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车市,悲情的打工人
作者:车圈打工人
来源:远川汽车评论(ID:yuanchuanqiche)
车市狂飙到今天,怪象频发。新车亏本抢市场,改款加量又减价,这现状和车企和从业者预想的局面完全背道而驰。
有的车企刚被捧为行业黑马,不久后创始人就上了限高名单;有的车企前头刚刚高调撒完年终奖,立马就要下调预期、缩减开支……局势像骤起瞬歇的风暴,让身处从业者晕头转向,空舞双手,抓不住支点。
不少车企不约而同把组织机构变革列为今年的重点任务,懂行的一看就知道,这不过是“广进计划”的漂亮话术罢了。
电影《年会不能停》中的经典台词
车企这么做,目的有二,降本减负,提高人效。员工总数减少,整体工作不少。离开的人越多,留下的工作就越多,被分摊到自己头上的工作就越多。这几乎是目前绝大部分车企员工的工作感受。
所有人都是左手干着旧工作,右手领着新任务,拿着一份工资,干着1.5人份、2人份、甚至更多的工作。
多劳多得,在汽车行业失去了效用,变成了员工眼里的鬼故事,引人发笑、又让人泪目。
01
中流砥柱,降本减负
如何通过减员来达到降本减负的目的,很有讲究。
车企的底线是不影响企业正常的运转,因此,这种防范性减员一般不会采取一次性、大规模、一刀切的形式。虽然手段要雷厉风行,但风格偏温和无感。最要的是,整个流程要有理有据、在大面儿上没硬伤,让人挑不出错。
卡续签、卡绩效、卡年龄,“减员”的工具篮里可用的趁手工具不少。
闯过21年最难招聘季,最终在某新势力车企端起饭碗的小A,在三年合同到期的档口,被公司人事通知不续签,按N赔付。
3年,对某些新兴车企来说,已经是可以攒出一款量产车型的时长了,但对年轻员工(尤其是校招生)而言,还处于刚摸到专业门槛,刚搭建起完整认知体系,准备独当一面的阶段。此时职业进程被突然打断,多少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虽然按小A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个人情况看,她有求职、考研、考公,甚至是转行的机会,但每个机会指引的道路全然不同,还需要从长计议。
小A一边在感性上努力消化负面情绪,一边在理性上冷静全面地分析。
公司选择不和他们这些年轻员工续签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因为年轻员工工龄普遍不长,即便正经按N+1或N计算,遣散成本也不高。二是因为他们积累的know-how有限、职位层级也低,人微言轻的,不会对公司核心业务造成影响。
最后,小A苦笑着总结:换我是公司,大概也会拿我自己开刀。缺了我们,部门最多就是少了干活的手脚,大动脉和重要器官都不受影响。
卡里存着3个月的赔偿金,小A边刷简历边做出游攻略。每每有朋友来表达慰问,她都还极为阿Q地自我劝解:自己已经比那些还没入职就offer被毁的同学好很多了,至少好歹入了车辆研发的门,手里本领有限,但好歹还有机会。
她更庆幸的是,自己没在落户后马上置业,不然每天睁眼就得想着怎么挣钱还贷款,哪还有心情计划Gap Month,总之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朋友B就是小A口中“比下有余”的典型代表。
朋友B在南方传统自主品牌车企工作超过12年,在19-20年新势力挖人最疯狂的时候,朋友B考虑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最终没有选择离开。但他发现,往年对他这种“老法师”都是走过场绩效考评,开始变得越来越严格。
首先,绩效打分的区间比例调整了。往年ABCD四个档位,比例基本上都在10%-80%-10%的大致范围内上下滑动不超过5%。然而,近两年,中规中矩的B档比例大幅下调,代表有待改进的C档比例则大幅上升,而原本几乎不存在的D档也有了强制额度。
其次,绩效标准变高。
专利、论文、内部培训和带教新人,这些往年在绩效考核里属于锦上添花的内容,变成了必要项。原本就是必要项的降本指标则大幅提升。降本目标从公司大部门开始,层层下发、层层指派,有些部门甚至要求全员背负降本指标。
更重要的变化是绩效打分的后续影响加强了。以往年末的绩效打分都是“现开销”,年末打分最大也是唯一的影响是年终奖打折扣,拿不全。而现在,上一年年末的低绩效将会影响下一年每个月的收入,导致下一年的总体收入变少不止一点点。
员工们渐渐回过味来,KPI或OKR,面上,是今年的工作目标和指引,实际,是年末考核“合情合理”的扣分依据。
前不久申报完个人所得税的朋友B,在他自认工作量未减少、工作产出和水准没下降的情况下,23年总收入比22年比少了15%,原因无他,23年末的“B-”绩效是最大原因。
朋友B愤而吐槽,要是公司真想“砍人头”,那就索性给大礼包,他可以马上签字,利索走人,重新求职,总好过现在拖拖拉拉地卡绩效,太让人难受了。
格子间里的打工人形象,来源:电影《年会不能停》
当然,这只是朋友B的一厢情愿。
对于工龄长,甚至已经签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企业不太会施行正经“减员”措施,毕竟工龄越长,减员成本也越高,对车企的负担也越重。
车企既想节省高额遣散费,又想达成减员目标,只能想办法让员工主动做出“离开”的决定,切入点就是这类员工的两大特点。
一是员工对稳定收入的看重。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奔四的年纪,已经步入扶老育幼,房贷车贷满负荷运转的人生阶段,长期且稳定的现金流对他们来说极其重要。任何进水量的缺失,都意味着名为“家庭”的蓄水池有干涸的风险。
二是员工自有的专业积累。只要员工自己不是一直在职场划水摸鱼,那么多年下来,多少都具备一些专业know-how,有资本在人才市场看看机会。
一边是现有收入持续失血,一边是获取正常收入的机会,正常逻辑的员工在承压下,大部分都不会和企业死磕那虚无缥缈的“大礼包”。而一旦员工主动离职,那车企也就完成了高性价比(免费无痛)的目标。
相比边工作边求职两头忙的朋友B,任职某传统车企的前辈C,在接到车企人事约谈通知的时候,就淡定从容很多。
因为他知道公司对他们这种服务公司超过20年的员工,会引入一个“古早”的人事政策——提前内退。
这个政策不会出现在现在的新造车企业,因为新造车企业成立的时间还没员工的工龄长,自然也就不会有员工临近退休年纪。
所谓“提前内退”,指的是在国定退休年龄前“离开岗位”。
比如,国家规定企业职工(男性)的退休年龄是60岁,公司和员工协商提前5年,在55岁退休。这5年时间里,公司支付员工一定比例的薪资,直到员工的年龄满足国定退休年龄,领取退休金为止。
当然,公司持续给付薪资的前提是,员工和公司雇佣关系的存续,如果员工在办理”内退“后,找到了其他工作(正经签劳动合同、正经交社保的公司),那么,原有的雇佣关系解除,按离职流程处理,内退相关的一切待遇也随之取消。
前辈C在散伙饭上感慨,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是从头到尾完整吃到汽车行业红利的一代人。
初入职场时,国内汽车行业刚刚起步。作为职场萌新,他们大部分工作时间是跟着国内外专家学习进修。那时候,汽车行业氛围整体宽松,专注修炼内功。专业能力、体系流程,甚至是管理经营,企业上下都有足够多的耐心和时间培养员工成长。
等个人专业能力到位,又遇到汽车行业整体飞速发展的风口,过了差不多十年赚的多花的少的日子,结婚置业、生娃教育、投资储蓄,每一步都踩在了正确的鼓点上,每一项人生大事都没耽误。
如今和年轻员工谈起,当年自己一个月月薪就能买3平方房子的事情,真是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现在又遇到公司施行”内退“政策,让他们这一代汽车从业者提前回家,又变相地让他们避开如今紧缩的、让人喘不过气的行业环境。可谓一路顺风顺水,善始善终。
如今,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有钱有闲,在汹涌的减员浪潮下,前辈C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02
从卖知识、卖劳力、到卖时间、卖生活
不论工龄长短、职位高低,也不管是身处传统车企,还是在新造车企业里,每一个车圈打工人都被困在格子间、钉在工位上,和“提升人效”做斗争。
随机找一家车企,随机抓一个员工,就能爆出自己曾接到过的,让人匪夷所思的工作任务。
一位供职于车企竞品对标的部门的工程师表示,他们部门通常的工作方式是,购买竞品车做整车拆解和零件成本分析,寻找竞品车优劣点和可以借鉴的技术降本点。后来,为了节省购车费用和人工,转而向专业咨询公司购买报告和数据,倒也说得过去。
但最近逐渐离谱,开始让工程师通过看各种网站的动态测评和零部件拆解视频,来核算出竞品的零部件成本,甚至要求逆向推导出功能逻辑和技术参数。
不得不说,如果自家的工程师只靠”看“就能洞悉一切技术内核,那让其他车企数以万计的研发人员情何以堪呢?
除了让人困惑的工作任务,还有各种非本职工作的任务要”顺手完成“。
奇瑞内部下发的邮件,称“周六是奋斗者的正常工作日”
比如,要求员工不论隶属哪个部门,都要定时定点去公司的官方直播间打卡,观看点赞、互动留言、打赏送礼,并且要把留言截屏到工作群,在接龙小程序上签到,证明自己完成了任务。
比如,全员领取宣传任务,在小红书、B站、快手、抖音等各类社交平台上注册个人账户,前往指定视频和帖子下留言,增加帖子的曝光度,用人海战术挑战社交平台的算法,把推广视频和帖子托举成热门推荐。
并且,为了避免APP后台判定员工的留言是无意义的灌水,不予显示或者索性下架视频帖子,企业还非常”贴心“地提供了数十种留言模板,供员工复制粘贴。
要是恰逢新车上市,那更是全体动员齐上阵,要求每天转发新车广告到朋友圈,致力于让员工微信列表里的每个人都能见过至少一条新车广告,试图高密度的狂轰乱炸,换取一星半点儿潜在客户的线索。
数目庞大的车企员工,成了企业宣发的免费劳力,带着个人账号,肉身冲进了“无流量,不成活”的舆论场。
营销部不用和代言人或KOL/KOC们讨价还价,也不用绞尽脑汁打造出圈活动,只需要一封邮件、一纸飞书、一条群公告,就能指哪儿打哪儿,令行禁止,整齐划一。
在全方位全链路的降本趋势下,再没有比这性价比更高的宣传助力了。
援引一位生产制造部门”老法师“的话,他每天在各种社交平台做任务,比帮他女儿做幼儿园手工作业还勤快准时,毕竟幼儿园老师只是提醒不强制,领导则是直接点名不含糊。
员工在公司鼓励、督促和强制中,完成了”厌恶网络水军、理解网络水军、成为网络水军“的转变。
魏建军的“反水军”言论
只是不知道将来有没有资格在简历上更新一条”参与过多个公司车型产品的宣发活动“,并举例若干,或许能凭这点得到猎头的青眼和面试机会,毕竟没有哪个车企会拒绝免费宣传大使的。
”借用“员工个人账户”私器公用“做宣发,虽然让人膈应又麻烦,但好歹可以利用”带薪拉屎“的碎片时间完成任务,真正让员工难以承受的是工作对生活的无尽侵占。
前几周某新造车CEO在发布会上感慨团队员工工作辛劳的那几句”真心话“,掀起舆论轩然大波,给这家车企和CEO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这场以”打工人的苦难“为中心刮起的舆论风暴里,作为风暴中心的车圈打工人始终是缺席的,就算偶有发声的,也是凤毛麟角。
打工人集体沉默的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看来,这位CEO讲的,只是他们稀松的工作日常,那些被口诛笔伐的事例,最多只能算是冰山一角,真相要远比这更普遍和灰暗:
结束满满当当12小时工作后,连夜驱车上百公里去经销商处解决售后问题的;
在医院陪护家属,为了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半夜躲去厕所和走廊开会到凌晨的;
坐在长白山冬漂的充气阀上,隔着防水袋,瑟瑟发抖仍坚持操作手机回复飞书的;
陪孩子去游乐园玩儿,因为捧着电话讨论技术方案不能断,全部游玩项目只能陪排队,不能一起玩,引发家庭矛盾的;
结婚当天,行礼前夕,还被拉到信息沟通会上和供应商谈判,被长辈训斥的;
如此种种,都是车企员工曾经或正在做出的妥协。如果真的要问,打工人们一定会选择克扣自己,情愿身体亮起黄灯,也要坚持干活,只希望能换一段陪伴家人的清净时光。
但这个愿望其实也很难实现。
邮件、电话、微信、飞书……像蒙脸的湿纸和悬颈的钝刀,让人喘不过气。其中最经典的当属飞书加急。飞书内通知、飞书+短信通知、最后可以完全无视系统里挂在员工姓名旁边的”请假“标签,直接通过系统给对方拨打加急电话。
不管人在雪山之巅,还是大洋彼岸,也不管是在病房前还是产床旁,只要想找到人,就总有办法能找到人。
车圈打工,已经从出卖知识和劳力换钱,彻底转向了出卖(所有)时间谋生。他们挤聚光灯下的阴影里,看大佬们在舞台中央激情开麦,然而,谁都知道,那个向消费者描绘的美好生活图景里,至少现在,并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03
工业明珠和草台班子的最终差异,是人
人人都说,汽车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在打工人渡劫的日常里,草台班子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一些源自现实的选择题:
临近量产,爆出从未有过的功能BUG,是扑人扑时间扑精力,不断尝试复现问题,寻找根本原因,还是判断其为偶发的单车问题,直接略过?
前任离职工程师留下的代码屎山,是趁还在测试阶段加班加点优化,承担未知责任,还是视而不见,继续在屎山雕花?
研发设计过程中,要不要为了“可预见的用户滥用”,提升零件防护等级,还是为了降低BOM成本,压着零部件认可的底线,打上合格标签?
各自满足公差要求的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偏偏就成了左右不均的离缝,要不要重新开模?还是睁只眼闭只眼地就此放过?
整车气味测试的主观评价标准,是松一点还是紧一点?零部件有机物释放测试前,要不要为了保证实验结果,提前做特殊处理?
整车耐久和强化测试能不能降低到和友商一样的里程数?现行的里程数能带来什么验证价值?
质检和生产环节发现的潜在风险,要不要多问一句?要不要多提一个假设?会不会被认为“没事找事”?更重要的是,提示了风险之后,会不会给已经难以为继的工作百上加斤?
整车成百上千的零件,从设计验证,再到生产集成,每一项都能衍生出成无数类似的问题。
汽车制造的底线,由无数庞杂的法规、标准、规范、制度和体系构成,但这一切的执行,最终还是落在具体的人身上。
电影《年会不能停》中的董事长
但是,当这群具体执行的人,满怀无法缓解的疲惫和朝不保夕的焦虑,再去和他们讲奋斗、讲奉献、讲理想,是违背人性的,也很难去指责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选择了粉饰太平。
得过且过的选择,很短视,很差劲,但却能让人喘口气。
就像很多车企大佬在很多公开场合反复呼吁的,车价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质量的降低将无可避免。
类似的,当车圈打工人的咽喉被内卷紧紧扼住,不能呼吸也无法逃脱时,没有赢家的终局也将无可避免的到来。
*本文由一位普通的车圈打工人所写,如有冒犯,请多包涵。
最新话题:问界M7事故启示
欢迎关注“首席商业评论”视频号留言讨论!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