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味的英伟达?
点击图片即可免费领书哦👆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周期合伙人
来源:《雪球参考》4月刊
经历了过去两年的资本开支高峰之后,如果下游企业依然无法找到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可以预见到部分中小型企业将退出模型竞赛;此外,行业竞争格局似乎有分散的趋势,诸如AMD、博通、谷歌等企业正在推理领域发力。
今天想讨论一下英伟达是否有泡沫。
毕竟,泡沫不是年年都有,对多数人而言,只在书本上见过。所以无论你是否置身其中,这种难得一遇的经历,都值得你去深刻体会。
展开之前先分享两张前段时间广为传阅的图:
图表1:“我早就告诉你这是一个泡沫“(told you so)
来源:网络
图表2:英伟达现在在图表2的哪一个位置?
来源:Dr. Jean-Paul Rodrigue(让-保罗.罗德里格)
这两张图形象地说明了,当下驱动英伟达乃至整个AI继续上行的动力来自于:
(1)1.由于不确定后续还能涨到哪,持有者不敢放手;
(2)2.未持有者正在担心,不买英伟达或AI,是否就会错过一个时代。
01
泡沫如何产生——2000年互联网泡沫
自上而下的角度,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在经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两次能源危机、越战以后,增长中枢开始下移。为保持竞争优势,美国选择科技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当今的科技巨头如苹果、IBM、微软等企业,正是诞生于该阶段。
在此期间,美国股市也走出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直到 1995 年开启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加速,进而出现泡沫,最终在2000年年中破裂。(图表3)
图表3:1981-2003年标普500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
回溯整个过程,在1995年股市加速以前,信息技术作为美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用泡沫来描述并不适宜,应当定性为盈利(EPS)驱动;但自1996年之后,信息技术占GDP比重的增长趋势停滞,这里再用盈利驱动来描述科技股的牛市似乎已不再恰当,所以大家都把后半段的牛市定义为估值泡沫(PE)(图表4)
图表4:1990-2002年 信息业、信息通信技术生产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研究所
从历史案例看,一轮泡沫的产生,必然会由特殊的产业及宏观背景触发,至少在某一阶段里我们会看到PE和EPS两个因子共振,这次也不例外。
因此,直接定性“泡沫就是瞎炒“并不合理,泡沫不会凭空出现,早期往往是真实的产业趋势,直到被冠以某种蛊惑性极强、短时间内无法证伪的宏大叙事,进而才会被推向泡沫。有了这个锚之后,我们再去剖析泡沫坍塌的主因。
02
泡沫如何坍塌?
逻辑自洽的基础上,需要看到两个因子的其中之一(或同时)发生逆转,而所谓的“涨太多“与”泡沫会被刺破“其实并无显著关联性,因为“多“这个形容词太主观,多少涨幅才叫多,在不同的投资者心里离散度极高,尤其针对某些非线性发展的行业,以英伟达为例,究竟200%、300%还是500%才叫涨得多?
从PE角度看,美联储在1999年开始已进入新的一轮加息周期,从后视镜看,纳斯达克指数并未同步见顶,实际上,在美联储开始加息的早期阶段,美国经济水平仍旧继续扩张,甚至在互联网泡沫已经见顶后的2002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了+7.2%。可见当年终结泡沫的主因并非流动性。(图表5)
图表5:1990-2003年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与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Wind
从EPS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的早期,下游企业购买服务器的力度确实与当今的AI相关资本开支类似,但资本最终是要逐利的,当这种级别的资本开支持续几年后,企业发现收入并不及早前预期,进而意识到大规模分布式应用的前提应该是控制硬件成本,随即这种资本开支狂潮发生逆转,下游纷纷采取一系列低成本的方案以替代庞大的互联网基建成本,Oracle和思科最终并未达到投资者心里的崇高愿景,越来越多的价值流向应用环节(谷歌、Facebook、微软等)。行业终端销量早于泡沫逆转,互联网相关融资同步见顶。(图表6、7)
图表6:1995-2001年电脑和软件店销售额同比增速
图表7:1996-2000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额与风险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研究所
03
郁金香味的英伟达?
当下的利率环境显然与1999年相去甚远,英伟达起涨阶段。近期,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对美国不断上升的国债、火热的通货膨胀和地缘政治冲突的潜在经济影响提出了警告。
产业角度,时过一年半后,虽然AI各环节头部企业的涨幅均已达数倍,但其报表端盈利预期(分析师一致预期)实际上还在不断上修。(图表8)
图表8:AI相关个股分析师一致每股盈利预期
数据来源:路孚特,摩根斯坦利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机械的角度去刻舟求剑,将英伟达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各大互联网巨头进行对比,最新一期的盈利预测数据显示,英伟达在2025财年的盈利预期为不到35X,而互联网泡沫时期,思科、微软、IBM和英特尔的市盈率高点分别达到395倍、91倍、35倍和62倍。作为一家轻资产的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目前的市值似乎并不高。
当然,我并不赞同刻舟求剑这种做法,也并不想向大家灌输注入”这次不一样”的说辞,归根到底,人工智能还是属于制造业,只要是制造业,上游就注定存在刚性的扩产时间,但下游需求的爆发却在短期之内,终归难逃周期的本质。
因此,最终我们的讨论还是应该还原到供给和需求这两根曲线。只要供需差并未缩减,股价并未对未来进行过渡定价,那么就谈不上泡沫。向后展望,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算力+能源,而半导体的摩尔定律及上游EUV和CoWos产能决定了其在供给端所遭受的线性制约。
但需求并非线性,根据黄仁勋在Nvidia 2024 GTC大会上的展示,模型的scaling仍在继续,其斜率显示,训练所需的计算量仍在以量级的形式扩张,远超供给端所能提供的算力;Sam Altman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目前的大模型仅能完成人类工作的5%,下一代大模型GPT-5仅能完成人类工作的10%,由此可见,产业上正处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潘多拉魔盒似乎才刚刚开启:
图表9:训练所需的计算量仍在以量级的形式扩张
来源:英伟达 2024 GTC
综上,我认为当下正处在:
(1)阶段性产能瓶颈限制了下游企业相关营收,但潜在需求仍在扩大(更强大的模型、爆款应用以及更具象的新型AI硬件,如机器人、AI手机、AIPC等),估值进一步扩张站得住脚,或者说至少都证伪不了;
(2)经历了过去两年的资本开支高峰之后,如果下游企业依然无法找到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可以预见到部分中小型企业将退出模型竞赛;此外,行业竞争格局似乎有分散的趋势,诸如AMD、博通、谷歌等企业正在推理领域发力。
因此,英伟达泡沫之论言之尚早,即便我们已经看到AI基建投入的二阶导(匹配上游企业的EPS增速)出现短期高点,但PE仍处在“合理”的状态。市场钟摆似乎从未在“合理”的位置停留过,必然会走向一个极端。当然,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任何一个泡沫能够平稳着陆的案例。正如开头所言,无论你是否身处其中,这种宝贵的经历,都值得我们在过程中细细体会。接下来只需要拭目以待。
以上的内容节选自《雪球参考》4月刊。
《雪球参考》是雪球团队精心推出的专供高净值用户的杂志,每月一期,汇聚行业内最前沿的研判与观点。
像这样优质的内容和热点深度剖析,在雪球基金第一课和雪球基金会员俱乐部群内每天都会分享。
如果您也想进一步提高认知、掌握更多的投资信息和投资策略,关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雪球基金第一课。
从浅入深,搭建(巩固)一套完善的投资体系,小雪还会1对1亲密陪伴式教学,希望帮助您明明白白地认识投资!
现在扫码,进群后还会有原价59元《雪球基金第一课》配套课程书籍,免费送给大家。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课程为雪球基金发起,仅作为投教科普,不构成投资建议。
雪球基金是获证监会核准的持牌基金销售机构,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资服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