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调查:家里太穷,读博更容易迷茫!
文/募格学术
微信号:mugexueshu
在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提问:“为什么有的研究生导师喜欢问学生家境?是想了解什么?”
(图源:知乎)
更有人会觉得,家境如何和读研之间有相关性吗?
对于此,Science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调查报道,报道显示"家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读博更容易迷茫"。
对Michelle Gu来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感觉就像被夹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Michelle Gu是一名神经科学博士生。
现实中,在纽约读博士是很贵的,Michelle Gu周围的很多同学,他们的父母可以在读博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帮助。
「我就不一样了,我要花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维持生活上」。他说。
家中困难的他经常回避与其他同学谈论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越来越感到与家里条件更好的同学的童年经历脱节。同时,与一起长大的朋友和家人也越发疏远了。
例如,上个月,他们参加了一位儿时朋友的葬礼,离开时感觉自己不再是以前社区的正式成员。“人们记得我,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再了解我了”,他说。
可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起长大的朋友和家人把他视作“局外人”的同时,Michelle Gu自己也内化了这一点。
也是因此,Michelle Gu相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同学,他在研究生院交朋友比较困难,总感觉自己不被同事理解,与学术界以外的人保持密切的个人联系也更少。
而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根据最近对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600名一年级博士生的一项研究。
总体而言,自认为属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群体的科学、技术、工程和医学博士生在学术界内外都会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挑战。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同学相比,他们在研究生院交朋友更难,感觉自己不如同事理解,与学术界以外的人保持的密切私人关系也更少。
研究作者、康涅狄格学院心理学助理教授朴贤俊(Hyun Joon Park)表示:「这些人面临着双重风险,在学术界内,与同事和朋友有疏离感,而在学术界外,自己的家人也有疏离感。」
不过研究人员还认为,这个自我认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入问题,而是包含了一种感知上的「社会地位」。
教授和博士也搞“世袭”?
而现实生活中,家庭因素也确实会影响到下一代读研的机率。
根据Nature的一篇报道,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埃琳娜·阿基诺说,她的许多同学父母也都读过研究生,他们似乎了解更多的课程和研究方面的东西。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詹妮·布兰德(Jennie Brand)说,这项研究的发现虽然并不令人惊讶,但可以指出为什么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背景的教师如此之少的一个原因。
詹妮·布兰德和她的同事们写道:「教授职位现在和将来,都会被社会经济上有特权的人不成比例地获得」。
该研究显示,美国近25%的教职员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拥有博士学位,而在名校中,这一比例还要再翻一番。相比之下,在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只有不到1%。
而且,这种现象已经维持了50年了。
研究显示,教师往往来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
近四分之一 (22.2%) 的教师表示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个拥有博士学位,3.7%的教师表示父母双方都拥有博士学位。在八个学科中,超过一半 (51.8%) 的教师至少拥有一个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父亲或母亲。
相比之下,在和这些教师同一时间出生的美国成年人中,平均只有不到1%的人拥有博士学位,只有 7.4% 的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与普通的美国成年人比,教师的父母拥有博士学位的可能性要高出12到25倍。而比起他们自己的父母,他们拥有博士学位的可能性要高2倍。
回到最初
导师为什么爱打听学生家境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家庭条件欠佳的博士生的「社交认同」问题,缓解疏离感?
这就要回到我们最初的提问,为什么有的研究生导师喜欢问学生家境。
一些比较敏感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问这些问题是“别有居心”,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根据知乎的回答,导师打探家境:
一可能是单纯关心学生,希望自己可以帮助到学生,看学生是否需要额外的帮助。
二是合理的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尽可能的帮忙分析和规划。
(图源:知乎)
同时,也有研究人员建议:大学可以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提供研究项目,这些项目与旨在帮助少数族裔群体的个人的现有项目相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