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么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伯南克、盖特纳、保尔森等集体复盘
作|者|简|介
译者:孙天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
本文原载于公众“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本文为《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译者序,经出版方授权转载。受版面所限略去附录和参考文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和作者所在机构立场。
文 | 孙天琦
的演变过程及应对措施
像传统危机一样,这场危机也始于房地产泡沫和信贷繁荣。
金融机构的高杠杆导致金融体系在面对意外冲击时格外脆弱。
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碎片化问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危机早期的症状看起来像是典型的流动性问题。
贝尔斯登处置过程暴露出监管机构权限不足。
房利美和房地美出险,国会授权政府向它们直接注资。
雷曼兄弟破产引爆危机,美联储出手救助美国国际集团。
危机持续升级,金融机构接连出险,国会最终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是危机应对的转折点,政府开始动用财政资源去解决资不抵债的破产性问题(偿付能力问题)。
通过开展银行压力测试并公布测试结果,进一步稳定市场信心。
大规模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政策重启经济引擎。
监管最大的问题不是要求过松,而是覆盖范围太窄。
金融监管体系割裂,监管机构存在地盘之争。
缺少评估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机制。
危机应对要快速有力,干预措施出台过晚可能会适得其反。
政策广度很重要,不要过分看重救助时可能存在的浪费和道德风险。
政府的危机应对可能被指责是“为坏人买单”,但剥夺救助权限不会使风险自动消失,不会使损失自动消失,不会阻止救助的发生,只会延误救助,使救助成本更高。
政府的危机应对权限不足,很多救助工具都是临时创设的,而且危机后不少权限被国会收回。
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倒闭银行呈现较强的区域集中特点。
政府应展现出承担尾部风险的意愿,为不利局面提供保险。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危机中主要采用“损失分担收购与承接”的方式处置倒闭银行。
政府托管在危机时期能成为有效的政策工具。
央行是唯一有能力且有责任提供无限紧急流动性支持的主体,应提前做好规划,危机时尽早出台流动性支持工具。
危机期间贴现窗口利率应具有吸引力,但为避免道德风险,危机缓解后贴现率应恢复至惩罚性水平。
经济复苏和金融体系互相作用,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取决于其宏观经济操作的空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