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留美中国学生如果能克服这"三个短板",前途不可限量 ...

留美中国学生如果能克服这"三个短板",前途不可限量 ...

10月前

作者:黄全愈

转载:小花生网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海角春藤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正文


大家还记得黄全愈教授和他的儿子矿矿么?


黄全愈教授,是一位中美教育研究专家,现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任教。他家儿子矿矿五岁时到美国生活,也成了他的研究对象。他发现,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理念,确实给儿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


我们分享过不少他家的故事,比如,矿矿在数学上一直早学多学,但上大学后却再也不想碰数学。


如今,他的儿子已成为世界知名律所最年轻的出庭律师与持股合伙人,平息了长达十年之久、额达10.8亿美元的证券纠纷(纽约法院有史以来最大的合同损害赔偿裁决之一),还被选为全美值得关注的亚裔领袖之一。


黄教授和儿子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合影


上周五,我们特别邀请黄教授这位“老朋友”做了一场直播访谈,作为一个研究了几十年中美教育对比的专家学者,有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和发现。


他说,最近两年,AI非常火爆,不少人总担心未来孩子会没工作。但我想强调的是,回归到教育,应该要帮孩子从小培养出几个底层能力,让AI远远无法超越和替代。


难得遇到的“教育专家育儿经”,读一读,也许会带来不少启发 ... 


---  以下为访谈正文 ---


最近两年,AI非常火爆,不少人总担心未来人类的很多工作会被AI代替。但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呢?孩子应该培养出这几大元素,让AI远远无法超越。AI只是一种工具,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完全掌控工具的人。


世界是巨大的,未来是无限的,人类对世界和未来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孩子更要培养出一些底层的能力,这才能帮助他们在有限的人生里应对这种无限的变化。


美国的马斯克从斯坦福辍学,中国的马云据说第一次高考时数学只得了1分,想去酒店打工,人家又嫌他长得像外星人,没要他,第二次高考时数学19分,第三次才考上了很一般的杭州师范大学。



然而正是这“两匹马”,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实体翻了个底朝天。


了解我的人应该知道,我一直在用参与观测的研究法去分析孩子的成长经历,也从总总结了不少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和大家展开来说说。


01

研究能力

从小就得培养


大学本科毕业后,到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做研究的学生,称为“研究生”,可谓是中国特色。


把这个定义译成英文,美国人全蒙圈:为啥非得等大学毕业才能做研究?


其实,美国孩子早在学前、在幼儿园、甚至在托儿所就开始做研究——这些研究都源自孩子产生的好奇:“蚯蚓没有脚怎么行走?”“太阳为啥不掉下来?” 


我儿子8岁,刚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写“科研论文”了!


我还记得那时的场景,刚上二年级时,矿矿有一天放学回家和我说,要写一篇关于蓝鲸的“科研论文”......我当时觉得很好笑——一个8岁孩子,知道什么是研究吗?


那时的矿矿,刚能读稍厚一点儿的书,写出由几个长句子拼凑出来的文章。没想到,他真的从图书馆借来了十几本书,两周后捣鼓出一份关于蓝鲸的“论文”。


“其实,它根本不能称得上论文,不过是查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整理了下来,蓝鲸长什么样、蓝鲸的特征,蓝鲸怎么吃东西……但正是这种碎片化、非常幼稚的研究,给孩子埋下了一颗自主研究问题的种子。”



换句话说,“研究”是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是真正的目的。


后来到了小学阶段,这种研究会渐渐侧重收集材料;到了中学阶段,就需要孩子提出问题后,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七年级时,自然科学的老师就要求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两个月后,参加科学研究成果展。


选择的课题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唯一的要求是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矿矿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在教授爸爸看来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小白鼠的决策能力


为了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他还真的买来两只小白鼠,在笼子里装上不同的装置。整整两个月里,一放学就捣鼓实验,还有模有样地记录数据、绘制图表。


这一次,孩子的论文开始具备基本格式——有背景简介、提出假设观点、阐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对信息做统计分析;最后还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校成果展上,和小白鼠报告一同展出来的研究论文,也都五花八门、脑洞大开,比如《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狗靠什么来决定和选择玩具》......


最后矿矿的那篇论文得了动物组的研究一等奖,现在想来也是一桩趣事。


孩子观察蚯蚓,图源网络


刚才说的是美国孩子的研究,其实,中国孩子也有这些“研究”和发问。只不过,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觉得“研究生”阶段才需要做研究,把这些看似随心所欲的发问扼杀在摇篮了。


“科研”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均发端于小小的好奇心,它是第一块基石。


好奇心哪里来?与生俱来,与孩子一同呱呱落地。当某些事物超出我们的认知,我们就想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


教家长一个呵护孩子好奇心的法宝,那就是KISS。


KISS本来是“亲吻”的意思,在这里是Keep It Simple, Stupid 首字母的缩写,KISS也就是“把高大上保持在简单、愚蠢的水平”,相当于“万丈高楼平地起”,是大智若愚……


“月亮为什么老是跟着人走?”“昨天的云都跑哪儿去啦?”如果你让孩子不断追问,你一定会狼狈不堪……所以千万不要在孩子问问题时表现得不耐烦,每天回答孩子三个问题,相信孩子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孩子用放大镜看自然,图源网络


第二块基石,很渺小也很厚重,那就是引导孩子的想象力。


光有好奇心不够,还得把好奇心变成想象力。


比如,我们会很好奇“大变活人”的魔术表演到底是咋回事?然后,我们就会去想象和假设各种各样“大变活人”的方式方法。


想象力有多重要?


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3岁小女孩的母亲,把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法庭。因为女儿认识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


这位母亲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鸡蛋之类的圆形东西,但自从幼儿园教她26个字母后,孩子就失去了这想象力的翅膀。


她要求幼儿园赔偿1000万美元,并最终胜诉,据说她在辩护词中引用的“被圈养的天鹅的故事”,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法的依据。



因为陪审团被这位母亲在辩护中讲的一个故事打动了:



她说,我曾经到某个国家旅行,在公园里看到两只天鹅。

一只被减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


减去翅膀的被放养在比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那只被放养在比较小的水塘里。


当时啊,我非常不理解,请教那里的管理人员,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说,这样做能防止天鹅逃跑。


剪去一边翅膀,翅膀的天鹅无法保持身体平衡,一起飞就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没剪翅膀的天鹅,因为水塘太小,没有足够的起飞距离,只好老老实实待在水塘里。


这位妈妈说,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他们的聪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那两只天鹅感到感到悲哀...


怎么培养想象力?先不说各种各样的故事法、玩具法,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俯身可拾的方法。


比如,跟孩子一起观察云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张树叶,一朵鲜花,一棵大树,一座山峰……只要家长KISS,都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好奇心驱使你去追究为什么?想象力能产生很多研究的设想和假设。


孩子在户外观察,图源网络


第三块基石,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很沉重,也往往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被忽略。


因为我们要搬它来填一个老师和家长给孩子挖的“坑”——很多人觉得孩子做研究,首先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陷阱严重反智,不讲逻辑,违背常识。


按照逻辑和常识,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孩子发现不了问题,“问题”从哪儿来?只能来自老师或家长。


有一年,南京某校办了两个“黄全愈素质教育实验班”,请我上第一课。教授怎么教小学一年级的课?


我的设计很特别:从头到尾都是问题,没有答案。


为了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我告诉“倒背手、一条线”的孩子们:想咋坐就咋坐——坐地上也行。我搬张小椅子坐到孩子中间(现在很后悔,我该领头坐地上)。


我劈头就问:“‘衣服越晒越干,人越晒越湿’对不对?”


小朋友们懵圈……


我讲了个Long long ago,儿时的故事:


一次,幼儿园老师问:“为啥衣服越晒越干,但人越晒越湿?”


我说:“人也会晒干的!”


“老师骂我‘笨!’说是人晒就出汗,就湿了!我想,我不笨!从烤肉获得启示,很勇敢!今天,我要问很多问题!”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


我甩出一大串问题……如“月亮为什么老是跟人走?”


孩子们嚷开了,“乱”得有点失控!


课后,记者们问:“课前,我们采访孩子,没人愿说话,为什么课堂那么活跃?您不觉得有点‘乱’吗?”


说:我要的就是这个“乱”,这个由问题引发的“乱”。


傍晚,校长和我正要走出校门,一个胖乎乎的女孩跑过来,拉着我的手,两眼充满疑惑:“黄教授,我想不通,为什么月亮老跟着我走?”


看着孩子执著的眼神,我“漏题”之心都有了!可惜,我也不知道答案!因为我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用问题引发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牛顿的“万有引力”,是先发现问题还是先解决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先发现问题还是先解决问题?连“问题”都没发现,怎么解决“问题”?


只要顺着第一、第二块基石走过来,您就在第三块基石这里等着“问题成堆”吧……


孩子们动手做实验,图源网络


为什么要从小做研究?为什么不能等到研究生阶段才做研究?道理很简单: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好奇心越弱。


必须在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鼓励孩子做研究,种下一颗良好的种子,就像在股票市场上,买了潜力股,等着来年的丰收。


如果研究能力的种子在发育阶段没有得到科学的护理,没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没有正常的生态环境,等到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定型了才移植到研究生的生长环境,它怎么能长成参天栋梁?


如果我们像误了农时的农夫,不管怎么辛勤耕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欠收,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研究生在大学里做实验,图源网络


因此,我想给大家提几个建议:


  • 孩子有问题是好现象,没有问题的孩子就是“有问题”的孩子。要在孩子放学后,进门回家时先问问他们,今天问了什么别人答不出来的问题。


  • 要鼓励和引导孩子每天至少问3~5个问题。


  • 孩子的问题往往很幼稚,千万别把孩子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要尽可能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且用记事本记下自己答不出来的问题,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答。


02

潜移默化培养

创造力


现在最流行的话题是人工智能将来可能会淘汰人类。其实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的科技创新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孩子不能用智慧来山寨他人,要用智慧来创造自己。


根据“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中国孩子的创造性排倒数第五。以为创造性是靠“教”出来的,是跌落倒数第五的陷阱之一。


我曾有一个叫达琳的在职学生,她是小学美术教师。某年,达琳到昆明做学术交流,她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她让学生用“快乐的节日”为主题作画。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画的圣诞树都一模一样。转身一看:墙上挂着一幅圣诞树的画。


孩子笔下的圣诞树,图源网络


达琳把画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结果,画技超群的孩子竟然无从下笔。


很多家长甩锅说:是老师没有“教”孩子的创造性。其实,家长也得背这个锅,因为创造性根本就“教”不出来。违背了教育规律,越教孩子越没创造性。


简单地说,创造性不是技能。技能可以教,创造性不能教。


知识和技能可以从A传到B,再由B传到C。正像老师的智力不能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A传到B。


孩子在做手工,图源网络


创造性只能培养。


我来美国时,儿子刚三岁。听说,在国内上夜校学绘画。


一天,接家信。拆开,掉下一张国画:疏疏落落的竹叶,斜斜弯弯的竹杆……可惜,画面洒落了几滴墨汁,纸张裁切也不正规。


细读来信,画竟出自三岁儿子。我跟隔壁的教育系主任开了个小玩笑:“这是著名教授画的!”


我看他竟然没太怀疑,觉得玩笑开大了,连忙坦白是儿子画的。但人们反而以为我开玩笑。


这是一个荒唐但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儿子确实拜在名师门下,艺术学院的教授一笔一划地教。可每次儿子画完画都问:“像不像?”


黄教授儿子小时候的画作


畅销书《The Element》,开篇有个故事:一小学老师给6岁的孩子们上绘画课。一女生用手遮盖着画纸,画了20多分钟。


老师忍不住问:“画什么?”

女孩头也不抬:“上帝!”

老师吃惊地:“可是没人知道上帝的模样啊!”

女孩:“等一会儿,大家就知道了!”


哦,原来女孩心目中的上帝不在黑板上。


美国孩子画完画只问画得“好不好”,不问画得“像不像”。前者,是幻想世界里的形象思维;后者,更多的是逻辑思维。


我们的训练模式则是,样板—>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手,把样板“画”下来。


这个流程,用网络语说是“不走心”。没有“心”的参与,就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一个类似“复印”的流程。


美术考试,图源网络


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如果不能在心里“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就只能重复他人。


我跟儿子说:若我画你,可以临摹相片。但我心里有一幅画:在我离开中国那天,正要钻进车里,但觉得脑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回头看,只见朦胧的晨曦中,你睁着两只大眼睛看着我,眉宇间的神情与三岁孩子的“嘟嘟”脸很不协调……


画心中的画才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用智慧来重复他人,还是用智慧来创造自己?中间隔着的不是几根竹竿儿,几片竹叶;而是隔着女孩心中那个“上帝”……

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家长就是那掬土壤、那滴雨水、那缕阳光……


03

一定要留出时间

让孩子玩


不贪玩比不好学更可怕,要玩转人生,就要从游戏开始。


在创新不被重视的家庭,偏偏是“玩”引发诸多矛盾。以为学习比玩耍重要,就是一口陷阱,掉进去还不知井盖在哪儿!


为什么“玩”的“程序”被天然地写进了孩子的发育基因?


美国心理学家Harlow,用猴子做了很多实验。他曾发现:一组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回到正常的猴群中,抑郁和自闭,不能跟其他猴子玩耍。所有公猴都不愿寻偶和交配。


经过努力,20只母猴受孕产下幼猴。但其中4只杀死孩子,8只常暴打孩子,7只剪断脐带后不再理睬孩子,只有1只迟钝地给孩子喂奶。



正在进行实验的Harlow


有吃有喝,有“母”爱,问题出在哪里?Harlow觉得可能与“运动”有关。


于是,他改造原来不会摇晃的“绒布妈妈”变为可摇摆后,又放一批婴猴进去实验,而且每天让婴猴和真猴子玩半小时。这样哺育,猴子成年后基本正常。


结论:除了母爱,运动和玩耍至关重要。孩子没有足够的运动和玩耍,脑子控制协调运动的系统,及相关的情感发育系统等,都受损,造成脑功能失常,表现为幻觉或精神分裂,甚至暴力倾向。


为什么婴儿喜欢轻轻摇晃?为什么孩子喜欢玩耍?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能使孩子获得嬉戏的欢愉。


可见,不贪玩比不学习更可怕。


孩子喜欢玩、能玩出花样,可能比不爱玩的孩子更有智慧。这样的孩子往往创造力强,大脑神经发育程度更高。


玩积木的孩子,图源网络


看看周围,哪个成功人士小时候不是能玩出花样的主?


网上有张马云儿时和张瑛(马云妻)及小伙伴张梦云的照片。贼兮兮坏笑的马云,是个能玩出花样的主。张梦云评价:“他小时淘气,长大淘宝,还抢走了瑛子MM。我既没他淘气,又比他高比他帅,结果变成了在淘宝上卖土蜂蜜的。”


看看最简单的“过家家”,为什么孩子爱玩成人眼里如此“弱智”的“儿戏”?因为他们生活在幻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中。


游戏就是对未知的现实世界的探索。儿童从自己的视角,把现实世界跟他们的幻想世界结合起来,把小小的触角伸向周边……


图源花友@Lorie


为什么中国孩子年年都赢PISA和国际奥赛奖,但成人只获得一枚诺贝尔科学奖?孩子缺了“玩”这一课,因而不能全面发展,致使人格不健全、后劲不足,却是一个被很多家长和老师,忽视了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好奇探索、想象思维、自我意识、自尊自信、道德习惯、个性特征和EQ品质……往往都是在和同龄人的玩耍中启蒙和完善的。


所以我说,玩是素质教育的摇篮。孩子省去了玩这一课,会导致他们不能全面地发展,致使人格不健全,后劲不足,这是被很多家长忽视的。


大家仔细想想孩子是怎么长大的?是不是在一次又一次与同龄人的玩耍和游戏中磨练他们的人格品行,培养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的能力,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培养道德观念和法法治意识。


而这些都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能力升华的内化过程,只有这样长大的孩子,才更健康、健全。


在玩的问题上,我也跟大家几个建议一一


首先,很多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总是掰着手指计算,想知道孩子花了多少时间玩,应该有什么收获。我想说,千万不要简单的、直观的、功利的甚至衡量性价比的去计算孩子玩的价值。


在玩的世界里,没有1+1=2的这个立竿见影的结果。


其次要多鼓励孩子每天放学后和同学、朋友在一起玩一段时间。


在孩子自由玩耍的时候,请家长忘掉指导者的角色,退出孩子的世界,让孩子自己待一会儿。


当然,如果孩子年纪还小,大人可以在不显眼的地方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我现在也用这样的“政策”来带自己的孙子。常常不让他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但也能保证他的安全。


另外,有组织的游戏活动不能代替孩子的自由玩耍,这个是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的一个问题。这些活动一定是不能代替孩子的自由玩耍的,每个孩子每天都需要有一段无拘无束,快快乐乐的自由玩耍时间。


以上就是我这次分享的内容,限于时间的原因,还有7个元素没能和大家分享完,这里我也简单的和大家说说它们是什么:


  • 会学的能力

  • 社会化的情商

  • 同情与关爱

  • 人格品行

  • 契约精神

  • 强健的体魄

  • 思考能力


十八岁前,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十大核心素质的风水宝地。在孩子的成长中,大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问一答、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无论上什么学校,无论是否是如今中国教育体系里的985、211等名校,都应该用这10种能引爆核裂变的素质,跟孩子一道设计人生的剧本杀,去跟明天、跟世界对话。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当孩子展露运动天赋,走专业路线投入太大,前途不明,难道拉倒?

一个斯坦福大二华裔学生的公开信:光环的背后,我们会丢失什么?我只是幸运而已!

无助的底层学生,选择放弃自己?



作者:黄全愈,转载:小花生网,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海角春藤

相关新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