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10年采访7位女科学家 :被好好爱大的女孩子,究竟能绽放出怎样的力量?

10年采访7位女科学家 :被好好爱大的女孩子,究竟能绽放出怎样的力量?

10月前

来源|外滩教育
ID|TBEducation
作者| 柯察金

正值国际妇女节之际,在微信读书上偶然翻到一本新书,颇有感触。
《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历时将近10年,跟踪采访了七位70后~90后的女性科学家,撰写她们从小女孩到女学生,从女学者到为人母亲的点滴历程。
这些科学家们率真随性,热爱科研,也同样热爱生活、爱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在各个方面,她们都是值得钦佩的铿锵玫瑰。
这当然不容易。宋丹丹小品的著名台词似在耳边:“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时至今日,这个世界还远不能说已消除了结构化的不平等。也正因此,“她力量”的绽放格外令人动容、振奋。
在记者赵永新的深度访谈之下,当代女性科学家们身上的一些共性,也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原来鲜妍背后,除了种子自身的坚韧向上,支持性的生长环境也至为关键

女性科学家们的起点错落不一,但有两个共同点还挺有意思的:
1.父亲和母亲至少有一位是老师之类的知识分子,家里非常重视教育;
2.没有一个家庭采取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鸡娃”策略。
不“鸡娃”,怎么“重视教育”呢?
90后万蕊雪,是西湖大学的实验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刚30岁出头的她,就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细胞》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于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万蕊雪
然而对于媒体封的“科学大神”之类的称号,万蕊雪却否认:“我小时候并不是学霸,而且时常缺乏自信。能走到今天,其实还挺幸运的。”
万蕊雪出生在河南郑州,爸爸是当地铝厂子弟中学的老师,妈妈是铝厂的工人。这夫妻俩的教育理念,放今天看来都挺值得借鉴。
万蕊雪小时候既害羞又胆小,连说话都不敢大声,见了生人就往后躲。为锻炼女儿的胆量,爸爸经常带她去学校,让她跟一帮男孩子玩儿。夫妻俩私下里还商量:“咱不能吵她骂她,给她太大压力。女孩子在社会上本来就不容易,如果管得太严,她胆子就更小了,长大了怕这怕那,很难幸福。”
二人约法三章,对孩子不打不骂,不给她太大压力,有事和孩子讲道理。
小时候的万蕊雪
蕊雪在学习上有个特点,就是适应性比较差,每换一个阶段就会稍微差那么一阵子,后面才慢慢跟上来。
父母却不着急,对女儿的学习成绩也并无苛求,但是比较重视她习惯方面的培养。
每次考完试,爸爸从来不关心女儿具体考了多少分,而是和她一起分析试卷。他的理念是,100分的试卷如果有10分不会做没关系,但如果能考90分却考了80分,那搞清楚为什么失误、怎么避免失误很重要。把问题搞清楚,以后注意就行了。
他在蕊雪的习惯培养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起床,只规定好时间夏天几点、冬天几点,都是蕊雪自己起床,从来不叫;关于看书,不要求女儿必须看什么,只要她喜欢看,什么书都行,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了,再跟她交流看什么书好。“只要习惯好了,其他事情也就水到渠成。”
在性格上,父母致力于帮助女儿养成坚韧的品质和习惯。
蕊雪上幼儿园的时候,自己想要学习跳舞。一般情况下,父母听到孩子有主动学习的心愿都会高兴坏了吧?妈妈却提前给她打预防针:
“跳舞要练劈叉、压腿,不是一般小孩能做的。你先想想吧。”
蕊雪学了几天后果然回家喊疼。爸爸坐下来,耐心地给她讲道理:压腿、劈叉是跳舞必需的基本功,既然喜欢就得克服。蕊雪第二天继续咬着牙练,后来在六一儿童节时还得了奖。
小学时学长笛也是这样,蕊雪的父母并不强求她一定要学,但在做决定前,叮嘱她慎重选择,一旦开始了就不能轻言放弃,不让她养成遇难则退的习惯。
读博期间的万蕊雪
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对万蕊雪做事的态度实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她的导师施一公就评价,这个女孩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内心特别好强,有强烈的求胜欲望。在日常实验中,每件事她都全力以赴,追求效率、追求完美。“交给蕊雪办的事情,她如果做不出来的话,其他人很可能也做不出来。”
万蕊雪出生的那天刚好下雪,全家人经过商量,决定给她起名“蕊雪”,也就是“雪中的花蕊”。一是体现了全家人对这个独生女的珍爱;二是寄托了大人的心愿,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坚强的孩子。如今看来,蕊雪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仅满满是爱,也很有智慧。
好的成绩有可能是昙花一现,但好的习惯绝对能受益一辈子。

黄芊芊,1989年生于江西,28岁成为北京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研究。30岁便荣获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子器件学会青年成就奖。
黄芊芊
黄芊芊既不是天生的数学神童,也不是那种从小就喜欢拆飞机、梦想着上天入地的孩子。她属于喜欢安静的乖孩子,相较于跟伙伴们出去玩耍,更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看书。
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并没有期望女儿将来一定要怎样,只是希望她顺其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一、二年级,黄芊芊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有时候考得不好,父母还会想办法安慰她。但黄芊芊对自己有要求。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的数学成绩悄然好起来,而且越学越好、越学越喜欢。
她喜欢数学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不需要死记硬背。有一个阶段,黄芊芊喜欢数学到了痴迷的程度。她从《百科全书》中找出那些困扰了数学家很多年的各种“猜想”,一个人着了魔似的推导、演算,看自己能不能试着证明出来。
小时候的黄芊芊
按照此路线发展下去,黄芊芊应该会成为一位数学家。但到了高三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对数学的兴趣没那么强烈了。也不能说烦吧,“就是你学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一点不太想做纯理论的东西,就想做一点偏实用的、更有实际意义的事。”
父母始终尊重她的决定。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黄芊芊自己也不太清楚将来要干什么,就回家跟父母商量,报考信息科技专业,也影响了她后来的科研道路。
到了大学后,黄芊芊没有一头扎进学术的海洋,而是什么新鲜好玩儿就去尝试什么。做护旗手、学习手语、练击剑、参加歌唱比赛、学习建筑和音乐……涉猎超级广泛。
“我觉得这个阶段是一定要有的。”在黄芊芊看来,一个人如果是一直考试、学习,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可能会变得很封闭,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去尝试其他东西。
黄芊芊在实验室
“所以我觉得这段时间一定要有,就是要去认识一些有趣的人,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见识之前没有经历过的场面。当然,每个人做这些事的时间段可能会不一样。”
和黄芊芊一样,其他的女性科学家们也都经历过这样的兴趣探索阶段。她们的家庭十分开明,未曾给女儿们预设过将来要走什么路线。这也使得她们选择做科学家后,都异常坚定并且享受,不觉得自己是“奉献”什么,只是遵从内心、乐在其中罢了。
辛晓平,我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她出生在甘肃,尽管小时候物质匮乏,记忆中却满是幸福。父亲是中学老师,酷爱文学,家里书香四溢。吃过晚饭,一家人还经常围坐在灯前,玩古诗接龙的飞花令。
“草原的女儿”辛晓平
在父亲的影响下,辛晓平的姐姐走上了文学之路,而她自己则在一路探索下,受到草原的召唤,成为一名生态科学家,“文学是朋友,草原是生命”。她不工作时读诗,工作时搞科研。
带领团队,在做数据监测、科学实验的同时,开发实用技术,为牧民生产服务,20年如一日。辛晓平说自己从来没有“坚持”,而是心甘情愿——“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坚持,以我的个性一定会放弃,我只是选择了想做、愿做的事情。”
唯一能打败岁月蹉跎、赢得长期主义的,无非热爱二字而已。而兴趣的培养来自不断的探索,而非来自既定路线的设置。

女性科学家们在学术方面引领创新,但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者。相反,她们很多人也是充满智慧的母亲。
80后付巧妹是一名古遗传学专家,是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的高徒,曾入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十大科学之星”。
付巧妹
每天早上她一般6点起床,可以看见孩子出门上学;晚上哄孩子睡觉后继续工作,一般要干到十一二点。双休日,老人休息,她和爱人带孩子,星期五晚上,跟女儿“谈判”哪一天和爸爸玩、哪一天和妈妈出门滑雪。
在付巧妹看来,家庭和工作非但不矛盾,还能与孩子一起成长
“尽管孩子还小,但经常会问一些很有逻辑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会让你觉得,这还不简简单单是好奇心的问题,她们探究世界时的很多问题和角度,足以引发大人去思考。”在她看来,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思考的过程。
生命科学家汤楠的理念相似,而且她在育儿方面还很有自己的一套哲学。
“我们基本上是放养。”汤楠说,“我觉得潜移默化对孩子是最重要的,父母做好榜样就行,不用天天灌输。”
汤楠和儿子琨琨
她和丈夫工作忙,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儿子琨琨也看得很少,主要是看动物、星系、宇宙类的科普节目。他看会儿电视就自己写作业、看书,汤楠则在电脑上干自己的活儿,互不干扰。“只要父母自己把事做对、做好了,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琨琨9岁的时候说,他眼里的妈妈非常负责任。他未来想做个老师,想和妈妈一样负责任。
汤楠给儿子很宽松的空间,培养各种各样的爱好。每当儿子取得进步,经常会鼓励他,并强调“一定不能说‘哇,你好聪明啊!’,而是要说‘你今天做得很棒,是因为你努力了,坚持下来了’。”而当儿子磨磨蹭蹭、有不好的习惯的时候,她也会严肃地指出来,不是一味地迁就、纵容。
生命科学家陈婷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她有很多“奇谈怪论”,比如“科研的本质就是自嗨”“最好的科研是做没用的东西”“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在谈论家庭与工作时她表示,工作和家庭不是对立的两面,怎么可能去平衡两个不是对立面的东西
陈婷陪伴孩子的时间相比一般家庭不算多,但是陪伴质量却不低。她经常和女儿一起做两件事:
第一件,一起参加户外运动。周末,陈婷会拿出一天时间,带女儿到北京市周边玩儿,滑雪、爬香山、登长城,到郊区的乡间徒步;到了五一、国庆长假和寒暑假,陈婷会带她到京外旅行,比如到四川爬四姑娘山,去内蒙古的沙漠中野营。
陈婷与女儿小米(一年级)徒步登上泰山
第二件,是聊天。女儿小米说,和妈妈聊天没有代沟,像是朋友在一起,不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什么都聊。小米很喜欢这种相处方式,很多次的话题都印刻在她年幼的脑海里。
当然话锋一转,陈婷也认同,现在女性从事科研是有很大阻力的,理由很简单:女生在博士毕业这个节点出现分化,许多女生最后被迫离开科研,其实不是因为她们自身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她们要结婚、生孩子。
陈婷常跟实验室的女生说,如果要选择做科研,要么有个好老公,要么有个好老妈。
“并不是女性没有能力做科研,而是社会没有认识到女性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其实不用喊那么多口号,把幼儿园这个硬件搞好了就行。”
颜宁,图自《开讲啦》
在互联网上爆火的“科学女神”颜宁也认为,当人类摆脱了农耕社会,重工业也不再是主流,很多职业已经完全没有性别优势,女性可以轻而易举地支持自己甚至一个家庭的富足生活。
2016年颜宁到瑞典参加结构生物学会议,她惊讶地发现10位特邀报告人中5位是女性,还有一个专题从主持人到报告人全部是女性。这说明,其实只要有合理的法规、科学的政策设置,女科学家占半数可以慢慢成为新常态。
在一次电视节目《开讲啦》中,颜宁对现场的女生说,你不必屈服于家庭的压力,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我就是希望每个女孩子要勇敢,要遵从你的内心,认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好好去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勇敢地做你自己。
“一个女孩选择做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你独立的思考,是你独立的选择。”
*图片来自于《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作者赵永新,东方出版社。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北美留学生观察

相关新闻

变态导师的巅峰?5名科学家蒙冤10年,被索赔8.49亿!LV女装中国大秀: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女主」审美?2024年高考陆续出分:今天的大模型,能考上几本?|亮马桥小纪严选前所未有!10位华人女科学家获奖,不被完美主义束缚的人生太酷了年赚1.5亿,教人傍大款的“捞女教主”被封杀?王贵元被处理后落寞地离开,现场有人“欢送”!北师大回应在北外有类似前科?人大女博士:感谢素昧平生的援手!被判死刑的越南华人女首富:前半生李嘉诚,后半生许家印?Rust 生态纯属炒作?3 年写了 10 万行代码的开发者吐槽:当初用 Rust 是被忽悠了“胸大无脑”孟广美:37岁情迷欧洲汉,4年被骗5个亿,咋弄的?Zenly被关停后再出发,10位联创打造的新公司还能再创奇迹吗?喝茶能杀灭新冠,谣言还是科学?最新研究:仅接触10秒,茶能杀灭唾液中99.9%的新冠病毒,尤其是红茶「Ilya究竟看到了什么?」泄密被OpenAI解雇的前员工长文爆料:2030年超级人工智能将至被收购后 VMware 涨价 10-15 倍?有 2.4 万台虚拟机的大公司决定:全部改用竞品!被大V推荐的AI论文,被引量会翻倍?两位推特博主5年推文背后影响揭秘国内价格战打不动了?这些中国企业组团转战中东,多家公司拿下沙特大单,业内人士:有机会弥补美国市场的缺位被骂惨的“娱乐圈第一变态”,戏外娶大8岁二婚妻子,两人无儿无女竟然相爱31年?教训深刻!官方通报“怀胎7月女大学生被当肾病医治后死亡”!网友:患方隐瞒病史引发悲剧……需要反思的只有医生吗?中产独生宝女的留美10年:留不下的美国,回不去的故乡如何解决电池爆炸的问题?科学家:用水做电池观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家科普?2.6万余条婴幼儿信息遭窃:被黑的网站为何能掌握这些信息?日本收复「失落的三十年」,大牛市还能走多久?|智氪日本收复「失落的三十年」,大牛市还能走多久?丨智氪Perplexity AI CEO:10年后的搜索会是什么样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