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孩子,当你在被人欺负的时候,勇敢的打回去!

孩子,当你在被人欺负的时候,勇敢的打回去!

10月前

这些天,我有一些心绪不宁,因为这一起邯郸初中生杀人案件。

邯郸市肥乡区一名学生小光(化名)长期遭受3名同班同学的霸凌,并于3月10日被这3名同学杀害。

孩子舅舅在现场看孩子遗体时发现,孩子的脸被铁锹铲得面目全非。
孩子父亲王先生悲愤地表示,3名十三四岁的学生,竟能如此心狠手辣,不仅涉嫌杀害自己的儿子,还将遗体进行掩埋,毁尸灭迹。


关于校园霸凌的心病
我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校园霸凌,因为,在我的童年,我的一个发小,还是小学生,就在一个山洞被杀害,行凶者也是学生,已经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对凶手做判决。我从小体弱,爸妈也忙于工作,我没有上幼儿园,自己在外面玩,也曾经遇到过霸凌事件,记得有被欺负得忍不住的时候,自己回家操起一把菜刀就要出来砍人……我是那种一直能隐忍的人,隐忍不住,就会疯狂爆发。
记得发小的父母,后来又生了一个小孩,后来搬离了我住的那个厂区,就没有了联系,但那个被杀死的发小,成为一个很大的心结,所以,这类案件,这类霸凌事件,都会让我感到心痛。
现在,我是两个男孩的父亲,孩子正在读小学,也曾经和孩子聊过校园霸凌的事情,问过他们遇到有同学欺负你,你怎么办,他们倒是很轻松回应,告诉老师,我会补充,必须回家告诉爸妈。
孩子也问过我,别人欺负我,我能打他吗?
——如果,他没有打你,你就不能打他,如果,他打你了,你先能跑,就跑去告诉老师,回家告诉爸妈。如果,后面,他还是打你,你就大胆打回去!
——有人打过你吗?
——没有。
——如果以后有,你就记住今天说的,第一次先告状,第二次,打回去,打不过,就跑。知道为什么要你每天运动,每周跑步了吧,身体强壮很重要。
——懂了。
好吧,这是近期和孩子的一次聊天,有些简单粗暴了,欣慰的是,家里的小朋友已经可以和我一边聊天,一边跑步,跑完了 10 公里。

校园霸凌背后的习得无助反应

为什么一些小朋友遭遇霸凌,不告诉老师,不告诉父母,我的感受是,他们会认为即便告诉了,也没啥用,不如不说。所以,父母和孩子日常的沟通和信任,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习得无助反应”,这个反应在校园霸凌案件中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征。习得无助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反复的不可控制事件后,学会了无力感,并且即使在后来可以控制情境下也不尝试改变局面,表现出消极和无助的行为。

习得无助的心理有三个明显特征:

  1. 缺乏尝试解决问题的动机。
  2. 快速放弃,即使当有能力改变结果时也不采取行动。
  3. 情绪低落,甚至可能发展为抑郁状态。

习得无助在校园霸凌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是:

  1. 消极态度:长时间遭受霸凌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习得无助的态度,感到无法改变自己被霸凌的状况,从而逐渐失去应对或寻求帮助的动力。

  2. 学业影响:习得无助可能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导致成绩下降,因为他们可能认为努力是无意义的。

  3. 社交退缩:由于缺乏改变环境的信心,这些孩子可能在社交场合表现出回避行为,难以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4. 心理健康问题:习得无助与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联,包括焦虑、抑郁以及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5. 影响未来行为:习得无助的反应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影响个体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延伸到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整体生活满意度。

校园霸凌之所以容易带来习得无助的心理特征,是因为孩子曾经表达,或者在行为上表露出被霸凌的行为,例如不想去上学,或者要带钱带物品去学校,而家长没有敏感的察觉,那么在多次霸凌后,孩子深陷其中而不会再尝试反抗或者告别别人。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习得无助的反应,重要的是要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干预措施:

  • 增强自我效能:通过鼓励孩子参与他们能够成功完成的任务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提供策略和技能:教育孩子如何识别霸凌行为并提供应对策略,比如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技能。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显示出习得无助的迹象,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

  • 积极的反馈环境:确保孩子处在一个正向反馈的环境中,通过对他们努力的认可来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 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密切配合,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校园霸凌的隐性到显性特征

从幼儿园到高中,存在多种的校园霸凌行为,有些很隐蔽,可以成为隐性校园霸凌,明显看到的可以成为显性校园霸凌,我们对每个阶段的霸凌特征归纳如下,期望可以给家长、学生、老师们一些参考:

幼儿园阶段

校园霸凌的显性特征

  • 抢夺玩具、食物等物品。

  • 推搡、拍打或其他身体上的攻击。

  • 公开取笑或模仿。


隐性特征

  • 排斥某个孩子,不让其加入游戏或活动。

  • 散播不真实的故事以伤害他人感情。

  • 忽略或故意遗忘某人,表现得好像他们不存在。

被霸凌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 原因:与同龄人在发展水平、言语能力或社交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内向或害羞。
  • 预防措施:从小培养自信心和社交技能;教导使用“请停止”等语言来表达不满;鼓励孩子报告不舒服的互动给老师或家长。
  • 幼儿园是教育小朋友正确对待霸凌的起点,务必告诉小朋友要勇敢,如果在告诉老师后,还是被欺负,可以让小朋友勇敢还击,可以不打人,而是采用一些不会造成太大伤害的动作,例如一杯凉水泼到施暴者的头上。关键是,要让小朋友知道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


小学阶段

校园霸凌的显性特征
  • 言语侮辱,比如嘲笑、起外号。

  • 身体对抗,如打架、推搡。

  • 公然排斥或拒绝与某人合作。

隐性特征

  • 在不让受害者知情的情况下散布谣言。

  • 在网络上发布恶意评论或照片(网络霸凌的开始)。

  • 暗中破坏别人的物品或社交关系。

被霸凌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 原因:在学术、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表现出众;言行举止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可能有家庭问题。
  • 预防措施:加强自我保护教育;提高解决冲突的能力;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以增强归属感;建立可以信赖的成人网络。
  •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不强求小朋友一定要合群,但是一定要勇敢,不能被人欺负,第一次,找老师解决,如果遭遇第二次欺负,一定不能躲避,而是正面还击!年龄越小,越好还击!但是要注意,不能被群殴,学会跑!跑到人多的地方,跑到老师办公室。


初中阶段

校园霸凌的显性特征

  • 集体针对个人的排挤或言语攻击。

  • 更加粗鲁的言语侮辱,甚至涉及种族、性别或性取向。

  • 网络霸凌的扩散,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羞辱或传播私密信息。


隐性特征

  • 密谋排除某人参与社交活动。

  • 暗中策划捣乱某人的学业或人际关系。

  • 利用网络匿名身份进行攻击。


被霸凌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 原因:迅速的身体发育变化;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行为或表现;可能有特定的社会标签或身份。
  • 预防措施: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寻找可靠的成年人寻求支持。
  • 初中是最具有霸凌风险的阶段,孩子们逐步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家长务必和孩子保持信任关系,务必留心孩子的细微变化,及早发现异常,及早询问干预。


高中阶段

校园霸凌的特征:

显性特征

  • 暴力行为可能更严重,包括打斗和胁迫。

  • 直接的性骚扰或基于性别歧视的侮辱。

  • 集体行动以社交排斥为目的。

隐性特征

  • 通过网络平台聚集人气对个人进行公开羞辱。

  • 利用手机应用程序或匿名服务发送威胁信息。

  • 高度策略性的社会操作,如“背后捅刀”。

被霸凌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 原因:社会地位或角色的竞争;与常规性别角色不符的个性;文化或族裔背景引起的偏见。
  • 预防措施:增进法律知识了解权利;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在必要时利用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 高中阶段,孩子认知领悟能力大幅提升,可以从一些电影、社会案件纪录片等角度进行探讨,例如这次的邯郸初中生杀人案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霸凌。

总之,预防和反对霸凌需要孩子、家长、学校和整个社区的共同努力。教育孩子认识到霸凌的各种形式,并提供工具和资源来应对,同时营造一个支持和尊重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霸凌,如何大胆的打回去?

前面说了我教育孩子面对霸凌,在第一次的时候告诉老师父母,遭遇第二次,如果被打,就大力的打回去!

真的可以大胆大力的打回去么?看看下面的建议:

在遭遇校园霸凌时,出手还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可能会加剧暴力行为、伤害自己或他人,甚至触发法律责任。然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当以下条件得到满足时,进行自我防卫可能是理解上可以接受的:

  1. 紧急自卫:当个人面临立即的、不可避免的身体伤害威胁时,使用必要且合适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是自然反应,也是自卫的基本原则。

  2. 比例原则:反击的力度必须与所面临威胁的严重性相称。即自卫行为只能以阻止攻击和保护自身安全为目的,不能使用过度的力量。

  3. 无其他选择:如果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伤害,例如逃跑、求助于老师或其他成年人,那么反击才被视作最后的手段。

  4. 立即停止:一旦霸凌行为停止或者学生能够安全撤离,就必须停止自卫行动。

值得强调的是,出手还击可能导致被霸凌者处于更危险的境地,并可能惹上法律问题。在许多教育系统内,即使是出于自卫,参与打斗的学生也可能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因此,在考虑出手还击之前,务必权衡所有的选项和可能的后果。


如何预防校园霸凌的发生

预防校园霸凌需要系统性的策略,涉及学生、老师、家长以及法律各个层面的协作。以下是从这些不同角度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

学生的角度

  1. 提高自我意识:学习识别霸凌行为,并了解它对人的潜在影响。
  2. 培养尊重与同情心:通过教育活动和实践案例学习走入他人的立场,理解并尊重差异。
  3. 提高社交技能:学会如何有效地交流、处理冲突和表达个人的边界。
  4. 参与反霸凌计划:积极参与学校的反霸凌项目,比如学生辅导或互助小组。
  5. 鼓励见义勇为:鼓励学生在发现霸凌行为时主动报告给老师或其他成年人。

老师的角度

  1. 明确政策与规定:制定清晰的校园行为政策,并确保所有学生都了解霸凌的后果。
  2. 专业培训:接受如何识别和处理霸凌事件的培训,包括言语、身体和网络霸凌。
  3. 创建支持环境:建立一个包容和尊重所有学生的班级文化,促进积极的互动和团队精神。
  4. 及时干预:一旦发现霸凌行为,立即采取措施,公正地处置问题,并给予受害者支持。
  5. 家校合作:与家长合作,确保关于霸凌的信息和预防策略在家庭中得到强化。

家长的角度

  1. 在家教育:教导孩子关于友善、尊重以及如何安全上网的重要性。
  2. 沟通与关注: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密切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和社交互动。
  3. 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反霸凌活动,了解学校的政策并支持其实施。
  4. 共享责任:认识到防止霸凌是家长与学校共同的责任,并共同努力保护孩子。
  5. 监督网络使用:监控孩子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用,指导如何应对在线霸凌行为。

法律的角度

  1. 立法:制定具体法律来界定霸凌行为,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2. 政策执行:学校应遵守法律要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反霸凌政策。
  3. 法律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有关防止霸凌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法律后果。
  4. 资源提供:确保学校和家长可以获取关于防止和处理霸凌的法律资源和支持。
  5. 执法机构合作:学校与当地执法机构合作处理严重的霸凌案件,必要时进行法律干预。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营造一个更为安全、支持和包容的学校环境,从而有效预防校园霸凌的发生。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什么?

现实一点,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在家长身上看到他投射的样子,家长懒惰不运动,孩子也有了懒惰的理由,家长软弱,孩子软弱,家长不讲理,孩子也就不讲理,家长容易发脾气,孩子也容易发脾气,家长骂孩子打孩子,孩子去学习也会骂人打人……校园霸凌,或许,背后也是家长的霸凌与被霸凌。

家长当自强!

=======================

公众号:BLUES,已经持续更新了11年的原创公众号。有20多年丰富的职场经历,历经连续创业、历任腾讯高级产品经理、YY语音高级经理、迅雷产品总监等职位。目前致力于“教育+科技”产品创造,深圳梅沙科技创始合伙人。公众号800多篇文章写互联网产品经理职业发展,企业管理,我们一起洞察职场与人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BLUES

相关新闻

“我差点毁了我的孩子!”当妈的看完秒懂!小时候想当科学家的孩子,为什么长大就放弃了?17岁女孩长期受校园霸凌!亚裔最好欺负?58%的孩子目睹过霸凌!收藏!当你在黄金海岸看海,你看的不仅是海!巴黎奥运会打响!美国队的十个华裔孩子引人注目!当孩子害怕失败,总找借口逃避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这些问题离了大谱!申请车险的时候未提供14岁孩子的信息,车主车祸索赔时遭拒...警惕!美国这家连锁超市的9个门店发现信用卡盗刷器当孩子羡慕别人家“有钱”时,我们的反应决定孩子的一生!价格战烧成火海!车企老板竞相直播背后:主业赚钱的时候,谁有心思当网红?当妈妈很累很崩溃的时候,谁也别来给建议!8岁那年,当别人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房东!当你还在刷AMC的时候,人大附、十一的学生已经在解决“太空问题”,怪不得MIT、斯坦福拿到手软!给孩子挑的洗发水,竟误打误撞救了我的头皮!初三很苦,高三很苦,撑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看这20张图!(转给孩子)让孩子亲手拼出帅气的奥特曼!启蒙积木,正版授权,当六一礼物超合适~当孩子向你诉说苦恼时,他想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力量!“当着暗恋男生的面借卫生巾擦嘴!”小时候装杯能有多社死!“打12345也没用”!知名5A景区“一条龙”宰客被曝光,168元套票利润近100元,死海鲜当活的卖,导游回扣可达50%“周受资的离职是当头一棒”,雷军年度演讲刷屏!秀电车漂移、回应董明珠“打假”,还透露“是李斌和何小鹏劝我造车”全网都在预定的“上海女婿”,2岁进厨房,高情商哄妈:又一个来报恩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芝加哥天才少女17岁博士毕业 10岁前没有去过学校爬藤热的背后是绝大多数不快乐的孩子!如何给青少年做心理赋能报纸+课程新品上线!孩子的英语泛读+精读,用它搞定新任教育部部长: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那些无法无天的孩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