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贾玲减肥100斤和《热辣滚烫》在春节档的热闹劲儿早就过去了,但平时我在热搜上看到“贾玲”的词条,还是会忍不住一眼。
昨天就看到新闻里统计了贾玲的战绩,她主演的电影累计票房破百亿,其中仅自己执导的两部电影就暴收88.38亿,票房成绩稳坐中国女导演之最,在全球女导演中排名第二。这个成绩着实很亮眼了,好奇搜了搜全球第一是谁?能把贾玲“踩”在脚底下的是何方神圣?原来就是去年大火出圈的《芭比》的导演——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1983年出生的她,比贾玲还小一岁。光是一部《芭比》就暴收了14亿美元,还斩获好莱坞6项大奖,奥斯卡8项提名,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了。但葛韦格不止如此,她之前就有两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伯德小姐》和《小妇人》,在上映的当年都成为热议的文化现象。影迷们津津乐道的不仅是电影的剧情、艺术水准,而是葛韦格创造的“女孩们”——“她们可以在街头自由跳跃,而不用在乎周围目光;她们向往爱情,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更比不上友情和亲情;她们关心眼前的家乡和亲人,也有着遥不可及的梦想。”
其实,我对葛韦格最深的触动,倒不是来自于她导演的电影,而是很久之前我在B站看到的一个剪辑片段:在纽约街头,一个长发在风中肆意飞扬的女孩,完全不顾满街陌生人讶异眼光,尽情奔跑、跳跃、旋转、大笑。👇她和贾玲一样,是先做演员再转行当导演的,这是她年轻时主演的电影《弗朗西斯·哈》中的一段,蓬勃自由的生命力让我好惊艳!我有多久没有这样奔跑过了呢?或许是从来也未曾有过……你可能很难相信,葛韦格的外表看起来飒爽美丽又优雅,如今又被视为全球最顶级的女导演,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她却活在女性的刻板印象中:女性要礼貌,所以她习惯道歉,害怕拒绝,女性有职业天花板,所以她不敢做梦,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格;到了中年,身为二胎妈妈,会焦虑职业发展甚至失业……她付出了一万小时的努力,才有胆量在人到中年的时候纵身一跃。不管是贾玲还是葛韦格,我们爱这些女导演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她们胖了还是瘦了,变丑了还是变美了,突然又配得上和谁谁谁在一起了!而是她们一直在用只属于女性的独特生命体验,去打破框架,去摘掉标签,去表达所有女性内心的迷茫和困顿……
贾玲的故事我们看过太多,今天这个特别的只属于女性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葛韦格,一个同样优秀闪耀的女导演,跌宕起伏的一生。
葛韦格出生在美国加州一个最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她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修女,但这并不是她的真心话,她只是觉得这个梦想更符合小镇女孩。
5岁的时候,父亲因出差带她去美国百脑汇看了场音乐剧,她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台词,回到幼儿园,就开始根据故事情节和台词撺掇小朋友们“拍戏演戏”,她开始喜欢导演这个职业,但她从来不敢跟大人说。等她上了中学,葛韦格展现出领导力,老师选她做小组作业的组长,当她一本正经的安排大家做任务时,同学却讽刺道:“一个女孩这么喜欢控制别人,你可真讨厌!”13岁的葛韦格伤心不已,她认识到,太出头的女生不被别人喜欢,低调听话才是大众对女孩的预期,为了合群和生存,她照办了,开始避免在人群中发表或坚持自己的意见。读大学的时候,她展现出一定的创作才能,大学老师也肯定她,鼓励她可以写写剧本,但葛韦格嘴上拒绝了老师的好意,那时候她心里并不相信自己能真正写好剧本。
但她的行动很诚实,她常常到处搜刮信息寻找旁听与电影相关课程的机会,亲自动手拍一些小影片,业余时间就去自己喜欢的戏剧社团实践。大学毕业后,她白天像普通打工族那样赚钱养自己,晚上一个人默默地学习表演课,研究电影,学写剧本,这些她都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她害怕梦想一旦被人知道就会被大家不可思议的眼神扼杀。后来,她参加美国独立电影的“呢喃核”运动(鼓励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作即兴的接近生活的电影表演),出演了很多不起眼的小角色和冷门电影,才有了接近电影圈的机会。在采访中葛韦格回顾那段时光说:“25岁的时光,本应是最美好的年华,我却过的一塌糊涂。”
她整个青春期的任务就是压抑自己的野心,改变自己成为大众喜欢的样子,成为那种听话、顺从,常说“对不起”的乖乖女和老好人。
31岁的时候,葛韦格出演了一本黑白小众电影《弗朗西斯·哈》,在电影圈终于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她立刻把握住了机遇,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伯德小姐》,这部电影以1000万美元的成本狂赚7800万美元,还在奥斯卡拿了5项提名。这部作品让葛韦格在好莱坞名声大噪,她还登上了《时代》周刊,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却袒露自己真实内心充满了恐惧。在好莱坞,一个35岁的男导演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而一个35岁的女导演职业生涯却步入末期。那年她已经34岁了,即将进入生育年龄,很害怕好莱坞给她打上“再无上升空间”、“无法干活”的标签,这意味着她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即便在成名之后,葛韦格也是不敢谈价格,这种“议价”窘境是大部分女性的职业常态。孩子跟工作的确会冲突,《小妇人》上映期间,葛韦格与丈夫有了第一个孩子,她常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儿子工作,当《芭比》剪片期间,葛韦格又继续抱着她第二个刚出生的孩子工作。但是如果葛韦格需要再投入一点,就不得不花钱雇人照顾小孩,才有更多时间出来工作,工作时涨奶和背奶的痛苦常常困扰她,像每一个职场妈妈一样。那个时候,她还要面对来自制片方的压力,很多投资人并不看好芭比,他们当时只把《芭比》当成了普通的玩具宣传片,一个只属于女孩子的粉红玩具世界,还能拍出什么水花?但是葛韦格坚持了下来,她看到了芭比身上巨大的可能性。几乎每个玩过芭比娃娃的女性,都借助她们讲过故事,投射自己的情绪和感知。某种程度上,芭比就是所有女性的初代偶像,她可以鼓舞无数女孩去打破限制,去发现自己新的可能性。毫无疑问,《芭比》上映后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给了男性偏见响亮的一击!葛韦格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这当中有太多无奈,太多质疑,太多战战兢兢,但有时候“感到害怕”却是一个很好的兆头,因为当你感到害怕的时候,你才会有勇气纵身一跃!作为一个女性,葛韦格的成长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她也把自己很多的女性觉知与观点写进电影。
《伯德小姐》被看做是葛韦格的自传,女孩克里斯汀称自己为“Lady bird”,因为她想像只鸟儿一样逃离家乡。她继承了母亲的强硬性格,这使得她们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克里斯汀一心想要离开加州去美国东部读书,然而本不宽裕的家庭又逢父亲失业,她越来越迷惘和痛苦。
执拗的克里斯汀如愿以偿地进入纽约学习,她才忽然发现这里并没她所幻想的那种生活,而那个自命不凡的自我似乎也随之消失了。曾经我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后来我只想成为我自己。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母女和解的对话,让无数观众看了潸然泪下。
母亲:“我只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你”
女孩:“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了呢?”
《小妇人》是同名的经典文学名著的最新翻拍,我小时候看过动画版和小说,但童年时代只记得马奇太太拉扯四个女孩长大很不容易,她们一家五口吃饭生活在一起好温馨。而在葛韦格执掌的电影版中,她砍掉了小说中的一些枝枝蔓蔓,着重去刻画二姐乔对“女性独立”的探索,“女性有思想,有灵魂,有野心。为什么一定要被婚姻束缚?”
生活在19世纪的乔,已经能说出这样的金句,即便放在今天,也依旧振聋发聩!
而《芭比》更是将女性觉醒的主题展露到淋漓尽致。当生活在玩具世界里的芭比,到了真实世界才发现,女性的形象没有这么梦幻,反而一地鸡毛,充满偏见和束缚,因此她想逃离这个看似完美但虚幻的芭比世界,勇敢进入真实的生活,活出自己,哪怕经历生老病死。
当芭比在公园对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说:“你看起来很美”,老太太非常自然的回应:“我知道”。这两位女性一定做好了面对可怕的衰老和死亡的心里准备,并且无论自己年龄、面貌、妆容如何,都对自己欣赏有加。葛韦格再次用自己充满创造力的笔替所有女生一吐为快:“我们必须时刻做到无可挑剔……这太困难处处都是矛盾,而且绝对不会有人感谢你或奖励你,到了最后,你不但做错了所有事,而且所有事还要怪在你的头上。”这也是葛韦格想要替所有女性表达的:女性生来就有价值,你已经足够去做某事,不用谁定义,无须向谁证明。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伊能静写了一篇生日小作文,她说儿子11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做你自己,绽放,就是这么简单。”尽管文笔稚嫩,也谈不上很高级,但现在回头看看,却好像寓言了彼此的人生。现在的哈利因为足够勇敢的“做自己”而受到无数人的喜爱,而她16岁的时候没有机会做自己,20岁没有,30岁也没有,到40岁也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女性的困境与任何人无关。只是一路在不断地燃烧,却没有为自己添柴。而在每一个迷离的时刻,读到儿子的这首诗,他似乎都在对自己说,“妈妈,你可以是你自己,真的很简单。"虽然葛韦格和她创造的“女孩们”更多的是偏向年轻女性成长的叙事,但我希望人到中年,每个女性都能收获自己的第二次成长,我们可以更轻盈,更自在,有更多的时间拾起自己曾经的爱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