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同族裔,心脑血管-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别竟然这么大!更透露出华裔的这些秘密。。。
心脏代谢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是全世界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相关疾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冠心病和中风除了具有高发病率特征之外,还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征,所以找到其发病的诱发因素极为关键。
2024年1月18日,美国CDC报告了美国人群心脑血管-代谢疾病的患病率,尤其是聚焦于不同种族、民族亚群体的差异;由此更容易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
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2013-2021年)的数据,对约400万美国成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涵盖了不同种族和民族亚群体,包括亚裔、非裔、白人、拉美裔等;尤其尤其是考虑到了不同种族的异质性而进行了更细致的解析。
研究主要结果:
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亚群体中,心脑血管代谢疾病的流行率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亚裔人群中糖尿病的流行率从越南人群的6.3%到菲律宾人群的15.2%不等。拉美裔或西班牙裔人群中,心绞痛或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流行率从古巴人群的3.1%到波多黎各人群的6.3%不等。
我们则特别关注华裔的情况。
首先从心脑血管病的潜在危险/保护因素看,
1)教育背景
低教育水平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接受调查的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低于高中教育的比例为13.6%,亚裔为4.7%、黑人为14.4%、白人为8.3%、拉美裔为35.5%。
如果把华裔单列出来,则华裔仅为3.1%;远远低于美国平均值,在细分的族裔中仅次于韩国裔。
2)肥胖比例
肥胖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接受调查的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肥胖比例为30.8%,亚裔为20.5%、黑人为39.6%、白人为29.3%、拉美裔为33.6%。
如果把华裔单列出来,则华裔仅为12.0%;远远低于美国平均值,在细分的族裔中最低。
3)规律运动的比例
规律运动是潜在的保护因素。
接受调查的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规律运动的比例为74.9%,亚裔为79.9%、黑人为70.1%、白人为77.0%、拉美裔为68.4%。
如果把华裔单列出来,则华裔为81.6%,高于美国平均值,在细分的族裔中最高。
4)不吸烟的比例
吸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所以相对来说不吸烟的被调查者可能发生心脑血管病风险更低。
接受调查的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不吸烟比例为59.8%,亚裔为80.2%、黑人为65.9%、白人为54.6%、拉美裔为70.7%。
如果把华裔单列出来,则华裔不吸烟的比例为85.3%;远高于美国平均值,在细分的族裔中最高。
其次看血管-代谢病的患病率
1)糖尿病
接受调查的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9%,亚裔为11.5%、黑人为16.2%、白人为9.1%、拉美裔为15.3%。
如果把华裔单列出来,则华裔的糖尿病患病率为7.0%;远低于美国平均值,在细分的族裔中仅比越南裔高。
2)心梗
接受调查的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心梗的患病率为4.3%,亚裔为2.6%、黑人为4.6%、白人为4.2%、拉美裔为4.4%。
如果把华裔单列出来,则华裔的心梗患病率为1.7%;远低于美国平均值,在细分的族裔中和韩裔一样都是最低。
3)中风
接受调查的美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中风的患病率为3.2%,亚裔为1.8%、黑人为5.0%、白人为2.9%、拉美裔为2.9%。
如果把华裔单列出来,则华裔的中风患病率为1.3%;远低于美国平均值,在细分的族裔中最低。
编者按: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在美国华裔的“与血管-代谢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患病率。
结果显示:
从教育背景看,华裔仅有3.1%的人口低于高中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的13.6%;
从肥胖比例看,华裔仅为12.0%,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的30.8%,在受调查的各族裔中最低;
从规律运动看,华裔有81.6%规律运动,高于每个平均值的74.9%,在受调查的族裔中最高;
从吸烟比例看,华裔以85.3%的不吸烟比例,远高于全美平均59.8%的平均值,在受调查的族裔中最高。
与受教育程度更高、肥胖比例更低、运动更多、而吸烟更少等生活状况相关,在美国的华裔患糖尿病的比例仅为7.0%,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的10.9%;在美华裔的心梗患病率为1.7%、远低于全美平均值的4.3%;在美华裔的中风患病率为1.3%,远低于全美平均值的3.2%,为受调查族裔中最低。
临床意义:
本研究突出了对不同种族和民族亚群体进行更细致划分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准确识别和解决心脑血管代谢疾病的差异,从而指导预防方案和开发文化相关的干预措施。
实际上,医学科学家已经提出了预防心脑血管病的ABCDE法:
科研启发:
对于医学科学家来说,这些发现提供了深入研究这些疾病在不同人群中差异的基础,有助于开发更为精准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各位同仁在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