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求停滞,解决之道还得看发展中国家
这几天马斯克的星舰的发射让社交媒体沸腾不少,瞄了一眼,大致说的是以后航天行业如何如何改变人类社会,什么月球采矿,旅行到火星什么的,当然,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是好的,或许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如科幻小说一样穿梭于各个星球之间,但是可能我看不见了,在座的诸位能看见的几率也不大。
早先就有人疑惑,为什么世界500强,沃尔玛一直排在第一?
想要大规模影响到人类,toC的业务是必不可少的,汽车,手机,这都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深刻的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星舰或许在工程上有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无足轻重。
我们看看目前的情况吧:
美国
这是美国汽车总销量,到现在为止美国汽车销量甚至都没有达到20年前,而美国人口却一直是增加的,作为美国消费大类汽车,如果汽车销量尚且达不到这个地步,其他更不要谈了,而美国又刚好是发达国家里面经济恢复最好的,美国尚且如此,日本,德国,法国之类的国家也无需多谈什么了。
下面是全球的乘用车销量:
如上图,自2017年全球乘用车到达顶峰的时候,需求就一路下滑,一直到现在,这还亏的是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把需求给顶起来了,否则的话数据会更不好看。
当然如果单独计算金额而不是辆,数据会变得好看点,无非是通货膨胀让汽车变得更贵了,卖出去的车更贵了,而不是买车的人变多了。
如果觉得单一以汽车作为衡量标准觉得不妥的话,那么看这个:
这是2011年到2023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非常凑巧的是,同样是在2017年达峰。
是不是很有意思?
真实情况是:我们一直关注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是对于2018年的那次金融危机似乎过于低估了。
1997年和2008年两次虽然危机看起来很大,但是需求实际上还在的,在解决了当时的麻烦后,后续的需求推动依然出现了高峰,2018年联储四次加息,美股引领全球股市受挫,特朗普当时也是急得不得了,不断的催促美联储降息,在经过2020年联储再次降到为零后,需求再也没有回复过来。
2017年距离现在已经七年了,七年都没有恢复数据。
如果讲数据,有些丑话就不得不说了:
3月8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2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7.5万人,再次高出预期的20万人,高于过去12个月平均每月23万人的增幅。
美国2月非农失业率意外上升至3.9%,创2022年1月以来新高,高于市场预期的3.7%,1月前值为3.7%。
12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33.3万人下修至29万人;1月的就业人数从此前的35.3万人大幅下修至22.9万人,经过这些修正后,前两个月非农就业人数共向下修正了16.7万人。
如上,非农就业人口大大增加,“高出预期20万人”,但是失业率“意外上升”,那么为什么就业人口大大增加,失业率反而上升呢?
这是其一,
其二,1月份就业人数从35.3万人下修到22.9万人,很好算:35.3-22.9=12.4,这下修的数字占了实际就业的多少?12.4/22.9=54%。
下修的数字都占了实际就业人口的54%了,请问这是哪门子的“统计”?我们一般称呼统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叫“误差”,这能叫误差么?
美国 2 月 CPI 同环比增速皆出现上行,CPI 环比 0.4%, 预期 0.4%。食品通胀环比未有增长,原油价格上涨推动能源通胀上行,核心 CPI 环比 0.4%,超出预期的 0.3%。核心商品环比转正,核心服务通胀粘性较高,住房环比 0.4%。
美国房价现在多高了?看图:
不需要多高的金融学知识,但凭看图就能看到2020年美国房价的不正常之处,前面的不算,只算2020年以来的美国房价,2020年美国房价指数214,现在的房价指数314,仅这四年,房价指数都上涨了46.7%。
关于这段事件的经济问题,世界第一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了一篇文章
《经济新闻是否变得越来越负面,这对消费者有影响吗?》
“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自2018年以来,经济新闻的基调变得更加负面,自2021年以来负面情绪明显增加。利用旧金山联储的新闻情绪指数,我们的核心方法是首先估计历史上经济新闻情绪根据经济基本面(GDP变化、通胀变化、失业率和股价变化)变化的程度。我们发现,从 1988 年到 2016 年,这些变量可以准确解释主要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情绪的变化。然后,我们根据 2016 年后的基本面和新闻情绪的历史关系,衡量了 2016 年后新闻情绪是否变得比预测的更加消极。我们的分析表明,经济新闻情绪越来越脱离基本面,并始终朝着负面方向发展。”
很显然,布鲁金斯学会把问题归咎在“自2018年后经济新闻变负面了”,且认为“经济新闻情绪越来越脱离基本面,并始终朝着负面方向发展”。
布鲁金斯学会认为经济新闻是错误的,且一直是错误的,
然后看看我之前举的汽车和手机的两个例子,凑巧的是,正好是在2017年达峰,在2018年一路走下坡路。
那是“经济新闻变负面了”,还是真的“经济变负面了”?
智库这东西,有时候就跟新闻一样,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宣传。
俄罗斯
这个我倒是很早就有判断了,刚开战的时候就写过。俄罗斯战前内债外债都不高,每年有大量的资金外流,
我当时判断的是俄罗斯是以增债的方式来搞经济,外加上俄罗斯资源丰富,问题不大。
后来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封锁,这在一定程度上帮了俄罗斯,
因为过去不封锁的时候资金外流,封锁以后反而资金流不出去了,
这时候俄罗斯缺的其实是工业品,工业品有国家提供。俄罗斯甚至可以通过这一波的西方企业的离开来恢复自己的俄工业部门。
但是俄罗斯就高枕无忧吗?不是的
俄罗斯的经济问题不在近期而在远期,也就是经济错配。
俄罗斯的基准利率目前是16%,贷款余额增长了一倍(贷款余额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为止,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而依照如此的高利率环境,等于在归还贷款的时候连本带利的极重,即便是以16%来计算,贷款10万卢布,5年后就得连本带利归还210万卢布。
大批的银行资金涌入了军事工业,从炼钢到硝酸铵到合金金属,从制造武器到翻新武器,现在已经有民营坦克厂了。
产业扩张,带来源源不断的就业,带来红红火火的经济增长,俄罗斯会迅速积累天量的债务。
是的,苏联又回来了,只是小一号。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一旦停战,这么多产业该怎么办?
大量在前线立功的战士回来,就业,经济,以及会不会影响政治稳定,很难说,毕竟普里戈金在前,大家也看到瓦格纳之前闹得事。
亏得普京目前还能压制的住,欧洲得祝普京长命百岁。
近日无忧,但是拉长时间看,难说。
俄罗斯的问题不在现在,而在未来,这个国家永远都是如此,你以为他破落了,他支棱起来了,你以为他崛起了,他又躺回去呼呼大睡。
印度
本应该是印度出来扛大梁,或者至少缓和一下的。
因为现在各国确实是没需求了,而印度是个例外,印度目前还在城市化中大踏步前进,这个国家足够大,人口足够多,且单一市场,大量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肯定会刺激房地产,家用电器,汽车等等相关的需求增长。
从钢产量可以一目了然:
发电量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问题不在于印度增长不增长,问题在于印度增长的太慢,以至于根本无法抵消发达国家需求的萎靡不振。
且印度的经济增长有很强的外部性,2023年的外部直接投资总额比2022年2021年和2020年都低,仅比2019年强。
这么一个国家,你很难对他有什么指望。
至于其他国家,比如说拉美,非洲,东南亚,对于某些产业,例如电动汽车行业有利,但是更多的不是增长空间,而是存量的博弈。
苟?
从目前来看还没有真正好的办法去解决目前的需求问题,全球一体化,需求萎靡这种事情,隔三差五的就回来一波,什么时候出清,什么时候需求回暖,很难说。
在需求萎靡的情况下,最珍贵的,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本,而是市场,为什么现在印度敢这么嚣张,各国对他一忍再忍,不是仅仅的中美关系闹僵。
现在的技术飞跃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技术飞跃,在资本不够的情况下,技术的飞跃是缓慢的,毕竟拉产能是一个很耗时间的过程,现在不一样了,但凡有点什么需求,有点技术的苗头,各式各样的资本就疯狂往上砸,很快消灭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技术鸿沟。
爽确实爽了,但是下一步呢?
尚有一些国家,一些地区依然没有完成城市化,这是资本最佳的去处,帮助这些国家逐步城市化,转移劳动力,扩充需求,他们需要消费品,我们提供消费品,他们如果出口消费品,则我们可以提供中间品,帮助其工业化。
这一方面需要这些国家自我的稳定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外部提供一系列的支持。
安全感需要他国为这些国家提供军事保障,经济上需要时不时的对这些国家进行一定的托底。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得走出去,同时也应该成立更多的国际投资部门。,
世界未来的需求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多和这些国家打交道,减少发达国家的贸易,即便是不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也应该如此。
首先还是力所能及的从东南亚,中亚开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