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越来越贵了
过去几年,我们家一直用拼多多挺买东西。
原因无他,拼多多真的便宜。
很长一段时间里,买什么拼多多都是全网最低价,还包邮,还是顺丰,不满意还免费退换。有些几块钱的东西顺丰送到我们家时,我真的不知道商家到底怎么赚钱。
所以不但我自己用,遇到朋友我们还推荐。在全网都在骂拼多多的时候,我经常和朋友说:“拼多多真的挺好用的,不要有偏见”。
但最近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拼多多买东西没那么便宜了。不止我这么想,网上的吐槽也有很多。
说几个直观的例子:
一位铲屎官想买猫粮。
可他忽然发现,2022年的时候买四斤猫粮只要25元,现在却要花36-38元。
垃圾袋这种小东西,也直接价格翻番。
有人想买美心月饼,惊讶地发现同款产品在淘宝卖108,在拼多多卖189。
同样心态炸裂的还有这位同学。
为了省钱把淘宝卸载三年,却不想所谓的“节约”只是错觉。同样的东西拼多多比淘宝贵两倍。
大家在仔细比价之后才察觉到,把“拼多多”和“全网最低价”直接划等号只是自己和钱包开的玩笑。
那些年倾注在拼多多身上的时光终究是错付了。
我用自己淘宝购物车里的藏品试了一下,发现好些东西确实在PDD上卖得更贵。
比如这条马面裙,淘宝“特价闪降”卖288,不特价闪降时也是354元。
然后拼多多卖380: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下面这款吸尘器,天猫年货节卖809:
类似机型在拼多多上卖825:
家用电脑椅,天猫那边折后卖244:
拼多多卖278:
差价更夸张的是这款家用投影仪,拼多多比天猫贵了300多块:
当然,也有不少商品在拼多多百亿补贴后,卖得比淘宝更便宜。但早已不是我之前认知里的“拼多多无脑便宜了”。
只能说在眼下这波电商大战里,低价捡漏是门玄学。
能否以最低价“抄底”想要的商品,不仅要看平台,还要看我们的运气和货比三家的耐心。
渠道差异,还有平台活动力度的差别,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不过,很多商家选择在拼多多上加价卖货还有别的考虑。
我曾经在拼多多上买过一款洗碗粉,后来发现它比淘宝贵了将近三成,于是联系商家退差价。
可商家告诉我不能退,他们在拼多多上就是要卖得贵一点,因为这个平台的运营成本更高。
无独有偶,好多商家都在网上哀嚎,上拼多多开店太贵了。
这些没啥,谁家都有。
但让大家更头秃的是“仅退款”三个字。
据统计,拼多多上大概有800万家第三方中小商户。
几乎每一位都苦“仅退款”久矣。
因为在这套规则下,大批堂而皇之薅羊毛的买家在平台上横行霸道。
遇上这种收到货就找理由“仅退款”的人,卖家可以申诉,但难保客服扯皮或者直接驳回。
很多时候,可怜的商家在损失货品、倒贴运费之外,还要被平台多扣一笔技术服务费,想想就冤。
据说,有人买了本书拍了张手电筒的照片,指责卖家货不对版,要求仅退款。
买了凤爪,指责卖家发了鸡爪,申请仅退款。
还有一批“专职羊毛党”,专门利用“仅退款”割商家韭菜。
他们的常用话术是:
“这是家里小孩/老人买的,我不知情。现在上班太忙,没时间寄回货品,所以我要仅退款。”
更拽的操作是要求商家直接打钱,理由是:
“反正我们都要‘仅退款’的,你直接打钱还省了快递费和手续费。”
凡此种种看起来荒诞离谱,却又完全契合平台的程序正义。
鉴于拼多多上00后用户占三成以上,很多人担心,这种白嫖无罪的生态正在教坏我们的下一代。
事实上,这套有漏洞的规则也曾让拼多多自食恶果。
去年3月,拼多多上线了自营店铺“多多福利社”。
刚上新两小时就涨粉300万。
可噩梦很快开始了。
好多人编了假地址,在店铺里疯狂下单,等到商家发货之后立马点“已退款”。
他们管这叫“炸店”。
在经历了四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之后,“多多福利社”直接关门了。
策划者后续还跑到拼多多补贴的品牌店,炸了好些大品牌的店。
看看炸店召集人发的公开信,俨然一副整垮拼多多的架势:
平台方或许没想到,“仅退款”的回旋镖会用这种形式打到自己身上。
中立地看,“炸店”这种极端行为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但客观矛盾却摆在明面上。
买卖双方的不平权,违反了正常的市场规律,注定带来买家、卖家和平台三败俱伤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商家在入驻拼多多后会自动提高价格,把那些被白嫖的潜在成本也计算进商品售价中,让所有消费者一起买单。
你在拼多多买贵了,那是因为你帮“羊毛党”一起结了账。
商家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提到,提高价格还能在无形中帮助他们筛选优质买家。
东西卖得越便宜,某些人越会觉得贪次小便宜,没什么大不了。
东西卖得越贵,那些人反而不敢白嫖。
他们也明白,白嫖一瓶贵州茅台的法律风险远高于一包泡椒凤爪。
除了“羊毛党”推高交易成本外,拼多多涨价也是个必然趋势。
2018年那会儿,我们家老人经常去上面买抹布、厨房手套这种日用品。
他们也知道这些东西质量不如天猫好,但考虑到一块钱包邮到家的价格是真便宜,所以买一些也无妨。
可随着拼多多改变发展思路,这种便宜货明显变少了。
为了摆脱刻板印象,拼多多通过严厉的罚款制度倒逼商家提高商品质量。
依照他们联合创始人的说法:
在品牌商获得平台的“爆款流量”前,需提交工厂资质、产品合格证书、质检报告等资料,同时将“假一赔十”等约束条款写入商家协议,以提高售假成本。
“重罚”之下,商家回归理性经营,整个平台的定价和调性都在逐步往上走,自然就显得不那么“便宜”了。
同样回归理性的还有平台方。
大佬们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大厂玩了十多年的烧钱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野蛮生长的时代,大家都不需要盈利,只需要靠撒钱吸引消费者做大规模。有了规模自然能把竞争者挤出市场,实现“剩者为王”。
至于亏掉的钱,完全可以去资本市场融资赚回来。
可现在形势变了。
股票市场不景气,二级市场流通性越来越差,在融资越来越困难的现在,各家都在想办法降本(裁员)增效(省钱)。
这时候再靠赔本赚吆喝,谁也没这个底气。
这道理放在拼多多身上也一样。
从专攻“五环外人群”的微信下辖应用,做到电商巨头,它吃到了时代红利,但同样无法对抗时代洪流。
即使最近股价在中概股里一枝独秀,但终究涨不回2021年初的高点了。
想当年横空出世的时候,它能撒钱是因为真能融到钱。
公开资料实现,2016年它拿了1.1亿美元的B轮融资。
后来,它用两年时间迅速完成C轮、D轮融资,融到了超过45亿美元的资金。
这些真金白银是它和阿里京东大打价格战的资本,也是它无惧亏损的底气。
财报显示:
拼多多在2017年,亏5.25亿;
2018年,亏102.17亿;
2019年,亏69.676亿;
2020年,亏71.797亿。
这些亏掉的钱主要用于搞营销,和给消费者发放“百亿补贴”。可以说那时候你在拼多多买东西,买到就是赚到,因为他们真的是在赔本赚吆喝。
还记得当年外卖大战的时候,我三块钱在美团上点了两只鸭腿两个鸡蛋一份蔬菜一份饭。满88减85的红包真的把我惊呆了。
但这些都是有代价的,长时间肯定难以为继。现在美团外卖、滴滴打车的价格趋近正常。连亚马逊都要盈利了,拼多多也不可能永远亏下去。再加上他们要补贴扶持境外的TEMU,也需要国内部分输送弹药。
2020年第三季度,拼多多终于扭亏为盈。
可叹的是,它不再便宜,套路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发现,所谓的“低价”和“补贴”只是商家搞流量的噱头。
有人想买台享受平台百亿补贴的手机,结果发现要先领取优惠券。
可他从早上六点一直等到晚上八点,都没领到券……
巨量资本烧完之后,一切似乎都在回归正常。
现在,各家大厂都在适应新形势,学着在“存量博弈”中生存。
“百亿补贴”和“仅退款”这种迎合消费者策略不再是拼多多的专利。
阿里、京东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拼多多、成为拼多多。
特别是买卖平权的闲鱼,也靠着实打实的低价吸粉无数。
巨头角逐,鏖战正酣。
何去何从,不得而知。
只希望“羊毛党”能手下留情,别让我们陪着他们一起坐等各方涨价。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过去十多年的互联网烧钱大战形塑了中国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也在无形中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微观体验的角度看,顺境烧钱撒币,逆境杀熟回本,大概是连绵不断的巨头大战留下的逻辑闭环。
资本市场的潮起潮落,不受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意志左右。
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勤俭持家,货比三家。
这样的话,无论顺境逆境,都还有捡漏的可能。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