考核体系,袁野也强调,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考核,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科学性和一致性。


稳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


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财务监管与运行评价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冰从四个方面总结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力度取得的成效。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落地,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在数据信息等领域持续优化资源布局,充分发挥国资央企“国家队”作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整合邮轮运营资源组建平台公司,加强专业运营能力体系建设,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安全顺利商业首航。推动中国三峡集团所属中水电公司划转至中交集团、国家电网所属国能生物划转至国家电投、中国华能与13家央企的22个新能源项目开展运维服务试点。

三是着力培育新动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发展。指导中央企业聚焦横向合并、纵向联合、创新攻坚及内部协同,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后两次举办集中签约仪式,涉及25组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涵盖生态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四是集聚创新资源力量,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完成中国电科重组华录集团,集聚电子信息领域优势资源,提升关键技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在智能制造、数据存储等领域形成协同优势。


李冰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关要求,围绕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推动重组整合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将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稳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作为战略性重组、新央企组建的着力点,持续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充分发挥国资央企“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同时,将发挥中央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点,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积极开辟新赛道、抢占新高地、塑造新优势,深化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加快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答证券时报提问:将推动“共链行动”走深走实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庄树新在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自2023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会同工信部共同发起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以来,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围绕机床、移动信息、轨道交通、低碳冶金等领域,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举办了13场共链行动,累计发布供需清单1000余项,签订合同超过5000余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共链行动”走深走实,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证券时报记者提问 来源:国新办 刘健/摄


庄树新表示:

一是将进一步强化供需对接。把共链行动作为推动产业融通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专题活动,发布更多供需清单,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共链行动。

二是将进一步创新共链形式,在部分规模大、覆盖广的产业,组织多家企业联合举办高水平共链行动,在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加强以产业集群共建为主题的共链合作。

三是将进一步打造合作成果。在供需匹配、协作配套、创新合作、资源共享、产业赋能、产融结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形成一批效果好、能够复制推广的合作模式,打造一批质量高、带动作用强的示范项目,更好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责编:王璐璐

校对:王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券商中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