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张艺谋,又进化了
从文艺片,到犯罪、谍战、战争、悬疑、喜剧……几乎每年,张艺谋都有一部新作品面世,题材各异、风格多元。
从影四十年,他一直没有停止开拓自己的边界。
近期上映的《第二十条》更是张艺谋的一次新挑战。电影故事的内核真实沉重,在探讨正当防卫的背后,追问何为法理和正义。但在现实内核中,张艺谋注入了喜剧的元素,让影片“笑中有泪”,更能走进人心。
这位第五代导演,似乎总能以惊人的创作能量在影像世界中自我进化,永远贴近时代的趋势和大众的情绪。
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今年,他已经74岁了。
玩影像的人
当被问起最喜欢的外国导演时,年轻的张艺谋不暇思索地回答:斯皮尔伯格。
这个答案在第五代导演对深沉的偏爱中,多少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比起悲壮或严肃,张艺谋更欣赏的是天真和童心:“拍电影撒开了整,把全世界的观众弄得神魂颠倒,这就是本事!”
与人们心中那个严肃的形象不同,张艺谋其实也一直在影像世界里“撒开了玩”。
早在2009年,张艺谋就率先尝试使用了数字摄像。而在2011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中,他更是用数字摄像机拍摄了近一半的画面。
在中国导演里,张艺谋称得上是数字摄像的第一人。这样的尝试颇为大胆,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在最前沿的好莱坞,电影拍摄的主流都仍然是胶片。
时间来到2014年,当IMAX还是动作大片的代名词时,张艺谋选择全程使用4k技术拍摄文艺电影《归来》,并最终以IMAX版本放映。这种独具一格的“玩心”背后,是他想要用高清晰度画质充分体现演员表演层次的坚持。
在《归来》中,张艺谋用“简约、克制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只留下了演员的演技
《归来》里有这样一个场景:陈道明饰演的陆焉识,从千里之外的劳改农场逃跑回家,轻轻地敲响了家门。
屋里的灯亮着,门却迟迟未开。
巩俐饰演的婉瑜,猜到了门外是十几年杳无音讯的丈夫,但只能强忍内心波澜不开门,因为必须与丈夫划清界限,否则女儿前途不保。
这场戏在一个雨夜昏暗的楼道里,超高清的画质,清晰地捕捉到了演员眼中闪烁的泪花。
这样的一个个瞬间,让观众更能体会角色的细微情绪,仿佛身临其境。
到了拍摄《一秒钟》时,张艺谋用技术进行了一场更大胆、更细腻的实验。
这部影片需要拍摄大量电影放映的场景。美术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光线的明暗变化和画面的真实质感尤其敏感。他仔细观察过,尽管放映时的环境总是很暗,但银幕光线的投射其实有很多细微的明暗变化,一般摄影机的感光度根本无法正常记录。
为了还原这样细微的光线变化,致敬那个胶片时代,张艺谋决定,使用少有人选择的高感光摄影机,不做任何额外的打光,呈现更真实、更细腻的放映场景。
片中清洗、晾干胶片的桥段,都来自于张艺谋的亲身经历
最终在《一秒钟》里,一个个放映机亮起的瞬间,让很多影迷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走进影院的感动。
不局限于电影,凡是和视觉影像相关的技术创新,张艺谋都想“玩”一下。
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就使用了3D、大型地面LED等技术。但在最初策划时,很多人并不同意这个想法,因为这项技术很有风险,踩踏、下雨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地面大型LED的黑屏。
但张艺谋始终很坚定:“这样做的机会世界上只有一次,以后别人很难再往这个方向走。”
在08年开幕式前,张艺谋还特地去叮嘱了小演员们注意表演 /《张艺谋的2008》
经历了六个月、两千多次测试,最终在他的导演下,一副山水画轴拉开了整个奥运会开幕式的帷幕,惊艳了全世界。
十四年后,担任冬奥开闭幕式总导演时,年逾七十的张艺谋依然站在“面向未来”的技术潮头。人工智能、5G、AR、裸眼3D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开闭幕式的各个环节,技术和美学的独特结合,空灵、浪漫、现代感十足。
在冬奥会的创意会上,他对团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上网去看”。
这位已经在国际上收获了八个终身成就奖的导演,如今正以高强度网上冲浪的方式关注时代的脉搏。
在工作到半夜回家后的三个小时里,张艺谋总会如饥似渴地在互联网上高速摄入信息,直到凌晨四五点才会去休息。除了电影,当下国际上的时政要闻,或是科技界出现的突破性进展,亦或是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综艺和流行语,他都会一一浏览。
他始终渴望“看到不加掩饰的大众心理,看到大众喜欢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在某次电影宣传的现场,有人问张艺谋:“yyds,您知道是啥意思吗?”
他迅速地拿起话筒:“永远的神。”
跟上时代,颠覆自己
从影四十年,张艺谋以一年一部甚至几部的高产,在每个时代都交出了深入人心的标志性作品。
90年代,他执导了诸多现实主义的故事,包括《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迈入新世纪,他率先涉足商业电影领域,导演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戴黄金甲》;当主旋律电影成为风潮后,他拍了《悬崖之上》《狙击手》;当喜剧片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时,他拍出了有笑有泪的《第二十条》。
一部部题材各异的电影,持续不断地收获着年轻观众的共鸣。这样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那些他怀着对新潮技术的玩心打造出的精妙画面。
在张艺谋的眼中,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
所以他拥抱新技术,却也从未因一味求新而舍弃对人心的感知。艺术与科技、互联网的结合,在他看来,最终应当是为了“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更大的发挥”。
这种对感知人心一以贯之的追求,让他的电影主题与时俱进,永远贴近时代的情绪和最真实的感动。
工作中的张艺谋
于是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极具颠覆性的画面和色彩,总是服务于人心。
如在他的成名作《红高粱》里,就充斥着大胆而富有冲击力的红色。而每一种红色,都有不同层次的丰富内涵。
火光映照的酒坊,是村民蓬勃的生命力;九儿鲜红的大棉袄和披散的红盖头,是她内心的欲望和不屈的精神;随着日军的踏入,鲜红成为鲜血和生命的象征,电影画面中的红色多了一份悲愤交融的家国情怀。
而在电影《山楂树之恋》,张艺谋则抛弃了高饱和度的红色。
因为在张艺谋看来,这是一个特殊年代里“最干净的爱情故事”,所以他特意用了非常淡的色彩,“回到朴素中去拍,不显山不露水地回到原始状态中”。
故事尾声,静秋最终穿上了老三为她亲手制作的那件山楂红的衣服。她来到老三病的床前说:“我特意穿着它来看你。”
只有在这一刻,故事中才涌现出一抹鲜红。
到了《影》,张艺谋彻底化繁为简,走以灰暗色调为主的水墨风。
但张艺谋心目中,水墨风并非只有黑白两色,而是应当具备“看黑白灰深浅”的丰富层次。在《影》的后期调色阶段,张艺谋更是坚持要求保留人物的肤色和血液颜色。
在拍摄时,张艺谋坚持现场整个制景、道具和服装都要实际做出水墨画感
肤色映照外貌,血色流露内心,这些都是人为赋予的色彩。黑白两色的混沌世界中,心机和伪装,都无法掩盖原有的肤色。
为了映照出层次丰富的人性真实,张艺谋彻底抛弃了自己标志性的冲击力色彩,最终实现了对自己的颠覆和突破。
从影路上,张艺谋始终是一个追求时代影像、不断颠覆自己的探索者。他总能紧跟时代的浪潮,洞察时代的风尚,巧妙地捕捉时代的人心。
“人心是被时代影响的,人的眼睛也是被他在这个时代看到的东西养成的。”而在当下,几乎人人都会用手机拍摄和分享生活。
为了拥抱这个移动影像的时代,也为了实现自我的新进化,张艺谋应邀在小米14 Ultra 手机的研发过程中担任影像首席顾问。
在探索时代影像的道路上,张艺谋之所以选择了小米作为自己的同行者,是基于双方深深的共鸣。
无论时代审美如何变迁,“体会人心、把握人心、了解人心、感知人心”则是他永恒执着的主题。这正与小米影像“超越人眼,感知人心”的理念不谋而合。
74岁的他,这一回开始尝试将自己对影像的理解装进手机。
“好看一点点”的背后
“接地气”,这是在研讨的过程中,小米产品团队对张艺谋的第一印象。
他把自己“面向大众”的创作理念,同样带入了与小米的研讨里。
在调校色彩时,张艺谋同样颠覆了自己风格化的高饱和色彩,“艳丽是在过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还是要⾃然和谐……克制一点,要有层次有过渡。”
张艺谋正在与小米团队现场交流
张艺谋的接地气,不仅仅体现在对大众审美的感知。他也总会用最质朴的语言,传达自己对影像最深刻的理解。
数轮交流间,“层次”在他口中多次出现。
美术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远近、光影、色彩和感受情绪上的层次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这恰恰是影像中,一般人难以留意,却又会一眼觉得好看的关键。
在调校人像时,他就多次强调了环境和氛围对增强层次感而言的重要性。人像和环境之间需要有自然的过渡,他举了画素描的例子:只有把功夫下到最难呈现的过渡上,才是好看的。
这就是“电影级的层次感”。
在十倍变焦下,小米14 Ultra对层次感仍然有着出色的表达
张艺谋对“层次”的强调,启发了小米影像团队开创性地处理了人像和背景的影像风格。
小米14 Ultra用算法对人与景进行自然融合的同步处理,为人像增加环境光反馈,又使影像的前中后景过渡如电影镜头般呈现出渐进感。
小米14 Ultra的算法处理,并非是简单地把主体抠出来,而是带来了有故事感的层次
而层次需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既要比现实有所提升,又不应当过分修饰、艳丽。用张艺谋的话来说,标准就是“比生活中好看一点点,不是很夸张,隐隐的提升”。
“一点点”,看似简单,但其中度的把握、层次的表达,恰恰是影像里最难、标准最高的。
在这隐隐的提升之所以最终能够实现,离不开小米三年探索沉淀下的影像产品力的支撑。
例如在处理人像主体部分时,小米影像团队在张艺谋的启发下,对多个参数、版本进行了权衡与调试,最终达到了双方都认可的平衡点:拍出来的人像,在保留痣和酒窝等特征的基础上,去掉一些小瑕疵,但不会过度磨皮,丧失真实感。
小米14 Ultra真正做到了修图不暴力
最终,“真实有层次”的实现,以小米和与张艺谋的共同研讨作为审美引领;以小米更顶级的徕卡光学镜头系统、全球首个 AI 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作为技术基石,最终呈现出小米14Ultra这样一部大师之作。
采用了顶级Summilux光学系统的“大师人像”,既有大师审美的赋能,又有人像大模型算法调校,在手机摄影领域实现了“电影级层次感”,每一刹那都充满真实的感染力。
“大师开拍”功能,则让小米14Ultra拍摄的动态视频也具备了“一眼电影感”的特征,呈现出准确和克制的色彩,以及高动态的真实影调。
普通用户无需深入了解复杂的参数原理,就能感受到专业影像的乐趣和效果,轻松捕捉转瞬即逝的感动时刻。这部灌注了“超越人眼,感知人心”理念的大师之作,将在万千用户的手中最终完成。
正如张艺谋所说的那样,光学影像已经不是完全的技术层面的东西,人心是永远的标准。
年逾古稀的他曾经预言:“未来50年,我们会步入一个影像时代。”
尽管未来影像时代的具体形态,将会被日新月异的技术不断刷新,但那些追求与时俱进、感知人心的影像探索者,将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许盐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