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我在“宇宙神校"人大附,一边“卷”美本,一边冲清北...

我在“宇宙神校"人大附,一边“卷”美本,一边冲清北...

10月前

这个月开始,美本RD就要陆续放榜。每年放榜季,我们总会听到许多“胜利者的赞歌”。大家企图从成功的案例里,找到可以复制的路径与规律。但今天的分享人Charlotte,作为ED被拒绝的人,她想从一个“失败者”的角度聊聊美本申请。将自己的失败,掰开、揉碎、剖析,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它是一个宝贵的视角。Charlotte身上有太多标签,“海淀娃”,“人大附”、“双线作战”,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些标签都不轻松。但在一路“自卷”、“追赶”他人的过程里,Charlotte逐渐接受自我的局限性并与自我和解。

From 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以下是Charlotte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Charlotte,是一名高三学生。

关于如何进人大附这所“宇宙神校”的,外界的想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我读书很聪明,另外一种是我学习很努力。

但回溯我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我属于鸡不动的娃,更毋说有读书的慧根。也有可能身处海淀,这个“内卷”高地,对身边的“鸡娃”现象习以为常,多少会有些迟钝与脱敏。

自小我学过钢琴、圆号、围棋、国际象棋、书法、画画,棒球,也包括KET、PET、FEC以及奥数。尤其是这些琳琅满目的英语等级考试,我想是很多海淀娃的共同记忆。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升初时,为了上六小强之一的101中学,我妈给我报名了101的“占坑班”,其实就是培训班。“占坑班”实施末位淘汰,这就意味着如果成绩吊车尾,连培训班都没有资格上,不过后来“占坑班”被叫停了。

为了进六小强,我被裹挟着“卷”了一段时间,不然成绩太差,只能去家门口的“菜中”。

刷题、奥数、补课......作为小学生的我其实那会就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后来初中一年级,我开了一个公众号,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反思小升初这件事情。参与内卷,从功利角度来看,确实能把你送进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并不觉得小学付出的很多努力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相反,过早“卷”奥数其实扼杀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比起花大量时间刷题与考试,我遗憾自己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和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上。

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初中的时候,我去了101集团内的一所分校,算是一只脚踏进“六小强”。

总体而言,整个初中,过得还算顺遂。每天11点前能睡觉,并不觉得有多么辛苦。那时在我们初中,成绩比较拔尖的学生,在初升高时是可以直接签约进101的,但我放弃了这个机会。

因为那时心里还有所“白月光”,一心想着去这所学校的国际部,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白月光并未成为朱砂痣,而是成了墙上的蚊子血。名校滤镜碎掉后,我报考了人大附,就这样被录取了,但进的是最普通的班级。

进入人大附伊始,我过得并不开心,或者说我的自尊与骄傲在这里都被击碎了。


除了普通班,人大附还有早培班、以及几个介于早培班与普通班之间的班级。

如果走体制内路线,人大附平均每年有200多个学生可以上清北,其中40%的学生是通过理科竞赛和“强基计划”保送进的清北(不用参加高考),这40%的学生很多就来自于早培班。

早培班的孩子,又被外界称为“超常儿童”。学校会把各个小学四五年级脑子最好的那些孩子挑选出来,集中到人大附早培班进行培养,直到高中毕业。

人大附充满了各种大佬,尤其是早培班的那些同学,是我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赶上的一波人。

记得很清楚,高一的时候第一次数学考试。当时的考试形式是100分的一卷加上50分的二卷。那些早培班以及部分很强的理科班,老师会要求他们做完一卷和二卷,普通班级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完一卷就可以了。

最后我做完一卷,考了75分。我当时的数学老师正好也教早培一班,他告诉我们,他带的早培班的同学,在相同的时间内把一卷和二卷都完成了,而且拿到了满分150分,甚至不止一个人拿了满分。当时我就觉得,哇,数学这东西就是天赋,别追了,咱追也追不动,不如跟自己比好了。


人大附的各路大神们,如果只是单纯成绩好,也就罢了,但是他们其它方面也很强。

我知道有一个早培班的小姑娘,她本来比我小两届,但是因为她太厉害了,初二升初三的时候,学校让她破格跳级到人大附ICC去了。听同学说,她会6国语言;国画也画到专业水平,学校图书馆挂满了她的作品。

还有一个女同学,成绩不仅很好,大提琴也拉得很好。她参加过很多演出,还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后来她也转到了ICC。

初来乍到时,浸润于这种环境,我难免会有很大的落差。因为对比起来,我在初中时也算是“风生水起”惯了,但是来到人大附,你会觉得自己一无所长。所以很长时间内,我都很沮丧。

作为一个“小透明”,想要进入更好的班级,我只能疯狂地学习与“自卷”,其中艰苦,不足为外人道。好在高二的时候,我的勤恳与付出帮我叩开了那扇大门。(人大附普通班成绩拔尖的学生,可以被分到其它班级)


其实,人大附本部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将来要参加高考的,我算其中的“异类”:一边准备美本申请,一边备战国内高考。

这种“异类”让我长久以来遭遇了很多外界的困惑。因为,想要出国的同学,通常都会去人大附ICC或者出国班。

没错,除了ICC国际部,我们学校还有两个出国班。

因为人大附知道有些同学,想要申请海外大学,考虑到不想让这些同学压力太大,就专门开设了出国班。出国班的同学们每周只用来上两天课,但是出国班有一个弊病,它只在高三开设,不提供国际课程。

如果走美本申请这条路,到了高三最后一年,其实大部分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该考的标化都已经考出来了,而且一旦你去了出国班,再想回头走高考这条路基本是死路一条,因为你比别人少复习一年,自然是“卷”不赢。最后出于种种考量,我没有选择出国班。

至于人大附ICC,就是大家常说的人大附国际部。不同于“两条腿走路”的出国班,人大附ICC从一开始就对标海外大学,开设有IB、A Level、AP三种课程。(说起来有点逗,人大附ICC与人大附高考部虽处于同一个校区,但两者互相看不起彼此。)

纵然,我知道,无论是去出国班或者ICC,我现在都会轻松很多,但是我心里一直有一股声音,我国内高中知识都学两年了,无论如何都不能扔,也舍不得扔,而且我也想体验一下国内的高考。

我自然预想过最坏的结果,可能我努力了半天,最终两头都没能顾上,但是我每次复盘之后都会发现,高考与出国两者我都不想舍弃,除了“双线作战”,我确实没有更好的路可走了,于是就不会再内耗了。



另外,说起“双线作战”,作为其中亲历者,我明显感受到了一些变化。(毕竟出国这块我研究了三年)

在几年前,“双线作战”还有大波追随者。拿人大附出国班举例,几年前它还是很厉害的。在17届的时候,听说录过哈佛、斯坦福、耶鲁;18届的时候,录过普林斯顿、宾大、芝加哥大学。这个时候的人大附ICC跟出国班还完全不能比。到了2020届、2021届其实也还好,学生能录到华大圣路易斯、埃默里等,但这两年,ICC开始全面反超了,出国班的学生能够录取到前30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这个变化不止发生于人大附,它其实是整个大陆高中生生源变化的一种缩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背后原因离不开“卷”。

因为,美本申请是掐尖录取的,比起“双线作战”的同学,国际部或者双语学校的学生,他们是专攻出国的,有的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准备与规划,他们相当于“职业玩家”。这几年,入场的“职业玩家”是肉眼可见的“卷”了起来,而“双线作战”的同学,实力再怎么强,都是有天花板的,因为时间就这么多,再“卷”下去也只能到这个程度,所以,我们这些“双线作战”的同学其实已经有点无力招架了。

大家也可以感受到,这几年每年放榜季,那些录取得好的学校,北京以国际部为主,上海以老牌双语为主。

这就是国际体系的不断崛起与“双线作战”的衰落。


清北更难还是美本前十更难?

以一个北京学生的视角,我觉得是后者。(如果是前三十,答案反过来)

打个比方,如果清北与前十都需要达到90分。清北的90分基本可以靠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但是前十的90分,个人再怎么努力,天花板就是70分,剩下的20分需要资源、金钱、运气等等加持,它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

换句话,如果前十申请,只考验“努力与收获能成正比”这个维度,以我的努力程度我现在早就能上前十了,但是我现在没有上。它跟家境、准备的早晚、选择的中介、赛道都有很大的关联。



在这个申请季,也就是去年12月,我早申被芝大拒绝了,那是属于我自己的“寒风彻骨”。

我记得那段时间,我每天因等待结果而惴惴不安。芝大是最晚一个放榜的,看着其它大学都已放榜,我自然更是焦灼与痛苦。看着我如此难受,我妈问我:“如果你没录上,你能接受吗?”

那一瞬间,我突然嚎啕大哭。早申没录取,就意味着后面还要申好多学校,得等到明年三四月,甚至五月,还要经历无数次像这段时间这样,放榜前的心理折磨,自己真的要承受不住了。

但是,真收到芝大拒信的时候,那一刻虽然难受,却也突然像解脱了一般。

早申失败,地球照样要转,常规申请更是要继续进行。只是这一次,我有了一些复盘,也果断换了中介。

回想起来,在ED时,我的中介一直劝我申埃默里或者弗吉尼亚大学,但芝大才是我的dream school。整个高二和高三上,我仔细阅读过它的发来的每一封招生邮件,在校园网站上认真做过school research,看过它的学术资源和社团活动......这么一个学校,我曾经一点一滴地与它建立起了属于我自己的个人联系,也曾无数次幻想着自己能在那里读书。

在最紧张的时间点,我的中介一直等着我回心转意,直到十月中下旬,我当时已经把确认表交给学校的升学办了,中介这才接受我不会再改变主意这个事实。

但是如此折腾下来,时间已所剩无几。在最后几天里,我们修改了芝大的妖怪文书(说是修改,基本就是删东西)、提交相关申请材料,一切准备都如此仓促。

因为那家中介对标化一直有很深的执恋,我也一度自我PUA与退缩过,这导致我其实错过了挺多机会。

高二时候,我想申请Pioneer和斯坦福人文营。中介告诉我,托福必需要到110+才有戏(当时我还没有到110,现在是113),我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所以没敢申请,但是我后来发现,很多托福没有考到110的同学最后也申上了。

包括这次申请芝大没能下车,中介也指出标化问题,但其实标化并不是本质性的问题,因为我身边被芝大录取的,有SAT1510的,有1520的,也有1530的,所以根本就不是标化的问题。


在早申结束后,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看着小红书上、公众号里,大家分享着录取捷报与喜讯,我以及很多和我一样被自己的dream school拒绝的人,如鲠在喉。但我们知道,我们没能申上,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

面对生命里的寒风吹彻,我们唯有释然接受。在寒风里继续埋头前行,等待下一个晴天。

最后,想撒下鸡汤,下面这段话我也写在自己的公众号里,算是与自我的对话。

“没申上藤校,没申上斯坦福,芝大,杜克,或者没申上更往后的华大圣路易,埃默里,纽大等学校,并不代表这就是人生答卷上的污渍,因为end up with一个水准没那么高的大学这件事并不与自己的人生追求相悖。

真正的污点是什么?你追求坦坦荡荡,霁月风光,结果却为了进入大学去买考试的答案;你追求自强不息,却因为一个挫折便彻底躺平,随波逐流,了此残生;你追求善良仁慈,却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选择了冷漠,在‘得饶人处’选择了咄咄逼人;甚至,你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却如今拘于‘上与不上’,因为区区一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纠缠不休……”

或许是因为刚刚成年,我开始频繁思考人生的意义。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在我在人大附经历着自己的人生至暗时刻时,我的语文老师写给我的一句话,这句话至今给我很多鼓舞。

极少人可以成为“六边形战士”,大多数人是水滴形,逼迫自己成为“六边形战士”,把自己的每个边角都跟别人比较,只会非常打击人。

“不如退而结网”。

虽然是一个理科生,但我喜欢写作。初一的时候,我写小说,用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编写一部小说,后来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写影评、随笔。那天,当我把自己读《红楼梦》的感受,写进公众号里后,我们学校的校报主编把文章分享到了朋友圈。因为主编认识很多人,很多人大附的校友都看到了,包括中考状元,也关注了我的公众号,我突然觉得原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这个“小透明”原来也能在人大附发光发热。


如今,我在等待RD放榜,同时也在备战高考。最终,不管申请结果如何,我想至少我过了一个和大部分人都不太一样的高中。

而且,我一直相信,人生的终极从来都不是挤掉别人上大学,找工作,而是自己孤独地修行,一点一点地为那张独属于自己的考卷,填上答案。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留学全知道,微信号 EduKnow,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北美学霸君

相关新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