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当一位女性,从零建设一家城市图书馆

当一位女性,从零建设一家城市图书馆

9月前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阅读有点像是思想的健身。你有没有在一件让你觉得累、苦的事情上反复突破,摄取真正的精神食粮,让你的思想核心变得更稳固、更强大?同时,你有没有不断自省?如果有的话,你就可以度过无数情绪的低谷,抵御人生的很多波折。”


作者| 赵皖西

编辑|谭山山






1月刚刚上架、豆瓣评分即达到9.1分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让读者认识了其作者杨素秋。她做了一件一般人很少有机会做到的事:把一个图书馆一砖一瓦一书地搭起来。


杨素秋是一名文学博士、副教授。2020年春天,在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和美学课程近十年的她,向陕西省委组织部提交了前往基层一线挂职锻炼的申请。


谈及当时为何做出这一决定,杨素秋解释道:“不是想做官,是想了解社会。我这个人太‘书呆子’了。”家人、同事和领导们都觉得她过于沉浸于书籍的世界中,对权力、职称都没什么兴趣,好像活在云端里,不太接地气。同时,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总想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各级政府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作为公务员,应该如何和老百姓交流?这些事情,她都有兴趣去体验。


同年9月,杨素秋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政府挂职工作,岗位是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管理局里九个科室中的四个——文化科、文化馆、旅游科、图书馆。



▲杨素秋。图摄宋璐


高校每周课程固定,偶有临时会议也会提前一两天通知,每日要做的事可以提前规划。在政府单位上班则不同,杨素秋每天周旋于各种会议、视察、讲话之中,学习如何批示文件、约谈企业代表、处理网络舆情、核实并答复群众投诉……接下建设一座新的临时图书馆的任务,成为她繁琐工作中的最大乐趣。


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此前却一直没有图书馆。区政府原先规划的图书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但因为建设时碰到了文物被叫停,预计还得两三年才能投入使用。然而,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评定条例的规定,2020年底,一座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临时过渡图书馆必须到位。留给杨素秋的时间,不到4个月。


一个“一年期有限责任制”的副局长,开始投入这个图书馆建设项目。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和书商斗智斗勇,与装修团队持续拉锯,遭遇来自各方的阻力和潜规则……


结束挂职之后,她写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分享自己的一年挂职经历,其中包括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我渴望这泥泞而兴奋的事。”在书中,她写道。


▲图源上海译文出版社


杂草乱石中,建起一座临时图书馆


在碑林区,要建成一座符合各项条例规定、正常运营的图书馆,并不容易。


首先是选择场地。按照条例规定,区级图书馆占地面积不得低于3000平方米。在仅23平方公里、寸土寸金的碑林区,要达到这个要求,属实苛刻。


拿到规划文件时,杨素秋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现实:图书馆选址在地下。光线不足、地板坑洼、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这是她第一次走进位于商场地下一楼的图书馆选址时见到的景象。


先天不足,后天条件也不充沛。除了杨素秋,负责建设项目的人手只有图书馆馆长小宁一人。因为是个临时场馆,随时都要搬走,装修得太豪华属于浪费,政府只给她们下拨了180万元的装修费。减去消防费用,平均每平方米只有500元左右。普通居民装修,每平方米通常需要过千元,这个预算属实捉襟见肘。


180万元的预算,3个多月时间,杨素秋和宁馆长必须完成以下任务:组织招标、装修场地、消防验收、安放桌椅、调试电器、书籍编目上架、人员招聘、培训上岗……没有助手,又都是外行,两个“光杆司令”只能一边学一边做。


▲碑林区图书馆入口处。图摄宋璐 


最忙的时候,她想起了刚回到乡间的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是怎么做到的?在书中,她回顾当时的生活:“脚下尽是草屑瓦块,得扛着锄头一点一点清理……这杂草乱石中,我也没有把握,什么时候才能种好一片庄稼,看它慢慢长大。”


一众琐事中,最让杨素秋感到兴奋、也让她投入最大心力的任务,是编选书目。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梦想着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如今,她手上有100万元购书经费,可以为整个图书馆挑书。虽然这钱对于一座图书馆来说太少,但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却是一笔巨款。


书商纷纷涌入杨素秋的办公室,给她递上名片,但他们列出的书目,却让她瞠目结舌。大量情感鸡汤类图书和长篇小说,书评网站查无此书;经典著作和优质出版社往往被绕开和剔除;书单中甚至还有各种“报告”“岗位”“视角”“文萃”“风采”,比如《高速铁路接触网作业车司机岗位》《某某就业文萃》《某某师范学院校报文化副刊选集》……


杨素秋明白了这些书单的名堂,“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以及那些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籍,都塞给了我”。这些书商通过各种渠道统一采购的、良莠不齐的图书,被行业内称作“馆配书”。为了不让自己辛苦建设的图书馆充斥着“馆配书”,杨素秋决定自己亲自编选书目。


▲碑林区图书馆内部。图摄宋璐 


选书是个难题


选书既是一项慢工细活,也是一项技术活。相关条例规定,一座新图书馆的新书要达到一定比例,直接套用一个旧图书馆或者成熟书店的书单,显然并不合适。


要找到近年出版的1万种较受读者欢迎的书,并没有现成路径。杨素秋一头扎进书目的海洋之中:在微博上发出征求意见,参考北京市海淀区和西安市其他区县图书馆的编目原则,上网搜索各种畅销书榜单,甄别注释者和译者、敲定译本……这些工作对于杨素秋来说,并不困难。


“我特别警惕的是,我把区图书馆的书目选得过于符合自己的倾向和趣味,这是不对的。”为了让书目更加丰富、多元化,杨素秋打开自己的手机通讯录,找来很多朋友推荐书单,其中有出版社编辑、高校教师、钢琴老师、哲学家,还有开民宿的小老板、刚刚生完孩子的普通母亲、老年人……她尽量让样本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阶段、专业方向、文化程度。


▲杨素秋在碑林区文旅局挂职时的办公室。图摄宋璐


陆陆续续地,杨素秋收到了50多份书单。她将书商和其他图书馆的参考书单与这些好友的书单放在一起,像挑豆子一般,一点一点地对比、挑选,择优录取。


她觉得,买书就像买衣服,你看到一个人穿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衣服,但是同样的衣服穿到你身上,或许就不好看,所以要量体裁衣。


碑林区有着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碑林,学习书法的氛围浓厚。为了展现这一传统文化特色,她在馆内设立了一个碑帖专区,“希望爱好书法的社区群众会喜欢,来碑林没看够的外地游客也能在这儿继续旅程,坐下来一页页慢慢翻看稀有碑帖。”


她又想到,图书馆身处闹市区,附近商场多,出门逛街的家长可能会把孩子放到图书馆托管,所以她加重了少儿书和立体书的占比。同时,她还担心孩子无人看管,够不着成人饮水机,或者被成人饮水机烫伤,于是,她在网上找到专为儿童设计的、更为安全的自动饮水机。


杨素秋的很多设想后来都得到了印证:碑帖区深受读者欢迎,少儿区的借阅率也非常高,在网上得到众多好评。当然,也偶有失误的时候。碑林区高校和高新科技企业多,她本以为会有很多外国人来逛图书馆,国内的小朋友也有阅读双语书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来看,外文童书区的借阅率不如预期。


▲图摄宋璐


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杨素秋还特别关注这些细节。她觉得,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她就比较喜欢照顾人,在家里总会想到别人“冷吗、热吗、要吃什么?”。到了晚上,她躺在床上,脑子里就会冒出各种想法:哪一点没有考虑到?读者有没有被照顾好?想到什么新的想法,她会立刻翻身起床,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第二天就去做。


开馆之后,杨素秋经常去前台与读者交流,询问他们的意见。有人觉得这里的法律书和医学书太少,有人想看摄影书和针灸类书籍,有盲人提出不想要那么多的乐器书和按摩书,他们想看文学书……人们的兴趣和需求差异之大,让她感到自身的匮乏。有了前期的基础,开馆过程中她又梳理出若干问题。第二年,她采书更加突出特色,以便更好地服务群众。


“选书确实是个难题,一个人的珍宝,对另一个人来说也许是草芥,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选书的职位?”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中,杨素秋引用了约翰·克顿·丹纳在《图书馆入门》中对于公共图书馆理想选书人的形象建构:“这个人首先得是个书虫,有丰富学养,能带领孩子们阅读好书。但他又决不能是个书呆子,不宜过于沉湎于书籍,要多出来走走,以免与底层老百姓脱节,无法了解低学历人群的需求。”


▲《图书馆员》


除此之外,杨素秋觉得一个“公共选书人”还必须具备一个优秀的品质: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也是一年挂职工作给她带来的最大改变。在跟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之后,她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误区,并发现倾听他人的世界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写书时,为了补充资料,她专门去那些给她开书单的朋友家采访,听他们讲自己与书籍的故事和缘分。过程之中,她被对方那种痴迷的状态震撼,看到了对方身上更多好的部分,觉得自己更爱这些朋友了。


让他自己走进海水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个临时图书馆,工作日入馆人数又比较少,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和人力吗?碑林区图书馆经营过程中,杨素秋一直面临着类似的质疑。所有质疑背后,其实都指向另一层更深层的发问——图书馆为谁而建?


杨素秋认识盲人潘月时,对方没有什么盲人朋友,没上过盲人学校,也不懂盲文。潘月这几年才开始失明,周围熟人圈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眼睛不好。她强烈地想听书、想上网,这个需求,在碑林区图书馆得到了满足。


潘月是开馆之后第一个想“听书”的读者,她将“听书”描述成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尽管她来一趟图书馆并不容易,要换三次地铁,得靠女儿牵着才能找到图书馆。如今女儿大了,有作业,没时间带她来图书馆,她便很少来听书了。她的活动区域被限制在她家附近。


杜斌是杨素秋认识的另一位盲人朋友,他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却对文学有着强烈乐趣。他和杨素秋聊毕飞宇的《推拿》,聊曾国藩,聊军统三剑客的日记,也聊澎湃新闻,观点清晰。明眼人读书可以写笔记加深记忆,但盲人不方便记录,他只能多听几遍,给朋友们复述书中的内容。


▲《推拿》

作者: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4


然而,听书对他们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稍微好一点的电子书就要付费,价格也不是很多盲人能负担得起的;电子设备的基本操作步骤,比如退出、返回、放大,对于普通人来说很简单,但对于盲人来说也不太方便。


杜斌多次跟杨素秋表达自己想读盲文书,听书和摸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听书,好像是怀里被人塞了一堆东西;而摸书,是自己主动走进去的,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那感觉太美妙了。”


读到盲文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凭盲人自己,无法挑选图书馆架上的盲文书;想在网上购买盲文书,也有不少门槛。挂职结束之后,杨素秋曾帮杜斌网购盲文书,没想到还买错了。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我一个明眼人都能买错盲文书,你让他怎么去买、怎么操作?”


参与建设图书馆之前,杨素秋儿子的一些同学会来她家借书,因为同学家一本课外书都没有。杨素秋说:“这不能怪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可能凌晨5点就起床去工作,每天疲于奔命,怎么可能关注到孩子的阅读?如果此时在他们家附近有一所优质的免费图书馆,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大的幸福!”


▲碑林区图书馆所选的图书。图摄宋璐


杨素秋慢慢体会到,图书馆理应成为消除身份差异的空间,特别是区、县图书馆,应该更多地服务于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


正是秉持这样的选书理念,杨素秋才能勇于直面接下来的“书目保卫战”。


在挂职即将结束时,有个男人找到杨素秋,让她取消全部书目,理由是她的书目里全是好书,利润太低,领导拿不到好处。愤怒、委屈、悲痛、焦灼,她百感交集,却又必须安定心神,与暗处的对手较量,保卫来之不易的书目。


最艰难、觉得自己赢不了的时刻,杨素秋看到办公桌左面墙上那张苏轼的《寒食诗帖》,这是她半年前打印、贴上去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她想起苏轼一直被贬谪、被打压,却从来没有变成一个圆滑、趋炎附势之人。如今,那些曾经打压过苏轼的人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他的文章却依旧流芳百世、令人传颂。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们去看那些历史上伟大、灿烂的人,瞬间会觉得自己这点波折根本不算什么。”最终,杨素秋打赢了这场“书目保卫战”。


▲杨素秋接受采访。图源央视网截屏


每个人都是一座图书馆


小时候,杨素秋家里比较拮据。20世纪80年代,一家4口住在单位分的一间20平方米的宿舍里。父亲是个喜爱阅读的人,他用木板在墙上钉了无数书架,在家里塞满了书,天上地下,到处都是。


在杨素秋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在阅读,她和弟弟也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弟弟喜欢读科普书、历史书,她则更喜欢读文学书。父亲希望他们能互补一下,姐弟俩都很犟,各读各的。


15岁时,杨素秋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她在基地班阅读室读到王安忆的《小城之恋》,深受震动,那母亲的光辉让她炫目,她几乎认为这是世上最好的小说。“18岁以前,我看书是比较偏狭的,主要就看文学书,沉迷在虚构的世界里。”后来,她意识到自己阅读比例上的问题,又主动去读科普、历史、社会学书籍。


▲《小城之恋》

作者:王安忆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2


新的震动不断更迭,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王阳明、阿尔都塞……这些伟大的名字,在她年轻的阅读记忆中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


哲学、美学、人类学也在不断拓展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让她在20岁出头时,读懂一点就已然觉得非常幸福。康德在伦理和道德追求上的纯粹性,让她明白,做好事不应该夹杂任何功利的想法,而应该出于本心。


“在拓展认知的过程中,你一定要返回自己的世界,能够改变自己的当下——哪怕是一点点,而不是让它们与你当下的生活完全隔离,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知行合一特别难,你要不停提醒自己,不要让阅读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分开太多。”杨素秋说。


挂职一年间,有两本书对她帮助特别大。一本是雅克·朗西埃的《无知的教师》,它鼓励个体在陌生领域自学,坚信自己能读“不能读”的书,能写“不能写”的东西。合上书,她像是背后被人推了一下,希望自己能编“不能编”的书目,能做“不能做”的工作。


另一本书是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叫“平庸的恶”。“它就是讲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得过且过、随波逐流,那你只是做了一个平庸的人。当无数的平庸叠加在一起,每一个环节都被无脑执行,最终就会成为一种平庸的恶。”杨素秋说。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译林出版社,2017-1


“无论我编书目还是做一个文旅局副局长,我是不是在无脑执行领导的指示?有没有投入自己对于工作的独特见解,去做一些具有独创性的事情?我能不能不那么平庸?”杨素秋时刻在思考与自省。


她觉得,当一个文旅局副局长、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都是太小的事情。阅读却是一件终身的大事。“书读了,你要想当下怎么办。它会帮到你。”


阅读有点像是思想的健身。你有没有在一件让你觉得累、苦的事情上反复突破,摄取真正的精神食粮,让你的思想核心变得更稳固、更强大?同时,你有没有不断自省?如果有的话,你就可以度过无数情绪的低谷,抵御人生的很多波折。”杨素秋说。


(本文转载自硬核读书会,作者赵皖西,编辑谭山山)





来聊聊

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灵感

业余观察繁华世象


 🎨微博:@F小姐MissF__

👗小红书:@F小姐MissF

如果你对生活冷感

请到F小姐处挂号治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F小姐MissF

相关新闻

突发:当图书馆成了瘾君子的乐园: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被迫关闭;断裂的水管在西雅图高速公路上喷水数小时;西雅图今起晚八点太阳才下山隐痛66岁:当一位农村女性遭受三次性侵用女人皮肤制成的书终于从哈佛图书馆下架了!它被珍藏90年,还来自法国……品牌周报|三顿半呈现全新0号咖啡豆、Aesop伊索女性文学图书馆再启程、NEIWAI内外发布女性创作者计划当一位作家无数次重新爱上一座城市华人注意!法拉盛图书馆8/20帮申请优惠地铁卡 每周17元无限次乘坐当一位70后母亲, 想要治好女儿的同性恋可怕!法拉盛图书馆地下室突冒烟!还伴有刺鼻味道!馆内人员被紧急疏散!当一家头部MCN决定做AIGC产品和评理 | 美国双管齐下遏制中国,日本何去何从当三思吉洛伊图书馆开始提供护照服务,周末和晚间不休从此带娃逛景点不再买门票!多伦多图书馆:每个月拼一次手速当一位失落的妈妈迷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专访杭庭顿图书馆尸臭花近日绽放 众游客准备好“追腥逐臭”进城围观 温村图书馆变这样太吓人华人注意!当一家餐厅出现这些危险信号 或许你该转身离开纽约市宣布:公共图书馆恢复每周日开放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法拉盛图书馆恢复周日服务 华人欢欣鼓舞友情转发|蓝信封邀请你来认领一所乡村学校,自己当馆长!欢迎回归!纽约市这些图书馆周日重开啦~图书馆的历史:在毁灭与璀璨间循环粮仓变身博物馆,从工业遗产到文化地标图书馆禁止儿童入内 网友讽刺:禁书但允许13岁少女产子月租$380起,曼哈顿因伍德图书馆旁提供新公寓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