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校到美高再到藤校,学霸在藤校也曾经历“自我怀疑”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原标题:从包校到宾大PPE,放弃藤校最“钱”途无量的专业转艺术,我疯了吗?
一个丰富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子的?
包校女孩Julia,可以带给你答案。
Julia毕业于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拿到了最卷最难申请的PPE(哲学政治经济学)和Fine Arts 双学位,要知道,目前开设PPE这项横跨三大学科的专业藤校,也就只有宾大、耶鲁和达特茅斯。
而本科毕业后,在Julia身边同学都进入麦肯锡、摩根斯坦利等光环拉满的大厂时,她却毅然决然转轨艺术方向,进入了顶尖艺术学院帕森斯学习时尚管理。
目前,Julia就职于WPP旗下著名公关机构FGS Global,做着为全球各行业客户提供品牌规划、媒体培训、企业战略传播等和艺术商业紧密联系的工作。
放着“钱”途无量的金融、咨询领域不做,跑去很多人不理解、且看似赚不到什么钱的艺术方向,Julia到底哪儿来的勇气?
丰富的成长经历,精彩的履历,看起来顺风顺水的学霸之路,这背后一次次的职业方向、专业选择的转变,真的那么容易吗?
在学历内卷,求职路漫漫,清北毕业生都为职业发愁的环境下,藤校女孩从留学到职业发展一路探索的故事,相信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01
从包玉刚到美高Stevenson
两地顶尖学校最大的差别,竟是“体育氛围”
坦白讲,在美高Stevenson,我收获了人生中最幸福的4年。
初中进入包校时,我曾因为适应不了全英文教学环境,花了一些时间适应全英语教学环境,并很快融入新的环境。
包校特别注重个人能力提升,老师也鼓励我们参与各种活动。在包校体验过国际教育的氛围后,再转美高,就非常顺利了。
说说我的美高Stevenson吧,我在选校点时候对比了很多维度,包括地域,环境,气候等。Stevenson坐落在加州pebble beach(圆石滩)附近的山上,美国西部的气候也比较适宜,所以我一眼就相中它了。
进入Stevenson后,我收获了人生中最忙的四年。当时要上各种AP课,参加社团,因为是半寄宿学校,每天还需要帮老师监督巡查宿舍。
不过,虽然忙碌,却一点也不觉得卷,区别于东部美高的竞争氛围,我们所有学生都相处的很和谐,很团结。
图片来源:FS网站
要说美高和国内最大的区别,我觉得是体育和能力两个方面。
去美高之前,跳舞是我做的最多的“运动”,但是到了美高后,我们课程要求每天下午选一个体育课,我寻思着,既然学校依山傍水,那就选长跑,当放松心情了。
没想到这么一跑,我把自己跑进了校队,后来还在老师的推荐下,尝试了长曲棍球这项我以前完全不敢想的运动并进入校队,很大程度提升了我的自信心。
在美高收获的能力提升,或者说性格的转变,也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我从小性格就挺内向,妥妥的i人,受国内和家里的教育环境影响,认为人改时刻保持谦逊。但在美高,我意识到向外表现自己也是一种能力,从而参加了那么多合唱团,舞蹈比赛,领导力活动。
这一点,在求职和申请大学时也很受用。
△生活中的Julia
02
拿到宾大PPE和Fine arts 学位
学霸在藤校也曾经历“自我怀疑”
有人说,能进藤校的人就已经赢了一半了,确实,这个光环很美好,但实不相瞒,褪去这层美好的外壳,藤校也充斥着焦虑,压力,自我怀疑。
为了进藤校,我的申请战线拉的很长,当时还找了一位美国本地的顾问。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只知道自己兴趣爱好很多,不想只和一个专业死磕到底。在排除地理位置不好,和大概率没机会进的藤校后,我最终决定在康奈尔和宾大之间做选择。
回忆起准备文书时的经历,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了三版不同主题的草稿,并且主文书一共改了23稿才提交申请,内容从自己喜欢跳舞聊起,再映射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写why upenn时,我也深度研究了一下宾大的课,社团,甚至具体到一些教授的研究项目,从这些点出发,讲自己为什么想来宾大。
现在再回看整个申请过程,依旧觉得这是一场“战役”,更是一次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体验。
不过,现实很骨感,拿到offer只是开始,进入宾大后,我也曾有过巨大的落差感。
虽然才大一,但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已经开始忙着找实习。大一就有人问:
“你是想去摩根斯坦利还是摩根大通?”。
选课时,我一直保持着open minded,想在学PPE的同时修一些艺术课程,但身边同学会用“这个老师压分”,“这门课作业很难”来劝我打消念头。
我看到了身边很多努力,聪明,有自驱力的人,但是这个环境又让我很疑惑,难道上大学,就只是为了好毕业,好找工作吗?
心态的转折,发生在一次visual studies课上。那是一门艺术和科学结合的课程,在那里,我看到许多和我一样的宾大学子,大家不只局限于咨询或金融行业,而是想在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探索。
因为从小就对艺术,历史感兴趣,也希望能给自己一些喘息空间,自那以后,我每学期都会选一个艺术相关的课,不知不觉间就发现,自己修的学分可以多拿一个Fine arts专业学位了。
现在回头看看,焦虑有,质疑也有,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并依旧在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宾大毕业时的Julia
03
从综合大学到艺术院校读研
父母觉得有点“浪费”藤校文凭
前文提到,大学四年期间,我一直在接触艺术有关的课程,包括摄影、设计、剪辑等。期间,许多老师都和我说:"Julia,你挺有艺术天赋的,脑子很跳脱”。
我自己从小审美比较好,加上老师们的认可,以及上学期间在硬件技能上的提升,这些让我更加坚定,艺术是一条我喜欢,且适合我的道路。
在宾大,我也曾参加时尚社团,从marketing部门,到最后成为社团主席。
作为学校最大的时尚类社团,我们每年都需要组织一场时装秀,和真实品牌做秀的逻辑一模一样,从设计、市场推广到拍摄、秀导,整个活动都需要从0-1执行。
因为参与了时尚社团,我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真正处在行业内的校友,时尚圈内人,关于时尚行业的一切,都很吸引我。
然而,真到大二开始找工作时,现实又给我浇了一头冷水。因为当时正值疫情,我回到香港和上海呆了半年,期间想申请时尚行业工作,但自己的履历并不够资格踏入这个圈子。
再者,看着身边的朋友都申请到了麦肯锡,四大的暑假实习,而我却仍旧被“找不到工作”和“转轨艺术有点浪费藤校文凭”等声音裹挟,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既然藤校毕业后直接进时尚圈这条路走不通,那我就找个更好的平台,去认识行业里面的人。”
在经历了许久的思想斗争后,我最终还是决定遵循并综合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时尚行业的向往,选择申请时尚管理研究生项目,又进入了写文书、分析学校、准备作品集这样的申请过程。
好在,真正进入帕森斯,一切似乎变得顺利起来,我也开启我在时尚行业的摸爬滚打后,陆陆续续在LV,爱马仕和三宅一生实习。
虽然每周三到四天实习,晚上上课,每天穿梭在纽约街头,有时候还需要做一些时尚背后的苦力活,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很幸福,觉得生活是闪闪发光的。
现在再讲述自己的经历,仿佛一切都顺风顺水,但事实并非如此。好在,最终的结果还算满意,我也正继续探索,向着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前进着。
「 写在后面的话 」
听完Julia的分享,我很惊讶,因为表面看似文静,自称为i人的Julia,却拥有有趣的灵魂,充盈的内心,并且每一步都走的很坚定。
从国内名校到美高,再到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转轨艺术,我们会发现,就算是藤校生,也难免会有质疑自己的时刻。但,她依旧在为自己的热爱而努力,也不会因为名校光环而束缚自己,或者跟风去做随大流的事。
转校,报考大学,转轨行业,她的每一步都走的很踏实,在有想法后付诸行动,收集各类信息,再做出有把握的决策。面对焦虑,或许行动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最后,借用Julia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大学也好,职业也好,我们做的每一个决策,都要基于你对自己的了解,和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只有越清楚自己是谁,要什么,才不会在内卷的时代陷入焦虑的泥沼,才能够在迷失方向时拥有自救的能力。
-End-
更多留学教育资讯点击关注FindingSchoo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