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乐巍旸
整理丨李珊珊 冀思宇
● ● ●
4月22日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因近期校园内愈演愈烈的抗议活动开始停止线下课程,转为远程学习。
这是去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撕裂的美国大学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在上一个这类事件,还是4个月前,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美国顶级大学校长辞职事件。
去年12月,一场美国众议院教育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因为在回答“学生呼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屠杀”是否违反学校行为规范问题上的迟疑,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马吉尔(Elizabeth Magill)被迫宣布辞职,而同样犹豫的哈佛大学校长随后也宣布辞去校长一职,幸存的MIT校长则不得不道歉。
在当时的社交媒体上,回护(表达反犹言论)学生的哈佛校长遭到了已成为了共和党议员的哈佛校友的口诛笔伐,宽容包容,还是包庇纵容,变成了讨论的焦点。
而到了4月17日,一场同样由众议院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反犹太主义听证会”上,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承诺将严厉打击与巴以冲突有关的未经授权的学生抗议活动。
消息传到学校,学生抗议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很多人对校长的承诺非常愤怒。学生们在校园建起一个由50个帐篷组成的“加沙团结营地”,聚集起来高呼口号,谴责以色列,谴责大学。
4月17日,听证会后的沙菲克开始向草坪上的学生发出书面警告,告知他们若继续坚持抗议,将面临停学处分。但学生们不为所动,沙菲克授权纽约警察局入校清场。
4月18日,纽约市警察入校清场,并逮捕了108名学生——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这可能是自1996年以来大学官员首次派遣警察驱散校园抗议活动。
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现状。受访者供图
而在就授权警察入场一事发布的公开信中,沙菲克写道:
“平衡学生表达政治观点的权利与保护其他学生免受骚扰和歧视言论的需要……我采取了这一非同寻常的步骤,因为这是非同寻常的情况。建立营地的人违反了一长串规则和政策……”
然而,弦已经越绷越紧。
19日,又有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重新尝试占领草坪;20日,部分纽约市民上街支持学生;21日,全美十几所大学(包括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学生开始抗议、罢课,声援响应哥大学生。
22日,全国的抗议和罢课范围继续扩大;美国总统拜登发表演讲,谴责哥伦比亚大学生示威是“反犹主义,没有良心和混乱的”;而哥大则正式停课,转入远程学习……
作为宏大历史的一个部分,过去混乱的一周,以及巴以冲突开始以来的半年间,展现的是被撕裂的美国大学中的各方角力,曾经以自由、包容著称的大学,正在经受着考验。然而,作为身处其中的一员,究竟在遭遇着什么,而所有这些遭遇,又将为我们留下什么?
我们找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乐巍旸,讲述了她眼中的哥伦比亚学生抗议活动。
校长承压,警察入校
我们(学生)应该是在17日中午收到了邮件,说目前校内的抗议违反了学校禁止举行未经授权的示威活动的相关规定,学生必须停止参加,否则将遭遇退学处分。
那一天的上午,我们校长(米努什•沙菲克)接受国会质询,承受了一些来自国会方面的压力。
这里背景我需要再介绍一下,4月16日,美国众议院以“377-44-1”的票数通过决议,声称“从河流到海洋,巴勒斯坦将获得自由”(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是反犹主义口号,应受谴责。4月17日上午,在听证会上,校长向共和党众议员保证,如果哥伦比亚大学的师生有“反犹主义”言行,就会被开除。
被判定为反犹的口号,也是本次哥大学生抗议事件的导火索。
校长给大家发了邮件,但是学生这边的抗议还在继续,大家在草坪上扎了帐篷,非常坚定,应该一方面是想模仿加沙的那种状态,一方面是表示坚定,意思是:我不走了。
纽约市警(New York Police Department,NYPD)是当天中午,也是我们收到邮件后进入的,其实那之前哥大就不许人随便进入了,只留下了两个警察控制的入口,学生和老师都要刷卡进入。但当时警察只能在门口,不能入校,因为当时没发现学生们有什么反应,纽约警察是后来被校长授权后可以进入学校,理由是抗议者违反了学校禁止举行未经授权的示威活动的相关规定。
警察开始入场清场,边抓人,边清帐篷。但到了18、19号,帐篷又开始冒出来,周末就又有了超多的帐篷,学校跟“集市”一样。
虽然警察清场,逮捕学生,最后营地被拆除,我看报道警方逮捕了108名学生,不过后来就释放了。但也还没有动武,学生也没有那种真的要去动武的情况。毕竟,在美国,枪支合法,不少人是有枪的。
警察入校,我觉得这个是哥大在这次巴以冲突导致的美国大学学生抗议行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抗议学生的组成
美国的大学有很多是没有围墙的,比如说纽约大学,它就没有校园,楼房散落在各个街区中,但哥伦比亚大学它有围墙,但之前是不关门,除了车不能随便进,校外的人都是可以随便进来的,只有在进图书馆或者各个教学楼的时候才会需要刷卡。
所以,从前我们会在学校偶尔看见一些流浪汉模样的人,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发传单呀,都是有可能的,因为这里的想法是,大学是个公共空间。我8月份刚去哥大的时候就是觉得,这个地方谁都可以说话。
尤其是校门口的草坪可能算是一个各种人表达和抗议的空间,很多人会拿着宣传海报在那里站着讲自己的诉求。巴以刚刚开战那几天,草坪上就左右两边对峙过。那应该是学校里面第一次非常大的集会,当时的情况是有人支持以色列也有人支持巴勒斯坦,学校的图书馆正门口的两片草坪,他们各占了一片就像打擂台一样。
一边拿着大喇叭挥舞巴勒斯坦的国旗和代表巴勒斯坦的方巾,另一边就戴着以色列的小帽子,然后挥以色列那个大卫之星的国旗,还放音乐,唱歌。
我当时就觉得对立非常激烈,但并没有什么肢体冲突。
后来随着战事的进展,就时不时地会再出现那种抗议的场景。再然后,12月宾大校长被迫辞职,哈佛校长道歉的那次,(见知识分子往期推送:哈佛MIT校长道歉,宾大校长辞职:巴以冲突之下,撕裂的美国大学)哥大也会有些反应,但不过是一周一两天的封校,没有现在(冲突)这么激烈。
这种抗议集会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我个人的体会,参加集会的应该是本科生居多。像哥大的巴纳德学院(注:康有为之女康同璧的母校)是哥大附属的一个(本科)文理学院,一个女校,就特别积极。巴纳德学院不在哥大主校园里面,那就跟我们隔一条街,但那里很多学生都是这次学生抗议活动的主力,比如其中有个巴纳德学院的女孩,母亲还是州议员,那个女孩在抗议活动中非常活跃,当然,这次那个女孩也被停课了。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参加这次抗议活动的学生中,女生很多,我开始还觉得很意外,喊口号的都是女生比较多,后来就习惯了。
无论如何,战争中的所有人都是值得同情的
另外,很多哥大学生是偏左的,我在哥大,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同情加沙地区人民的声音,支持巴勒斯坦在哥大几乎是一种政治正确,区别只在于支持的程度,几乎不怎么听到主动支持以色列的。我身边也有犹太同学,但他们一般都会很低调,甚至还有同学,我是他说自己在过(犹太人的)逾越节(passover),才意识到他是犹太人,之前看不出来,他们自己也不会说。我觉得支持以色列那边的人可能会像沉默的螺旋,都不表态,所以说话的全部都是支持巴勒斯坦的。
但也有同学很谨慎。因为发生过哈佛有法学系的学生因为支持以色列的言论,失去了去知名律所实习机会的情况,我现在的室友,两个法学生,就特别谨慎,基本上从不参加这类活动。
其实这些抗议事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喊口号特别极端的同学,而是我在集会的现场,看到过的那种不站任何一边的。
举着牌子的学生。图片为受访者小红书视频号:“啊哦小乐子”中视频截图一个历史系的学生举了块牌子,说(别急着站队),这背后是一段太复杂的历史。下面是几个二维码,扫描就可以看到一些历史介绍。我扫描看了,里面是他梳理的一些背景知识和《犹太和平之声》或者半岛电视台的一些报道。除了那个历史系学生那种的,也有人在集会中面无表情地举块牌子,上面就写着:Empathy for All——他的意思是,无论如何,战争中的所有人都是值得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