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躺平、没动力?强烈推荐看这本书!
下班后享受自由的时间,去锻炼,去自我提升,去遇见那个最优秀最美好的自己
然而事实却是:每天熬够9个小时,甚至更多才下班,晚上回到家中,已是疲惫不堪,一心只想放松,,刷点短视频消遣。
我知道自己不该如此颓废,但是又下定不了决心改变,或者是,想改变现状但是坚持不下来,然后陷入自我责备的循环……
直到看了这本书,《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
我开始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逐步摆脱了这种颓废的状态。
下面跟大家分享下,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三点:
1/学会拆分时间,专注于当下的每个瞬间
以前的我每天上班就上班,下班后就被上班一天后的那种疲惫支配,打着休息的借口彻底摆烂。
有时候想要做点工作以外的事,就想着周末再做,但到了周末,最后又什么都没有做
书中说,像这样把工作日定义成上班的日子,把周末定义成不上班的日子,其实是把“一天”草率地看作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会有一种一天24小时都在上班,一周五天从来没有下过班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上一份单休的工作,一周上六天,到了周日,一想到昨天在上班,明天又要上班,就干什么的心情都没有了。
更别说锻炼,自我提升了。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学会了用新的视角去看待每一天的时间,把一天24小时的时间拆分为小段。
每天在公司大概九个小时左右,通勤来回2个小时左右,睡觉8个小时,再减去每天处理杂七杂八事情的时间,每天也还有2-3个小时的时间。
在认识到这点后,我再也不会想着等到周末再去干嘛干嘛,我开始利用每天下班后的时间看书,写读书笔记,更新推文。
令我没有想到的事,我的做事效率竟然变高了。
平时周末写一篇推文中间停停写写我能写一上午,但是当我开始用上一些零碎的时间后,一两个钟我就可以完成了。
比如,坐地铁的时候,我会把主题和写作方向想好,中午休息的时候,可以搜集一些素材,晚上下班回去再去整理和修改。
因为知道自己可以用的时间就这么多,我反而还不拖拉了
就像书里说的,当我们觉得时间很充裕的时候,效率就会下降,拥有大量自由时间,反而需要更多的自制力。
2/找到做某件事的意义,然后一直做下去
目标是可以被量化的,比如今天我要看10页书,写500个字,而意义不一样,它无法被量化,所以很多时候会被我们忽略。
很多时候我们定的目标无法坚持下去,除了毅力不够,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去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只是身边很多人做,所以自己也跟着做罢了。
比如去健身房,我们到底是为什么去?
为了减肥?好像自己也没有很强烈要减肥的欲望?为了锻炼身体?好像也不是。
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找到这件事的意义,所以一旦遇到哪怕是一丁点的阻碍,我们都会很轻易地放弃
如果能找到自己行动的意义,以意义为中心去制定我们的行动目标,那我们大概率就能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做的。
即使遇到什么阻碍,我们也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关于制定目标,书里分享了一个曼陀罗思考法,非常适合喜欢做时间管理或者想要尝试但是无从下手的朋友
所谓曼陀罗思考法,就是以大目标为核心,然后将大目标分解为八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然后再针对每个方面制定相应的计划和行动步骤。
它能让我们原本抽象的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小的执行细节也一览无余。接下来就只需要按照上面的目标去行动就可以了
3/先完成再完美,先坚持再进步
我们常常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总是习惯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一开始就希望自己能做到完美。
其实追求完美本没有错,但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追求完美主义,往往让我们感到压力过大,而无法坚持下去。
就比如写作,如果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话,就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细枝末节上。
比如过于在意语序、用词、段落格式等,而忽略了完成整篇文章这个主要目标。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纠结太多细节,还有可能让自己产生一种挫败感,导致中途放弃。
然而,如果我们先完成文章的整体结构,然后再回头修改细节,我们就会发现顺利很多
写作是如此,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当我们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准备好一切才去开始。
殊不知,很多时候,完美只是锦上添花的,完成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不管做什么事,只有先踏出第一步,才有渐趋完美的可能。
4/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有要实现的梦想,有想要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可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总是这么远。
即便如此,与其呆呆地遥望,不如就从每天下班后的时间开始吧,一步一步搭起梯子,相信在未来的某个瞬间,梦想总会与现实交汇。
但是不要空空等待,因为时机永远不会是恰到好处的。
10年陪伴,10项权益,开放专属训练营、投稿渠道,打通“听书-读书-拆书-变现”4个阶段,性价比拉满!
作者:不慌,分享个人成长、阅读分享、写作成长和认知觉醒等内容。日常搬砖,业余码字。希望认识更多同样爱好文字和写作的小伙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