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在阳朔,攀岩的人能玩到多野

在阳朔,攀岩的人能玩到多野

10月前

「别的运动」栏目自建成以来,经常收到各种来自各地与运动相关的奇人奇闻:每年冬天开车南巡追浪的嬉皮冲浪瓷、因为雪场没开门于是在江边造了个雪场的滑雪瓷、为了看球赛结果进了美国移民监狱的足球瓷......
上个月,编辑们又收到了一个视频,点开后,果然又是“一键三连”的反应——“我艹!”、“太牛(胡)逼了!”、“笑死”。视频里,一支四人摇滚乐队用专业攀岩器械,悬吊在一面岩壁上演出。
我的脑子飞过无数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鼓棒和拨片要是掉下去了怎么捡?
于是,本着“从不写正经运动”和“从不正经写运动”的原则,「别的运动」找到了这群“阳朔野崽”,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把摇滚乐队吊上天的。 

阳朔,是国内最早被开发,而且也最为人熟知的世界级攀岩胜地,国内第一家攀岩俱乐部便成立于此。千禧年后,乘着奥运之风,阳朔每年吸引大量专门前来嗑线的国外攀岩爱好者。慢慢地,户外运动便从阳朔的土壤里生长出独特的经济业态,滋养了一群又一群依靠户外运动和旅游业谋生的本地人和旅居者。
摄影:大闯Karma
小卷,土生土长于阳朔,经营一家名叫“Demo”的餐吧。Demo 坐落于龙头山长廊里,面向如画般的桂林山水,每周有各种人前来玩即兴音乐。从小听摇滚音乐长大的小卷,虽然是个老板,但每天最没有在想的事就是赚钱。不是想着搞个摇滚音乐节,就想着啥时候能上月球。比起做生意人,他更想做粘合剂,将阳朔本地人、旅居者和游客粘到一块儿。
小卷。摄影:Tony Cheung
去年 10 月 15 日,小卷跟朋友去攀岩时,站在岩壁下抬头看,心想得把音乐演奏的舞台吊上去,不然白白浪费一面好岩壁。于是第二天,把平时有事没事老喜欢在 Demo 沤着的攀岩摄影师大闯,和刚搬到阳朔不久的互动装置工程师 Julian 叫来喝酒,再叫上阳朔攀岩路书作者 Andrew Hedesh。四个人起初想着玩玩,吊一个人和一套架子鼓上岩壁而已嘛,简单!
初步效果图,大概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这个连名字都没起,但决心要吊人上天的企划开始了。
搬到阳朔之前,Julian 住在上海,常出没于创客空间“新车间”。由于深耕创客文化及为可持续 NPO 工作,他做事一向推崇“取之本土,用之本土”的运作思维和模式。主业从事互动装置开发的他,设计画图都算小菜一碟,制作的供应商资源也有,也认识不少专业拍摄团队。从前期制作到后期宣传,靠外地资源调度一个专业团队去完成企划并不是问题。但这个时候,Julian 冒出一个做实验的想法:所有资源必须在阳朔当地调度,所有困难必须在当地克服。 
Julian
阳朔凭借得天独厚的地貌和环境,使得许多国际赛事及一线品牌活动纷纷把地点定在阳朔。但可惜的是,这些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都是从外地空运人力和物料在内的资源进来,离开时什么都不留下。为了使项目成果得以保留,反哺当地,带来可持续的影响,Julian 从两个方面开始了他的实验,虽然这会使自己的工作量暴增:
第一,制作吊挂装置的材料和师傅都必须在阳朔当地找。这事没有听起来简单,阳朔没有大工厂,街边的五金店除了直角就只愿意切割 45 度角。但为了制造符合安全规范的装置,同时不让师傅做繁琐的测量计算,Julian 用上了工作室的 3D 打印机,制作了客制化治具,手把手带着师傅一起花 40 个小时把悬吊鼓台搭了出来。
在路边找五金店制作悬吊鼓台 
第二,团队的所有成员必须是定居或旅居在阳朔的人士,以“共同创造”的形式进行合作。阳朔近二十年经历了好几次新移民潮,吸引大量“身怀绝技”的人才移居。放弃从大城市调度成熟执行和拍摄团队的捷径,从阳朔本地找人,虽然加大了不少工作量,但在地共创的合作形式有利于不同圈层的交流,攀岩的、不攀岩的,都可以参与进来。 
大闯Karma
专注于攀岩影像记录的摄影师大闯,来自山东,因为热爱攀岩,在阳朔居住十余年,已经成了大半个土著。攀岩多年,亲眼目睹攀岩运动的发展对岩场环境的破坏,比如过度地开线和人为干预改造自然生态环境。2023 年开始,大闯开始在国内推行“可持续攀岩”和"无痕攀岩"概念。加入岩壁乐队企划后,他十分坚持项目过程中尽可能使用现有的挂片,如非必要不新增钻孔,以减少对岩壁的破坏,保证岩壁环境的可持续性。
Andrew Hedesh
阳朔攀岩路书作者 Andrew Hedesh 是团队里的攀岩 OG,此前为广州塔飞拉达项目担任技术总监,专业水平过硬。Andrew 及其好友肥皂为项目找来了全套的专业绳索及滑轮设备。在正式拍摄前,团队进行了多次室内和实地的技术测试,确保项目能安全进行。 
摄影:大闯Karma 
起初,大家只是想着做一个承重大的台子,把小卷和他的架子鼓一块儿吊上去。结果企划在测试时走漏了风声,平常就一起玩乐队的岩友 Rob 和 Devin 看着觉得“太好玩了!”纷纷举手也想上去弹吉他和贝斯,于是等于从原本的吊一个人,变成了吊三个人。
后来岩友 Ifor 也说想上去加入 jam 一把。最终,这成了要把一支四人摇滚乐队吊上天的企划。
乐队进行室内测试 
好玩但也要舒服地玩。在测试阶段,Julian 和 Andrew 发现乐手们在半空演奏,最大的难度不是恐高,而是安全带勒久了会卡到蛋疼。为此他们专门测试了四款不同制式的安全带,最终为了颜值选择了卡得最疼的一款。
测试安全带
最后通过找站位以自由切换站立和摇摆姿势,蛋疼问题得到完美解决。摄影:Tony Cheung
专业人士的活,那可是相当专业,Andrew 挂的舞台不仅不摇不晃,而且到了纹丝不动的地步。摇滚青年小卷大呼不够过瘾没有情绪,"我得摇起来!”于是大伙临时抓来路过围观的无辜群众,在鼓台下方手动扯绳,画面中的小卷才终于晃了起来。
企划进行到拍摄日,已经从原本的“只是想玩一下”,彻底变形成一场大型户外实验,就地组成的一支 16 人团队,包括摄影、摄像、灯光、制片、特殊机位、花絮机位、服化道,走的就是一个玩起来就不嫌大的概念。 
团队成员 
乐手和挂片点位手绘设计图 
我着实是被这种“将好玩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专业”的精神震慑到,于是跟小卷、Julian、大闯、Andrew 聊了聊他们怎么把这个听起来胡逼的点子做到这么牛逼的。
BIE:大家的攀岩技术都是什么水平呢?来阳朔多久了?平时会做些什么?
小卷:玩2、3年了,时不时去爬一下,说不上多狂热。平日在阳朔就生活呗,还能干嘛?
Julian:我是菜鸟。认识大闯后他说愿意带我玩,就跟着学了点,属于动不动就喊“放我下来”那一类。疫情后,我想改变下生活方式,尝试申请不同地区的驻地项目。阳朔的生活成本很低,让我有一次性付清一年房租的底气。于是在这边做了一个工作室,专心做互动装置和产品的开发。 
大闯:我在阳朔十年,2012 年第一次来就喜欢上了,2013 年决定搬过来。我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攀岩。刚来的时候在攀岩俱乐部当义工,后来成了教练,目前主要从事攀岩影像记录的工作,也有接一些教学的活。
Andrew:我攀岩快 30 年,2008 年因为想给当时的生活找些新鲜感,于是来到了阳朔。谁知道来了再也走不动,生活彻底被改变。很多我原本渴望但是没找到的东西都能在当时的阳朔找到,新的思维、新的文化,这里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人生总有高低潮,有时想走,有时想留。在经历种种之后,这个地方在我身体里已经生长出一些东西,阳朔还是我的“那个地方”。平时我主要到处爬山和开发岩线。 

第二山艺工程师及救援技术支持肥皂

BIE:岩壁乐队这个企划,把攀岩和摇滚音乐两种文化用一种直接且具有冲击性的形式融合到了一块。攀岩和音乐对于你们的生活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小卷:音乐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一部分。从小就想做音乐节,我从 2002 年开始玩音乐。组过的乐队早就散了,但音乐还在继续。攀岩算是我的兴趣,为了锻炼和平衡好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我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把音乐和户外运动做一个真正的融合。在音乐节上专门规划一块地,放一些运动相关的装置,大部分人都只是在一旁干看,没办法同时参与攀岩和音乐两件事,只能算是个单向的体验。真正的融合应该是一种参与感,不能只让人在旁边看,而是要去体验。 
Julian:以前我把运动看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会非常热衷或者投入。到阳朔后,身边的人全在攀岩,基于压力,我也开始系统性地攀岩,慢慢体会到里面好玩之处。攀岩对我更像一种冥想方法,学习如何专注于自己的手和脚,去跟岩壁沟通,去寻找一个更优的路线。比起运动本身,我更喜欢研究、欣赏和收集运动装备,好的产品能让人感受到设计者的巧思。对,我就是装备党,希望大家不要歧视装备党,毕竟这也是享受运动文化的一种方式。这个企划对我来讲,就是一个以攀岩和山艺为媒介的大型趣味项目。我玩得超开心,而且还不用我爬,真是赚到。 
大闯:多年来,攀岩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主要的收入来源。我的生活基本围绕着攀岩这件事情。音乐的话,除了日常听歌,平时拍摄做片子,也会选些自己喜欢的音乐做背景。有时在 Demo 听到现场音乐,会让我很享受音乐带给身体内在和外在的感受。另外我一直都想学吉他,这话说 20 年了但都没能弹好,继续努力学吧。
Andrew:攀岩是让我为之倾注热情的东西,也是一个让我探索内心、享受大自然的工具,令我找到走出去寻找刺激、享受独自一人的时间的意义,去触碰精神层面的世界,是我很个人的一项追求。音乐的话,我喜欢的音乐类型在中国不太常见,我现在也离主流媒体上能听到的音乐风格和身边的音乐场景很远了。音乐和攀岩是完全不同且独立的,而这个企划把这两件事很好地揉捏在一起,很有意思。

摄影:老钱 

BIE:Demo 是个怎样的地方?你们平时会经常聚吗?
小卷:Demo 是 2013 年开的,保留了老阳朔的氛围。我 15 岁就在酒吧打工,亲历阳朔当地文化的十多年的变化。2008 年以前,像 Demo 这样能让大家自在地坐下来交朋友的酒吧,一条街上就能有好几家。阳朔被商业化之后,很多原本的场景都不在了。当初我开 Demo 是为了大家能有个聚在一起玩即兴的场地。除了玩音乐,也想人们来到这里,能够更开放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认识朋友,约着一块去玩点什么,没有拘束感,哪怕就坐在这里一整晚什么都不喝。现在每周我都会做 Jam Night,让大家随意玩音乐。

阳朔Demo餐吧

BIE:是谁先提出把乐队吊上岩壁这个主意的?当时在坐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是可行的吗?没觉得那是喝大后的胡话?
小卷:去年 10 月 15 号,我突然有个穿小裙子去攀岩的想法,正好一直在思考怎么把音乐和攀岩融合,那就把舞台也挂上去,以攀爬到舞台上的形式演奏好了!第二天我就到网上找相关的视频,还真找到一支叫 Flying Frenchies 的法国乐队,那帮人可太疯了,吊在一座桥下面玩音乐,我都惊了,“哦,原来世界上真有一帮人是这么玩的呀!”于是我把大家喊过来,跟他们说这事儿是可以实现的,不要说吊乐队,吊卡车上去没问题!把人找齐之后,我们把地点定在了竹帘洞,开始实现这个想法。

企划选址:竹帘洞 

Julian:一开始我觉得有点乱来,但经验告诉我装置结构部分是可行的。直到 Andrew 加入后,才确定我们这事应该不会弄死人......我来阳朔的时间不长,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观察到,运动社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排外的现象。这种氛围对像我这种只把攀岩当成乐趣的“旅居者”来说,是不太友善的。这次我们在本地找来了一群游离在攀岩社区核心之外的户外爱好者,让大家参与一个跟攀岩很相关,但又不太相关的事情,我想做这样一个新的在地实验。
大闯:当时我觉得这是简单的一个事情,把人搞到岩壁上,这个事情我很擅长,安全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怎样让乐队顺利又好看地在上面表演,需要大家去设计一下。
Andrew:小卷把想法告诉我之后,我非常相信我们能做成。这个团队每个人做的都是自己最擅长的事,而且有很强的责任感。唯一的问题可能是,这些人是否能组成一个有组织性、高效率的团队,事实证明我们后来也做到了。 

Andrew正在调整吊挂系统。摄影:大闯Karma

BIE:开始之前,你觉得最不可能完成的点是什么?
小卷:没有。
Julian:没有。
大闯:没有。
Andrew:我也没有。
BIE:你们对彼此的这种信任感是从哪里来的?
小卷:我很了解我们这几个人,我知道不会有问题的。
Julian:共同创作其实是一种边界感比较强的合作方式,大家都有自己想完成的内容,每一个成员加入的那一刻,我们就得知道团队是可以依赖他们的。我认为这种信任是攀岩运动精神的延伸。攀岩是一种需要把命交到别人手里的运动,跟玩乐队挺像的,需要对伙伴绝对信任。 
大闯:从一开始我对这个结果就是确定的,不会去怀疑中间出现什么问题。大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玩,然后共同努力去完成它。团队里有几个我原本就很熟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了解了他们,依然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启发。
Andrew: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过程中每个人都比自己原本需要做的事情额外多做了很多,把一件好玩的事做专业。看到每个成员对这件事的付出,自然就能信任他们。 
BIE:在成功把乐队吊上去后,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Andrew:不告诉你,这是我们的秘密。
小卷:Andrew 下次把我吊到月亮上吧。 

团队成员工作照

采访到最后,他们说要感谢所有加入到这个企划里的每一个成员。比起把一支乐队吊上岩壁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让大家感受到了阳朔社区强大的凝聚力。就像小卷说的:“我对名利一点兴趣都没有,阳朔还是有很简单的人,不图别的,只想大家一起去经历,获得最基本的快乐。”
既然能把乐队吊到岩壁上,那下一步能把什么东西吊上去呢?户外运动是不是还能生长出其他形态?人的创造力比天高,不妨去试着去想象一下。 
*这次岩壁乐队的全场纪录片将会于近日在“阳朔野崽“的小红书号和“翾云映画”视频号发布,请密切关注。

//作者:肥牛
//编辑:caicai
//设计: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BIE别的

相关新闻

免费!纽约这家藏在黄金地段的逆风娱乐城,强势开业!这里的环境好到爆!人均十几就能玩到嗨!免费!纽约这家藏在黄金地段的娱乐城,强势开业!这里的环境好到爆!人均十几就能玩到嗨!绝了,攀岩人都挂在墙上玩「推理」?犹太女总统,能在这种环境下杀出来的都是牛人震惊:中国在南极发现的“海上粮仓”能养活14亿人?更新场 x 导筒 | 七夕观影+黑胶活动 · 相恋的人在「场」同频没有人能在键盘侠这个赛道,比过林更新想问一下懂的人,在澳洲读文科有出路吗?一个人能在公司待多久,看办公桌就知道有实习vs没实习的人,在HR眼里差别有多大?最心疼韩国前总统的人,在B站2024春招开启!有实习vs没实习的人,在HR眼里差别有多大?移民加拿大后,超15%的人在20年内离开→没有人能在这个季节打败雪王!紧急提醒 | CS专业回国春招,90%的人在网申就被淘汰了……勇敢的人在新疆跨年!替你们试过了,冬日禾木值得冲!听说有的e人,在偷偷为爱变i?新风向!在德国的人要彻底沸腾了...刚刚唐尚珺公费师范生又黄了:他比北大考古女生的人格差在哪旅行博主夫妻在日本攀岩途中身亡!妻子为救丈夫跳进河中,不幸也被大水冲走…梁实秋:人在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澳洲的大问题!这群澳洲街头穿黄马甲的人,究竟在干嘛?纯文科斩获芝加哥、卡梅隆商科offer是逆天改命?勇敢的人永远在路上当“偷感”很重的年轻人在表情包中寻找“电子布洛芬”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