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扔下了一颗惊雷。他们要举报,而且是实名举报;他们要正义,愿意赌上自己的光明前途;他们要未来,宁愿牺牲自己当前的利益。于是,他们整理了论文一般的,长达125页的材料,只为揭露本校教授黄某若的种种恶行。他们要举报的黄某若是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动物分子营养学和饲料加工工艺。他曾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典国际青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新教师基金等科研项目。不难看出,这个黄教授的学术地位背景很强,如果不是有“实锤”,11名举报学生在他面前的抗争就会犹如螳臂当车。所以,这份长达125页的举报材料中的一字一句才显得那么重要和珍贵。11名举报学生主要举报了黄某若学术造假行为,并且通过列举黄某飞指导的3名博士和13名硕士生的学术论文中的造假问题来证明。比如,作为黄某若门下第一个博士的王某,四年期间发表SCI论文11篇,但离奇的是大家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亲手做任何实验。那么王博士是怎么得到相关数据的呢?原来只需要学会“移鼠接猪”就可以了。其学位论文中描述仔猪肝脏中蛋白表达结果的WB图,是截取于HFD小鼠12W和28W的结果。所以,无论是鼠还是猪,可以随便共用一套数据,自然也不必王博士辛苦地做实验了。再比如,没有原始数据怎么办?自然有“公司”为其提供。在黄某若2023届毕业的秦博士的论文中,先是有“公司量身定制”的完美数据。举报学生说,这些实验所需的“原始图片”风格一致,连基本的Marker都没有。再还有秦博士本人对数据各种有条件的“筛选”,“大刀阔斧”地“加工”。即使在样本量截然不同的情况下,但结果大部分数据却能保持一致。简单来说就是,反正结果一定要等于0,无论是1+1还是2-2,如果不等于零,就自己改下过程呗。
两位博士生的论文数据尚且如此,更不用提另外13名硕士的论文问题了。硕士Z在不符合科学实验基本样本要求的情况下,还对检测数据进行大量改动和编造。而且他的这份数据还被另外两名本科生沿用,所以就出现了3个人实验所饲喂的鸡物质不同,但结果数据却出奇一致的奇观。可以从11名学生的举报材料中看到,他们的论述是对这些人的论文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有图、有数据、有对比,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些人的学术造假问题。黄某若怎么给学生上课?直接在B站现找视频放给学生们看,然后让大家进行PPT汇报。利用本科生的名义去申请项目,等到项目一申请成功,就立马能够凑到各种发票让他们去报销,实现精准报销。在他担任主编的教材中,副主编秦博士和姚博士把任务分配给底下学生,并说:去图书馆借几本与饲料加工相关的书籍,然后拍照提取其中文字,复制粘贴到书中。没错,王博士轻描淡写对一个评审说:文章落在一个黄老师的熟人手里,黄老师让你拟一个审核意见出来……11名研究生在举报信中表示,在虚假数据和成果的掩护下,黄某某和相关受益人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戒,还获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资助,同时也获得了学术声誉和地位。“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任由国家用于扶持科研发展的经费付之东流,也不能放任黄某某继续在学术领域凭借‘技巧’名利双收。”他们举报行动是在学校和网络上同时进行的,微博一经发出后,16日当天就登上了热搜。到了18日,黄某若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自己在准备针对举报材料的回复材料,为学生考虑没有在网上公开,也没有交给学校。很快,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做出情况通报,初步认定黄某若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其中三件事情,也可以说是压在举报学生身上的三座大山。不把这三座大山移出,这次举报只是隔靴搔痒。其实当学生们决定举报的时候,就面临这样一个困局,无论成功与否,他们自己的前途都将更加迷茫。成功了,黄某若得到处分,但是他们毕竟是其课题组的硕博士,他们之后的去向如何?或者万一被抹黑,又该如何评价他们过去的学术成果?不成功,这11个人大概率要接受严重的处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很可能面临无导师要的境地,更不用说那一纸毕业证了……当这11个学生按下手印的时候,就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也是放弃个人利益选择大义的时刻。这次举报中有个叫张黎的博士,网友们发现 ,他就是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了10年书,这是他博士在读的最后一个学年。他的中期论文答辩已经通过,毕业论文已经写了大部分,眼看着6月毕业季就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从此远离这污浊之地。然而,他放弃多年的寒窗苦读,放弃忍受了多年即将逃离的机会,放弃了博士学位,愿意站出来,大喊:学风有侧,良知何以自铄?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有可能他的学历认证只有本科,过去硕士、博士期间五六年的付出可能因为难以得到证明而付之东流。但他们选择在今年一月份进行公开举报,是考虑到近期适逢考研复试准备阶段,他们不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们再“选错”导师。一介书生的他,什么都没有,却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最美的理想之花。所以,这次事件,不给与举报的11个学生在学业上得到妥善安排,就不算结束。一名举报学生曾向记者说,课题组共有15人,黄某若会让学生编造数据,甚至到强迫的地步。“不然不让我们毕业。”不认可编造数据行为的学生会受到黄某若打压,“申请更换导师很难,2022年还有因忍受不了学术造假退学的(同门学生)。”很显然,在目前的学术体系内,研究生和博士能否顺利毕业的生杀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其导师手中。一句“延迟毕业或者不予批准毕业”就足以让普通学生胆颤不已。而比起导师和学生权力不对等更严重的是,你可以看到黄某若甚至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师门传统”。可以思考的是,为什么黄某若门下不止一两个人,而是13个硕士研究生都有学术问题?这样做学术的方式从何而来?是不是形成了一种不可对外说的传统?这样的方式看似可以让每个人更轻松的获得数据,更顺利的毕业,但实际上需要每个学生付出的是对黄某若衷心地追随。这个时候,你想要站出来指认黄某若的问题,可能根本就没有用,因为大家已经成为了乌合之众。你要得罪的不仅是“德高望重”的老师,还有其代表的一个大团体。能够想象到,如果任由这样的“团体”不断发展,学术界还能够有净土吗?知识还是大家追求的真理吗?为什么过去没有人反映黄某若的问题?可能大家都知道希望渺茫。举报学生张黎就在微博中说,为了这个举报,他们11个学生白天还要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只能到了晚上协同“工作”,并且为此整理材料花费了整整一个多月时间。在国内学术圈,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封闭,学生从申请、被录取、研究方向、发文章、找工作、毕业等一众事项几乎全部都掌握在导师口中。也就是说,学生几乎没有外部渠道能够得到咨询、帮助或者最简单的发声渠道。从19年武汉理工大学陶某某因为受不了导师辱骂、精神控制而自杀,再到中传研究生黄静怡导师薛燕平拒绝在其毕业论文上签字,导致其跳楼……如何约束导师权力?国内高校体系的导师制度问题是不是该完善?这些都是学生们拿生命在追问的事情。现在,11名学生没有选择直接牺牲自己,而是愿意勇敢站出来发声,只希望这样的问题再次引发大家认真讨论。不然解决了一个黄某若,还有千千万万个黄某若在阴暗处。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对黄某若正面抨击,是因为学校官方已经有了初步回应。然而在事情发生之初,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站在中立客观角度。有人扒出了这些学生的背景,想要以此造谣;还有人反过来污蔑这些学生,说他们是因为和导师的私人恩怨没有得到解决;还有人指责他们的举报材料写的不好,没有实质作用……这就是舆论的厉害之处,字字句句不断瓦解着当事人的心智,让你产生自我怀疑,然后陷入要自证清白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最后舆论就可能调转枪头,举报当事人就算杀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图源:举报人张黎微博
口罩那年,上海一个姑娘因为给外卖员打赏,最后遭到舆论围攻。所以,身处在风暴中心的学生们,面对互联网上的抹黑他们是不是也曾着急过?现在在学校的他们,周围的学生和老师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家庭的压力、前途的压力是不是也成为动摇他们的因素?他们没有办法,选择了危险系数很高的自媒体平台举报的方式,然而,当热度下去之后,他们是不是也担心只剩下自己的孤军奋战?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舆论,它的风浪一旦掀起来,也绝对不是这群学生可以控制的,希望学生们坚定信心,希望可以发声的我们每个人给与他们多一点信心和支持。学生们想要的公平、正义,学生们冒着巨大风险按下的红手印,学生们赌上自己的前途,绝对不只是一个简单通报就了事的。我们愿意支持这样的事情,本质上是共情了每一个追求公平和正义背后的不易。无论是个人前途、权力不对等、行业风气还是舆论压力,每一项都会让人逐渐放弃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然而,这样一群学生放弃了很多东西,愿意坚守住理想主义,这样的精神最让人动容。最后,我还想贴出举报人之一的张黎在微博写下的一段掷地有声的话,他说:吾辈决非贪图安逸,更无媚俗佞谄之念。吾等将以真心之诚,义蕴之愤,为寻明道,以披露伪端,正宗甄明,助学术之纯粹,伐邪恶于心底,斩虚伪于根本。志在不竭,气在不屈,决不屈膝,抗争至底,誓以双手还学术之清明!
只能说,有这样的青年是学术圈之幸,也是我们国家之幸!如此,我们更要守护好这样的青年,守护好这份理想主义,因为这是在守护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