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敢想!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
猜你感兴趣:
凯特患癌,事情却更糟了?!宣布时间暗藏玄机,孩子是最后底线!难道历史要重演了......
你知道什么是gap year吗?你有经历过gap year吗?
近几年来,似乎不断有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gap的经历亦或是表达自己想gap的意愿。
西式gap year
Gap year是来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在中国,我们把它翻译成间隔年,就是学生在正规教育之外花时间从事其他活动的时期。
比如说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或者穷游,去公益组织做志愿者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多人会在gap year里进行的一些选择。
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以后,希望利用间隔年这一整年的时间参与课堂以外的体验,以便他们可以有时间去进一步探索他们的兴趣以及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间隔年就是一个过渡时期,让毕业生们能够专注于个人的成长。
Gap yea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纪的欧洲,当时那些拥有足够财富的年轻人会花一年时间去欧洲各地旅行,这在当时是绅士教育的一部分——只有见多识广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绅士。
而英国可以说是我们现在为人熟知的gap year的发源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有年满18岁的男性都必须服两年的兵役,服役完毕之后,他们可以选择加入军队或者从事其他职业。
而到了现代,Gap year大概是由威廉王子带火的,他在完成伊顿公学的学业之后,没有立马去圣安德鲁斯大学进行学习。相反,他花了一年时间去中美洲的丛林探险,在英国当地的一个奶牛场工作,还去了智利南部的偏远地区支教和铺设人行道。此外,他的妻子凯特王妃也在入学之前gap了一年。
当gap year到中国
Gap year在西方很是火爆,而且随着疫情的结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世界各地旅行。
听起来这么诱人的gap year虽然在中国没有全面流行,但也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浪潮。近年来,越多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起gap year。
对于gap year这个舶来品,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大力提倡派和坚决反对派。
支持gap year的人认为,在毕业之后,我们需要给自己一段时间进行休整,认真思考未来,毕竟咱们还年轻,心智都还很不成熟。
毕竟面对那么多铺天盖地的信息,人们难免会陷入到一种极其迷茫的状态之中。我们需要用间隔年去消解内心的不知所措,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相对成熟的决定,深思熟虑后的决策肯定比火急火燎的轻率决定要好,他们把间隔年看作是对自我的一种精神救赎。
而且间隔年并不是永久都在间隔,一年之后,他们还是会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之中,暂时卸下来自学业、工作与生活的重担,在行走的途中开阔视野、真实地体验与收获,重新探寻人生的价值意义所在,明晰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难道不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吗?
然而在反对派的眼中,他们就是不为所动,无论多么积极的声音都无法撼动他们对间隔年的不接纳,间隔年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躺平和摆烂而已。
他们想方设法想要阻挠和劝退那些想要gap的人们,间隔年是那些不务正业的人才会做的事,他们就是打着旅行的名义在混日子。想要gap 的人就是不愿意进入到社会中只想永远待在象牙塔中的混子。
间隔年听上去很美,但间隔之后还是要再重新回归的,这种极其强烈的落差感可能会摧毁年轻人,让他们难以适应和融入现实生活;间隔年甚至被看作是浪费时间和放弃治疗的代名词。
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来看,两派各自的理由都很站得住脚。但可能很多人更在乎的不是该不该gap,而是敢不敢gap的问题。
纵然他们有千千万万颗想要gap的心,有千千万万个想要gap的理由,但关键是,我们真的敢gap吗?我们真的能承受得了gap之后随之而来更大的压力吗?
出现这种纠结思考的很大部分原因或许还是因为毕业生求职市场竞争的激烈态势导致的。
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1158万人。除了毕业生数字再创新高,还有另一个指数也创下了新高,那就是失业率。2023年4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20.4%。
2023年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高达140万人,比去年多出了接近53万人。研究生的溢出也导致了本科学历贬值厉害,让大量的本科生处于就业劣势地位。
而且自2021年以来,全球各大行业都受到了新冠带来的巨大冲击,曾经的优势行业例如互联网、金融等都已经是高光不在,不少企业都呈现出一种十分保守的心态,别说扩招了,能不裁员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在gap了之后,不光要和之前毕业的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竞争,还要和新一届的毕业生竞争。竞争难度瞬间增加了不少,歇了一年以后发现,就业怎么比前年还要难。
除了工作因素之外,年龄焦虑也是很多人对gap year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在中国社会里就是一道你无法跨越的坎,至少现在是这样。
我们个人的时间观念被社会这个巨大的洪流催促向前,自己的时间丝毫不受自己控制,彷佛我们并不是自己时间的主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儒家这种在中国社会流传了几千年的时间观念一直在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社会的时间表。
中国人从小就是被催大的,我们每做一件事,好像都有人在旁边不断催促,逼着我们早点毕业、早点结婚、早点生子、早点买房……感觉人生就像在赶场,活得特别累。
中国式的时间观念也让我们的生活容不下一丁点的差错,我们必须按部就班,一个小的差错可能会引发整个时间表的混乱,完全没有容错率一说,这也让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特别谨慎。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应试考试,你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做了社会期待你去做的事情,你就得分了。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这句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话要求我们必须遵守社会施加于个体之上的生命历程规范,我们相应地完成读书、升学、工作、结婚、生娃等人生大事,这样的人生才是符合主流社会期待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才是外界眼中完美的人生,才算是给人生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中国特色gap year
不过,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大着胆子去gap了,他们毫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表示,自己的确是去gap了,但并没有无拘无束地gap。我们中国人心中总有一根绷得紧紧的弦,这根无形的弦一直在提醒我们,绝不能停下来,停下来你就会被淘汰,停下来,你就再也赶不上其他人了。
有多少人在休闲放松的时候,内心是带着深深的负罪感的?一边休假,一边微信回复工作信息。老板不找上门,都非要找点其他事情做一做,不然他们心里闹得慌、闲得慌,觉得时间都被浪费了。
可弦绷得太紧,它总有一天会断的。找点时间去放松一下自己,这怎么会是浪费时间呢?这是让你那根弦能再多绷几年呀。
在中国,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地享受间隔年,长久存在的价值准绳,让许多人无法摆脱停止工作后内心所产生的那种焦虑。就像被上了几十年发条的手表,外力突然消失,表就不会走了。
间隔年的那种未知感导致了一种极其拧巴的情况的出现,折中派,他们会选择一边gap,一边停不下来,去达到内心的平衡。
Gap year这个舶来品,明显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在中国式的间隔年里,似乎只有一边打零工养活自己,顺便再考下几个技能证书增加自己简历的含金量,然后再去寻找诗与远方,这样的间隔年才是完美的。gap了,好像又没有完全gap。
头上那个巨大的时钟,滴答滴答,一刻不停,每分每秒都在告诉我们,你不可以停下来。除了没有容错率,我们的社会也好像没有暂停机制这一说,你可以摸鱼,可以混日子,但千万不能停下来。
原本被视作反内卷的间隔年似乎也变成了另一种形式下的内卷,看,即便我在间隔,我也干了那么多事情,我并没有在浪费时间呢。
Gap year简直是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奢侈品了,可望而不可求。大家能安心享受且完全不带任何羞耻感的有个gap day就不错了。
写在最后
间隔年近些年在国内引起的讨论当然也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高晓松当年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知道让多少人听了之后心神荡漾。
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对于gap year的极尽渲染与刻画,为我们打造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境,间隔年似乎变成了年轻人心中理想主义的代表。人活一辈子,只年轻这么一次,总要疯狂一次吧。
到底是入乡随俗还是水土不服,间隔年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可能我们谁也说不清。毕竟这届年轻人,都爱活出自己的精彩。即使没有间隔年,年轻人们也总会找出其他花活来对抗这个世界。
END
知乎等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分享、在看与点赞
我们将持续推送精彩好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