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美空间竞赛第一名 以树之名重生丨古镇茶楼改造
成都第二届社区美空间竞赛在2023年初举办,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设计团队的关注,Loop也参与其中,入围复赛,前往成都现场进行角逐汇报,在点位13中荣幸地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希望在本次设计中使用到的手法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灵感上的启发。
设计团队丨刘捷、刘诚伟
场地破译
黄龙溪历史悠久,始建于汉代,宋代即成为繁华码头,明后虽战火破坏,但一直是成都南下东吴黄金水道上的独具特色的临江古镇,形态独特,依山傍水,结合自然,民俗文化丰富,基本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居环境价值。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船”出发的第一夜便是宿黄龙溪。
基地东侧为东寨门和码头,步行路为基地的主要入口;南侧毗邻府河这一重要景观,可以眺望吴家山等自然景观。
本次方案是对基地内现存的一座半废弃状态吊脚茶楼进行改造,茶楼坐落在人流较多的主干道旁,但建筑立面却没有沿街打开,反而呈现出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如何在有限的吊脚楼空间,打造集邻里活动与游客产业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建筑是本次设计的重要切入点。
针对目前的状况,我们首先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规划,打破原有封闭的格局,增加通透性和开放性;而后重新设计建筑立面,采用通透的玻璃或格栅设计,增加沿街视线的通透性,吸引人流;并将部分空间改造为多功能活动区,既能满足邻里日常交流,也可作为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场所。
从整体功能分区来看,一层主要设置快消茶吧和多功能的会客厅,从临街端到后巷端,分别设置了临水观景座椅、快消的茶水吧台连接二层的垂直交通楼梯,以及隐藏的厕所、多功能会客空间,同时拱廊可作为社区文化的开放展厅。
二层以楼梯作为交通核心组织,前后分别设置了观景的散台座椅和临巷的阅读区,两侧的悬挑会客厅和临空茶吧可以作为聚会使用。置入中央楼梯后,回字形动线对布局的影响。让东侧临街侧更加开放,对接游客。西侧后巷侧更加具有私密性。
概念:古树的重生
临河吊脚楼建筑的改造过程,同样是建筑的新生由内而外延伸的过程。在形态上,团队通过对周围树木的考察,为建筑的内在形式结构设计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坏的思想启迪,整体形成向上生长和逐渐向外扩展甚至最终冲出建筑原本框架的“树木”意向。
沿街立面通透开敞,由分散跳跃式向上收进的几级台阶构成树木的“根”,往二层的楼梯和曲线格栅构成逐级向上生长的“树干”在顶部向两侧扩展,右侧顶齐墙壁后向下衍生出聚会区的沙发左侧冲破“桎梏”向外结出“果实”。
本次设计中采用无主灯式的灯光设计,舍弃了单一主光源、根据空间要求以点线面结合,对墙面、地面、天花三者协调打光照明,因此在本方案中不会涉及到吸顶灯、主吊灯等大体积灯具,转而采用的是筒灯、射灯、灯带、灯条这类辅灯。
无主灯的设计可以去掉复杂的天花板,使整个空间显得整洁有层次 感和艺术感营造一个有空间的舒适感。“见光不见灯”,引发人们对空间产生遐想。
通过装饰艺术、雕塑或装置等方式,将古树的形态、纹理和神韵引入室内。墙面采用天然木材饰面,搭配柔和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二层饮茶座谈
作为古树“果实”的意向,二层还在一个较为私密的部位设计了独立的挑台空间,用高差来分隔空间,设置配套桌椅、茶具,方便客人进行交流和品茶。
曾经的茶楼是一个“内向型”的聚客地,它消解着同乡人的话题和生活,但也将这一切限制在当地社区的小范围之内。这与本是具备黄龙溪镇的旅游属性大有出入。新规划的社区茶楼,不仅应当聚集当地社区的同乡人气,同样也应当是本地人和游客之间的文化和交流的桥梁。
茶楼的改造过程中,在沿街立面将设置新的入口,拉近游客与建筑之间的联系。通过增加临水座椅,增加了人群5-10 分钟的停留时间。最大化地发挥建筑临水的特点,让吊脚楼不仅成为社区居民文化交流、赏景读书的首选,同时也成为游客驻足赏景、品茶聊天、了解黄龙文化的小镇地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