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不出安陵容那个感觉,是冰鞋不太对
三九严寒,北方的河湖大都进入冰封状态。若是冰面足够结实,便能蹬上冰鞋,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
傍晚的北京什刹海冰场
摄影:赵之遇
说起人类滑冰的历史,少说也有四五千年之久,不过古人可没把滑冰当成闲情逸致,在他们脚下,踩着的是动物的骨头……
脚踩骨头,手持木棍
人们最早开始在冰面滑行时,还没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滑冰是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出现的。根据现有资料,最早开始滑冰的人,出现在北欧的芬兰地区。北欧的冬季寒冷又漫长,芬兰散布的大小河湖,入冬便会冰封,走在上面免不了要摔跤。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估计很早就发现脚踩坚硬的东西,便能在冰面上滑行,速度快还省劲儿。至少在五千年前,他们在实验了各种材料后,发现动物的骨头最好用,特别是驯鹿或牛的腿骨,不仅够大够硬,而且骨头表面的脂肪微粒,还有润滑作用,并减少沙粒、冰碴粘连。
12世纪时的兽骨冰鞋,需得使用“撑杆滑法”,才能连续滑行
当时的冰鞋,是在骨头两端各打一个孔,穿上皮绳后捆绑在脚下,使骨头平整的一面贴冰滑行。不过骨头的接触面积大,摩擦力也比较大,蹬一脚滑不了多远就停了。想要连续滑行,还得配一根木棍,使用“撑杆滑法”——滑行时双腿并拢,手握木棍从两腿间向后撑出,推动自己向前滑行。后来有人测试过,这样在冰上行进需要很高技巧,走直线还行,但拐弯很容易“翻车”。
和双板滑雪异曲同工
骨头换铁刃,平贴改立刀
尽管如此,这种骨头冰鞋和配套的撑杆滑冰法,一直到12、13世纪还在使用,并流传到欧洲许多地方。跟几千年前比,唯一的技术升级,只是在木棍顶端装上了金属尖头。
直到14世纪时,才由荷兰人对冰鞋进行了改进,用金属代替骨头——平整木块装上窄铁片绑在鞋下。当然,脚踩这种冰鞋,还得用撑杆法提供动力。但比起骨头冰鞋,金属的摩擦力小很多,而且不易损耗更耐用。
(这张图倒着看就能看出是冰鞋了)
最初的金属冰鞋,铁片还比较厚,并且平贴在鞋底上,滑行时铁与冰为“面接触”。大约14世纪末,荷兰人又把铁片立着镶嵌在鞋底上,并将其磨成锋利的冰刀。滑行时铁片垂直于冰面,由贴着划改为切着划,铁与冰之间变成了“线接触”。这样不仅摩擦力更小,滑行速度更快,而且冰刀可以切开冰面,人只要用脚向后蹬冰面,就能获得滑行动力。至此,滑冰者终于可以扔开木棍,自由而连续地滑行了。
刀鞋一体,冰上运动
19世纪之前,冰鞋还都只算是鞋的配件,使用时绑在鞋上。这样不够贴合牢靠,只能简单的滑行,做不出什么复杂动作。
我国“冰嬉”这项娱乐活动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安陵容穿的大概是下图这种。
1865年,美国人杰克逊·海因斯直接将冰刀接到靴子底上,冰鞋才最终称得上“鞋”了。穿着这种一体化冰鞋,滑冰更加灵活自如,甚至可以做出跳跃、旋转等舞蹈动作——“花样滑冰”就这么被催生出来,海因斯也由此被誉为“现代花滑之父”。
本身是芭蕾演员,又喜欢滑冰,就做出了结合的创意
到了这时候,早就没人惦记着登上冰鞋去赶路了。有了新式冰鞋,人们在冰上玩儿得不亦乐乎。花样滑冰之外,速滑、冰球等各种玩法也都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为新式体育运动。在一体化冰鞋的基础上,人们针对不同项目的特色,又对冰刀分别加以改良,发展出专门的速滑冰刀(简称跑刀)、冰球冰刀(简称球刀)和花样冰刀(简称花刀)。就靠这些冰鞋,冬奥会的一半项目有着落了。
这些冰鞋都不一样
滑动查看三种冰鞋
大家掂量着自己的水平选冰鞋!祝大家打哧溜滑开心,不要受伤!
撰文 | 晓风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9年2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