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流艺术家的亚洲巡展首站,在新加坡开幕了!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这个月,国际知名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来新加坡了!
这是他首次在东南亚举办个展!此次作品展“Your curious journey”从感知、视角、地点三个维度,激发与他人同步的愉快体验、 与“美”邂逅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生活于气候危机中的焦虑。
此次作品展“Your curious journey”,从感知、视角、地点三个维度,激发与他人同步的愉快体验、 与“美”邂逅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生活于气候危机中的焦虑。
感知
埃利亚松密切关注我们感知周围世界的不同方式。他在作品中对物理进行了有趣的实验,探索了表象和体验之间的差距。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还可以被视为视觉悖论、科学实验。
《双螺旋》
一根卷成双螺旋形状的钢管。雕塑由发电机驱动,当启动时,一 半的螺旋上升,另一半缓缓下降。看似正在移动,但雕塑却寸步不移。在眼睛所及的高度,雕塑的双螺旋形式与众不同,让人想起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有机结构。
《生命沿线而生》
走进投影屏幕的背面,阴影沿着水平线投射在屏幕上。这些阴影提示观众屏幕背后存在某些物品。当物体模型沿着中心轴缓慢旋转时,它们的影子也会跟着旋转。这种亦步亦趋的动作在图像和物体之间创造了同步性,提醒我们它们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环星谐振器》
在《环星谐振器》中,光线通过棱镜透镜表面照射出来,分散成多个从中心点扩散的圆环。它利用了菲涅尔透镜的原理,以一片玻璃捕捉来自单一光源的多道外围光束,从而产生一道强劲的光束。它除了将此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用途外,也将其拓展为一种美学体验。
视角
从词源上看,“现象学”源自希腊语“phainomenon”(“表象”)。在这个意 义上,我们可以把现象学看作是对表象(与现实相对)以及我们对表象不可避免的主观体验的研究,暗示他的作品的意义取决于我们与作品之间的直接接触,提醒我们自身在创造对世界及其事件的体验时,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通风机》
一台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风扇,扇叶转动时,电风扇排出空气,空气的对冲继而让风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电风扇在展厅内不停地旋转,其摆动循环的模式周而复始。虽然风扇的运作是恒定的,但它的摆动方式是不稳定不可预测的,是一项能让我们感知空气等无形元素的有趣研究。
《多重影子屋》
一系列独立的房间中,呈现多种色调灯光,如蓝色、紫色、黄色和绿色。当我们进入这些房间时,我们的身形会被投射到半透明的投影屏幕上,形成一系列闪烁的影子,因此可以将这件作品视为真人大小的皮影戏舞台,我们可以在上面单独表演,也可以和其他人共同演出。
《美》
一片看似细雨的薄雾被漆黑空间中的一盏聚光灯照亮。当从合适的角度观察时,光线的棱镜反射会显现出来一道代表“美”的明亮的彩虹。埃利亚松让“美”的机制一览无遗,彩虹是独立存在的,还是因为我们感知而存在?
《由活动定义的物体》
在一个漆黑房间里,强而有力的水柱仅由频闪灯照亮,频闪灯以急促的节奏不停地闪烁。每次的照明时间只有几分之一秒,我们几乎无法记录下水柱迷人、有机和不断变化的形态,使得作品同时呈现动态与静态两面。
《动作显微镜》
一部以艺术家工作室为背景的影片,团队正在进行他们的日常工作: 煮咖啡、检查艺术品和开会。这些事件看似平凡,却与艺术密不可分。这种纠葛通过一群舞者的即兴表演得以展现,他们 的舞蹈动作与周围的活动同步。虽然舞蹈演员最初可能看起来与工作室格格不 入,但他们的表演动作逐渐融入四周。
《黄色走廊》
一排单频黄色灯光照亮了两个展厅之间的通道。在最集中的时候,光线会使接触到的一切都变成深浅不一的灰色,从而将我们的视觉光谱限制在大多数人都不习惯的狭小范围内。在走廊的尽头,刺目的黄色灯光被从美术馆窗户射进 来的日光所调和,让我们从被切换的感官体验中缓缓过渡至原本的状态。
《立方结构进化项目》
可以参与的乐高城市景观改造。长桌上堆放着一堆堆白色乐高积木,其中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有充满想象力的建筑群。人们可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自由发挥和展现创造力。
《共视共识》
展厅的天花板似乎同时存在三种物质状态。乍看之下, 它可能显得扁平而坚实。经过仔细观察,这个天花板实际上是一层液态表皮,带有微小的漩涡和泛起的涟漪。这些效果是彩色激光与周期性释放的雾气结合的结果。通过结合瞬息即逝的材料,占据了物理状态之间的一个边缘空间。
地点
虽然对于生活在温带的人来说,冰盖融化可能是令人想起生态衰退的一种表现,但对于生活在赤道地带,例如新加坡的人来说,它们可能是完全抽象的。我们生活的环境远非一成不变的景观,通过重新调整我们的感官,更近距离地倾听我们的环境,我们或许能够更加关注他们丰富如交响乐般的声音。
《冰川融化系列1999至2019》
一系列航拍照片记录了冰岛30座冰川变化的20年。这些印刷品是成对呈现的。每对照片中的冰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消退,露出了更多岩石和被苔藓覆盖的大地。尽管埃利亚松在1999年第一次拍摄冰川时并没有打算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展现作品,但在过程中,他意识到了这片地貌的脆弱性。通过对比同一冰川不同时期的面貌,充分显示了原始环境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这影响也将延续。
《漂流罗盘》
一根一端削尖并画上罗盘的圆木,由冰岛海岸发现的浮木雕刻而成。罗盘通常出现在地图或航海图上,通过指出基本方向,来帮助使用者找到他们所在的方位。罗盘能提供清晰方位和方向的功能,也是埃利亚松为罗盘着迷的原因。
《苔藓墙》
这件作品是一幅由驯鹿杯苔藓 (Cladonia rangiferina) 组成的有机垂直地毯,俗称“驯鹿苔” 的驯鹿杯苔藓, 是由至少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组成的共生体,覆盖了北部苔原和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大片区域。在这里,苔藓颠覆了原本同质的美术馆空间,打破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将大自然其中一个 伟大奇景,直接带到了访客面前,让访客与一堵活生生、会呼吸的墙面对面。
《冰川的最后七天》
此处展示的是最初在冰岛南部钻石海滩发现的一大块冰块的不同融化阶段。每一个阶段皆由青铜铸造,让人联想到永恒。每个铸件都配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球体,象征流失的水量。可视化的过程犹如一首挽歌,促使我们思考退化的过程,彰显了巨大冰川在面对气候波动时的脆弱。
《距离的地震仪图像见证(柏林-新加坡,1号至6号)》
艺术家选择将展示的大部分艺术品通过海运运往新加坡。为了记录他们穿越陆地和海洋的旅程,这批货物中包括了6台基础的绘图机。在白纸上方,装置了几只被固定在机械臂上的圆珠笔。这些笔能自由移动,板条箱的每一次颠簸和转弯都会留下痕迹,从而绘制出一系列独特的地震仪图像。
哲学家蒂莫西·莫顿的“超客体”概念为探此次埃利亚松作品的主题提供了 一个框架。超客体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跨越广阔时间长河展现的大量现象或实体,超出了人类理解或想象的极限,它不但规避定义、超越地域, 也抗拒分类。
我们使用计算模型、地图和图解图表等数据可视化工具,来了解我们内心和外在难以捉摸的经历,包括无法解释的全球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就如同超客体,仅仅依靠这些工具可能无法为我们提供全貌。
埃利亚松在他的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中捕捉到了这些超客体的踪迹, 从而与无法把握的事物进行了短暂而微弱的接触。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奇心驱使我们探索的都是未来事物,而不是已知的 过去。好奇心让我们思考未来新的生活模式,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感到好奇,意识到现代生活中需要的理性化思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使 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无法感受自己还活着,也不能通过我们的感官完 完全全地拥抱世界。”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这位出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视觉艺术家,自小跟随热爱艺术的父亲搬到冰岛生活。那里的星辰、极光和无尽漫长的黑夜,都成为他创作灵感的底色,同时,与自然的亲近也让埃利亚松在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上获得诸多灵感。
1989到1995年,他曾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之后移居柏林,创立工作室,从此跨界合作,是一位涉猎广泛的视觉艺术家,从1997年至今,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馆举办过个展。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Your curious journey”作品展
时间:5月10日至9月22日
地点:新加坡艺术博物馆(SAM)
票价:15新币(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20新币(外国人)
订票:
https://www.singaporeartmuseum.sg/art-events/exhibitions/olafur-eliasson
新加坡眼有生活群,欢迎扫下方二维码xinjiapoyan15,备注“生活群”,入群交流吧~
TZ丨编辑
CY丨编审
网络资料整理丨来源
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视频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查看更丰富的内容!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突发新闻,可关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