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黄金履历去犯罪的迷思
死刑肃杀的气质虽然与祖国大地过年迎新的气氛相背,但是对于亿万主张公义的人们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十恶不赦者伏法,自古以来,都是给予人世间的另一种重大的希望和祝福。
与此同时,清华毕业的硅谷工程师陈立人重拳杀妻案,也仍然在互联网上被人们广泛讨论着。虽然陈犯迟迟未出庭,导致媒体掌握的信息十分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更多谣言被纠正;活跃的声音,也从最初的八卦皮毛转为更深入理智的探讨。
这些探讨聚焦于如下拷问:
-作为曾享有中国最顶级教育资源的吴谢宇和陈立人,他们的知法犯法,是否比因为贫困等原因而没有得到教育机会的文肓和法肓更罪不可恕?
-由清北毕业生沦为杀人犯,且行凶对象是自己的母亲和妻子,这不仅是违法行为,更是人伦惨剧,那么,此二犯,包括未被破获的清华投毒朱令的案犯,在他/她们履历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名校(及知名企业),是否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在技术教育之外,人文培养是否太过缺失?
-在情感,个人价值,是非善恶上,家庭的基本教育责任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作了如下思考:
01
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21岁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在杀害母亲后于2015年逃亡,2019年被抓捕,在被执行死刑前,他在狱中写下了40万字长文,以非常符合他教育程度的流畅文笔,描述了四年的亡命生涯,也回顾了他短短一生的心路历程。
逃亡前,“对我而言,人生就是从一个年级到另一个更高的年级,从一个学校到一个更高的学校,从一场考试到另一场考试。我以为我看过这个世界,其实我只不过是看过了世界地图”,“爸爸妈妈为我提供了一个安全温暖的家,而在逃亡中,我投身到真实生活—无穷尽的丰富,无穷尽的精彩,原来生活这么有趣,这么有意思。”
他这所谓有趣而丰富的生活,起始于谋杀生母,然后以“到美国作交换生”的谎言骗取亲友144万元。他用这笔巨款在上海福州等地买彩票、嫖娼、与性工作者同居,被捕时账户只余900元。
在法庭上,吴谢宇罗列自己在学业上取得过的优异成绩和竞赛名次,想证明自已“有一千种能力赎罪”。
吴谢宇的母亲是一心扑在家庭的传统女人,对丈夫孩子在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在情感上,则体现出敏感焦虑的高需求、控制欲强,丈夫对她的乖戾脾气退避三舍,后来又于中年早逝,带给她更深一层打击。
她自认生活中没有知音,没有朋友,通讯录上只有办事的人, 只能凭借给亡夫写信,倾诉一腔哀怨,她深恨自己人生失败— “生活上抓不住爱情”,“工作上只有中级职称无法见人”。
吴谢宇在感情上与母亲彼此依赖共生。他永远第一名的成绩带给母亲唯一的自豪感。吴谢宇却始终生活在被同学追赶的恐惧中,在他看来,如果失去成绩的光环,自己也将失去一切价值。
吴谢宇自小的社交圈被母亲严格管理,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和亲友家的孩子不具备和他玩儿的资格。上了北大后,他因为再也考不了第一而陷入极度焦虑。
在他本来的狭小精神世界中,与同学唯一的关系就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友谊、
合作与慰藉。对于大学里丰富的社团生活、锻炼工作能力的的学生会、苦甜相伴的恋爱,吴谢宇只能遥远观望,不得其门而入。
关于杀母的动机,在吴谢宇的自述中前后矛盾,就像作家余华形容创作长篇小说:“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能完成……作者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可能也在变化,所以事先的构想会在写作中被突然抛弃。”
我们能够得到的唯一结论,就是吴的杀母行为,绝不是他声称的所谓让母亲摆脱痛苦心态的羁绊而早登极乐;他和自己的母亲一样,都被自己的家庭和狭小的精神世界所困,既渴望升华,又渴望粉碎,虽然表面母慈子孝,但其实早已陷入恶性循环。
是因为家长治家能力和抚养水平太差,还是基因的随意组合制造了天生坏种?对此,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有不同的解读,有一个笑话这样说:
“心理医生:你应该对他好一些,他来自一个破碎家庭。
老师:我一点不感到惊讶,他可以让任何一个家庭破裂。“
02
是群体意识让孩子社会化。引人关注的学校霸凌事件通常出现在小学,到中学后大幅减少,这就说明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性必须要经过塑造和打磨,使之更适应文明社会的文化,这个过程发生在开始适应群体生活的幼儿园和小学时期。
很多人在讨论,吴谢宇和陈立人是否在家中经历了惯常的体罚,但事实是,作为天生的学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带给家庭的荣誉和欣慰是可以想象的,他们被父母体罚的可能性不大,到目前为止,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也几乎没有。
来自社会学家和儿童福利工作者的研究显示,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同伴冲突或同伴虐待,包括并不限于:排斥,孤立,说闲话,种族歧视,嘲笑,欺侮,性骚扰,奚落,暴打。
吴陈二人一直在当地最好的中学接受教育,而且因为学业出众,他们一直担当校内乃至区级,市级省级的模范学生。他们遭受同学欺侮暴打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在同伴中感受到的最大冲突,应该是学习和竞赛成绩上的竞争和挑战,这种追赶的压力到他们升入北大清华后达到顶点,再也得不了第一或拼尽全力才能偶然取胜的境况让吴谢宇崩溃,对陈立人的影响目前尚未得之,但毫无悬念这也是他如影随形的重要压力源。
有社会学家发现,在家里难以管教的孩子,在外面不一定让人讨厌,同样的,在家很乖的孩子,却可能在集体生活中桀骜不驯,难以融入。
在家里不听父母话的孩子,不一定在学校作弊;在家里饱受宠爱的掌上明珠,在集体中却不一定有公主病;青少年习得社会行为与公共道德的方式,与习得的情境密切相关。
中国人自古以来极为重视人情关系,但是,随着社会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以前广泛见于日本和北欧等发达国家的回避人格、孤岛效应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青年身上得到体现。
吴谢宇和陈立人在犯罪前后体现了明显的共性:具有强大的攻击性,犯罪过程中没有恐惧心、没有同情心,没有廉耻,渴望刺激,这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的职业罪犯具有的共性。与之不同的是,职业罪犯的智商通常低于常人,理智无法控制性情,而吴陈二人的智商位居人类top 5,情商则位至 bottom 2。
03
出自北大清华的天之骄子犯罪,特别惹人注目,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研究具有高智商高竞争力的人群在一流大学中的生存实况,而另外的事实是,并不是只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会导致恶性犯罪,来自北清外其它各类院校的杀人案也不少见: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宿舍同学,造成四人死亡
-2007年,云南大学张超杀人后肢解
-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弑师,教授程春明死亡
-2009年,吉林信息技术学院郭力维杀害室友赵研
-2010年,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徐某被室友刘某杀害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邵某被室友杨某杀害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李斯达对一名研究生强奸未遂后将其杀害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赵某被室友张某杀害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张某被室友杀害
-2020, 南昌大学学生刘某被室友杀害
-2021年,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李某被室友杀害
-2021年,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姜文华杀害学院书记王某某
-2022 年,江汉大学彭某被室友杀害
这每一条血海深仇后都是不知道多少个家庭的灭顶之灾。
没有疑问的是,因为任何个人原因而残害他人生命的罪犯都死有余辜,他们多数具有反社会人格,不管律师如何为他们曾经历的心理创伤辩护,他们的生存困境从来并不比社会各阶层的其他人更多。压力与挫折,是成年人必须面对的日常,那些婚姻与爱情带来的伤害、职场的不公、宿舍的口角……也绝不是下毒、谋杀、强暴的理由。
大学不应该是高中的延续,高中的使命是提高升学率,提高清北录取率,而大学则担负着培养社会人的责任。引导新入学的高材生由“唯第一是图”到拥抱多元化的价值观、消除性格中的乖张戾气、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他人的共享……大学可能是青年学子的最后一次得以系统人文教育的机会。
无论是知名院校还是学生本人,都应该明确: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