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娄烨被穿小鞋,崔雪莉自杀内幕,都在这些纪录片里

娄烨被穿小鞋,崔雪莉自杀内幕,都在这些纪录片里

8月前


被吃货朋友安利了一个名叫《我的美食向导》(以下简称《美食》)的纪录片,主创是陈晓卿。

看到导演是陈晓卿,就心生崇拜地去看了。但一集下来就很失望,觉得蛮失望。

要坦诚的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系列的缘故,很难不把《美食》拿来跟它们做对比。结果就是,虽然它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5,也还是会觉得这套全新的人文美食纪录片,在成色上要比前两者差口气。


到底差在哪儿呢?

翻来覆去想了好久,觉得是陈晓卿拍摄这套新纪录片时的手法了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他在叙事时,没能像《舌尖》和《风味》那样,没能进行一场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采访。

说得更直白点就是,之前的系列都是让美食自己在说话,而《美食》其实是人在说话。这就让《美食》在可看性和启发性上,给人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空间——要知道,最能品鉴美食的器官并不是鼻子和舌头,而是异常活跃的大脑。


这种落差,激起了我对纪录片的兴趣,就找来2023年口碑不错的几部纪录片,在这里集中跟大家聊一下,什么才是好的纪录片?


金的音像店

POST WAVE FILM


伪纪录风格的故事片看过不少。但伪故事风格的纪录片倒是第一次见。

《金的音像店》就是这样一部披着悬疑故事外壳的纪录片。它说的是一个名叫大卫的重度影迷,帮助一家影响过无数影迷甚至是大导演的音像店,起死回生的故事。


故事的前半段,就是一个影迷出于朝圣情结,根据蛛丝马迹,找寻那个曾经被很多人视为圣地的“金的音像店”。这家音像店,存放着当时世界上最稀有、最特别也最小众的电影,数量高达55000多部,会员人数超过25万人,连科恩兄弟、昆汀和斯科塞斯等大佬,都是这家音像店的常客。

但随着互联网和流媒体的崛起,影像租赁市场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即便体量和影响像金的音像店这样的也未能幸免,所以它逐渐成了传说,55000多部影片也随之音讯全无。


倘若你以为它是要人感叹互联网和数字化对影像实体的摧毁的话,那在接下来的寻找过程会发现,潜伏在人性里的贪婪,尤其是依附在政治之上腐败,其带给电影的损害,远比互联网和数字化来得更可怕。

原来,眼见难以维系的店主金,把这55000多部影片,无偿捐赠给了西西里岛的萨莱米小镇,也就是《教父》里维托·柯里昂在意大利避难的60公里之外的一个小镇。之所以答应捐赠,是因为萨莱米方承诺,这批电影会妥善存放在市政博物馆,官方会为未来到访的音像店会员提供住宿,等影片数字化完成,将会对会员群体免费开放。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政客与黑手党的一次媾和,背后藏着其实是涉嫌贪污巨额公款的政治掮客。弄明白这一切后,沉迷于电影的大卫看到了一部名为《艺术的犯罪触感》的老纪录片,随即决定效仿《逃离德黑兰》的招数:以拍摄电影为名,把那些随处堆放的电影偷出来。

看完《金的音像店》的第一反应,跟看完《误杀瞒天记》的感觉一样:但凡看的电影少一点,都干不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除此之外,它也让人加深了对纪录片这个类型的认知。

原来,它不只是BBC纪录片里那些震人心魄的壮美自然,也可以是对非虚构叙事的一种再现,更可以是对社会腐败的一次沉浸式调查与抗争


梦的背后

POST WAVE FILM


这是一部近身跟拍娄烨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下简称《风雨云》)制作过程的纪录片,掌镜的是娄烨的夫人、同时也是《风雨云》编剧的马英力。

《风雨云》的剧情,我们不在这里赘述。但围绕在它之上的那些信息,我们不能忘。众所周知,因为取材自真实故事的原因,这部片从诞生到上映,遭遇了从内到外的重重困境——而这部名为《梦的背后》的纪录片,就是要还原电影从前期、拍摄到后制、首映的全过程。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娄烨如何去讲这个故事,以及他如何调度场面、如何耐心为演员讲戏。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演员、妆发、美术等工种,如何为了讲好故事而去努力,以及电影惊艳众人的开场前10分钟,到底是怎样拍出来的。
但这并不是说,《梦的背后》就是《风雨云》的花絮。

恰恰相反,它既可以独立存在,成为娄烨导演电影生涯的一个注脚,又能映衬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一个有社会和时代担当的电影,为对得起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


就像摄影指导面对镜头错愕回忆的:“以前拍电影,所有的事情都在支持他(娄烨),这部电影很多事情都在限制他。”大到层层报备审批、中到制片方刁难、小到演员现场发飙,再有供应商偷奸耍滑……至于后期制作时修改了119个版本,更是众所周知。

《梦的背后》见证一部电影的诞生的同时,更能让我们真实地看到摄影机外的疯狂世界。


作为纪录片,《梦的背后》让人意识到,纪录片先天具有纪录行动、文本和社会现实的功用,它能在非虚构的叙事里,肩负起记录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学意义


致真理 & 施图茨

POST WAVE FILM


机缘巧合,《致真理》和《施图茨的疗愈之道》(以下简称《施图茨》)是一前一后看到的。

《致真理》的记录对象是韩国女星崔雪莉(原名崔真理),这部片是在她自杀4年后上线的。纪录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则名为《4:圣洁岛》的短片,雪莉原本计划拍摄来自不同导演的五部短片作品,在拍摄第二部期间她突然自杀,《4:圣洁岛》成为了唯一完成的作品。


第二部分是100分钟的专访,谈论围绕着自己的“韩娱偶像”的身份。她面对镜头,直言当韩娱偶像是最惨的,因为从跨进娱乐圈开始,别人就不停地告诉她说:“你是一件产品,你必须成为面向公众最精美的一流产品。”

渐渐地,这套“产品论”就内化成了雪莉人格的一部分,以至于即便有人试图告诉她不是产品,她也会把自己当作产品来看待,这让她总是担心自己会失去产品价值。

也就是说,《致真理》不仅是在揭示崔雪莉自杀前的精神状态,更是在向外界展示了当代人在精神重压下,如何难以在心理上形成自洽后的抑郁状态。


而纪录片《施图茨》,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该片中,你能看到心理医生菲尔·施图茨的早年经历和学习,以及他独一无二的视觉治疗模型,找回自己内心平静的同时,也找到自我的疗愈之道。

在《施图茨》里,提到了很多心理医生施图茨的治疗概念,比如思考影子、X、串珍珠等等。但在施图茨看来,顺着这些概念展开治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正面的反弹机制,而这就是他说的“把柠檬不断挤出果汁”,意思就是要从每一件事情上,榨取积极的意义。


虽然听上去像是灌输鸡汤,但实际上这就是人活一世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状。就像佛陀说的“苦集灭道”,你首先得承认人活于世不免痛苦,然后去适应它。但适应绝对不是结束,更关键的是最后一步:找到对抗之道。

这并不是悲观的认知。要知道,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永远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看完《致真理》和《施图茨》这两部纪录片,更容易让人理解纪录片向内索取时的坚韧和力度,它不只是记录历史、社会或自然那么简单,也有着给人反观自我的契机。


纪录与叙事

POST WAVE FILM

 
什么才是好的纪录片?

这个问题具体又抽象,看似好回答,实际上难以捉摸。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电影专业博士后,同时也是知名的纪录片导演孙红云,开设了名为《纪录与叙事》的课程。

孙红云导演的纪录片《在少林》,入围了边锋国际纪录片节(Doc Edge)的竞赛单元,旧金山国际电影节(SFIFF)的长片竞赛单元,以及受邀第22届“人与环境”国际电影节(BIFF)为开幕影片。该片于2023年入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获“俄罗斯纪录电影电视协会大奖”,评委称该片为“纪录电影艺术的交响曲”。


在《纪录与叙事》的课程里,孙红云老师会分8节,逐一解读围绕在纪录片上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诸如如何筛选对象、如何做好访谈、纪录片氛围多少叙事类型,以及当下最新的生成型人工智能(GAI),会在未来的纪录片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图片了解更多详情。

实话说,只要你对纪录片感兴趣,这门课你就不会白来!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排版丨知识饼干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后浪电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