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3年级小学生周末曝火,海淀妈妈淡定吃瓜,网友急了:比我半辈子都忙……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这段时间海淀娃又出圈了,起因一位妈妈分享了一条视频,是自己小学三年级儿子的周末日常。
这个孩子每周五下午3点钟放学,孩子就开始了周末的“充电”。
先是上一小时外教网课(3:30-4:30),每周5节,用的是RE教材。
下课后稍作休整,开始上公共演讲课(5:10-6:10)。
到家吃过晚饭,再上一小时的线上思辨课(7:00-8:30)。
8点半结束了一天的课程,用一晚上的时间完成全部周末作业。
到了周六,早上睡个“懒觉”到8点钟,然后开始线下一对二的英语课,备考PET(对标国内高中水平)。
下午一节书法外加一节奥数,差不多4:30结束。
晚饭后,孩子能看个电影、玩个密室、游乐场或剧场啥的,这天是可以晚睡的。
周日早上先上一节编程(8:30-9:30),课后是研学活动。
周日晚上,再上2小时的游泳课,洗干净后回家睡觉,一个“充实又快乐”的周末就结束了。
有网友说,“孩子作息比考研还猛”“这么一个周末把我半辈子的事都干完了”。
和大多数网友感觉一样,乍一听似乎强度挺大,但身边这种日程的孩子还真不少,我跟大家细唠唠为啥很多家庭这么安排哈。
哪种是利于孩子的“鸡娃模式”
关于这种课程安排算不算太卷?网上=吵得特别厉害。
但海淀家长群里普遍的反馈是,压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大,就像视频里妈妈自己说的“不算卷,也躺不平”。
她讲的是事实,没有凡尔赛。
我粗略数了一下,周末两天9门课外班,主要分这么几类。
有运动类的,像是游泳;拓展类的多一些,比如演讲、思辨、编程和书法;学习类的,就只剩英语和奥数了。
如果把研学活动看作放松的话,孩子的空闲时间也不算少。
并且从周六下午4:30到睡觉前、周日上午9:30到晚上游泳课前,这两个时段都是可由孩子自由支配的。
如果真如妈妈所说,课程都是孩子自己选的话,那么平心而论,这个强度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
实际上,孩子完全不学不可能,整天密密麻麻的学也不合理。他到底要学到一个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
心理学有一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讲的是压力和人们的表现关系。
从形态上看,它是一条倒U型曲线。
当压力上升到一定水平时,孩子的表现就会达到顶峰,做出最佳成绩。
在压力水平超过这个“表现峰值”后,会因强烈的焦虑感不升反降。
所以给孩子制定目标、安排课程时,要选在一个他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地方。
不能太高压,但也不能压力全无,要保持在一个中等压强,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他会成长得更快。
鸡娃这件事,就是要量力而行。孩子天赋好、耐鸡,合理安排就没啥问题。要是天赋一般且不耐鸡,倒是也不用赶鸭子上架,否则孩子累、家长也辛苦。
假期有规划,总比没有规划要好
相比于很多人提倡的,孩子只要开心快乐就行的论调,我可能更倾向于孩子学校要有规划。
其实大部分学霸,也靠规划出来的。天才肯定是有,但多数优秀的孩子,都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1万小时。
而且孩子学习的黄金期就那么多年,咱们父母的有效期也有定数。在孩子最该学习的时候指望孩子自觉,这是教育最大的危险。
因为人性本是趋利避害、半途而废,若仅满足于当下的快乐,抛弃痛苦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孩子的潜能。
就拿游泳来说,它既是学也是玩,如果做个全年规划,学会两三种泳姿不是问题。
我之前也常和女儿做规划,她达成目标的那一刻,自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她说,“没想到,我一暑假做了这么多事,要是漫无目的玩,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规划比没规划要好得多,也更充实。
就像有网友说,“别的不说啥,反正比看电视玩手机强多了”,这个绝对没错。
中国有句老话叫“预则立,不立则废”,按计划一步步实施,孩子能清晰的知道每天的任务是什么,学习和生活会井然有序,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养成有计划、有规划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因为一旦形成后,会伴随他一生。
不能替孩子设计人生
要结合他的兴趣点
不过我赞成给孩子规划,倒不是赞成各种兴趣班轮番轰炸孩子哈。我觉得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建议,但不能全权设计孩子的人生。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至于如何成长,要由他的兴趣决定。
视频中妈妈说,课程都是“孩子自己选的”,这种就没啥大问题。
做规划最怕的是不顾孩子想法,直接替他做了决定:
看邻居家娃上了舞蹈,那让自己娃也去上吧;
看别的孩子都在上一对一补课,也给自己娃安排上吧;
孩子班里的同学平均都学钢琴学画画,自己家娃不报就错过了黄金培养期。
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父母就把他按在一条赛道上,可劲儿卷,这就糟糕了。
高压力之下,无非两种结果:要么孩子在更高年纪被打回原形、回归均值;要么身心俱损,用一生去弥补童年。
我比较认同的是“10小时定律”,就是任何一个兴趣到特长,每周都要付出10小时以上的时间。算下来,3年级以后保留一两样特长,是最合理的。
如果我们结合孩子的兴趣点,让他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发力,那么“鸡娃”就是不存在的。
毕竟,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根本不用鸡。
我觉得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定是爱里带着严,严里透着松弛。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但更害怕他的童年不曾为任何一件事而努力拼博奋斗。
树妈说:
说起来,这届父母挺不容易的,岔路口在变多,而在孩子未成年时,这些都要由你来选,而选择大于千百倍的努力。父母战略性的眼光显得很重要,尤其在无比卷的当下,能给几代人带来“松弛感”。鸡孩子的前提,是找到合适的方向,这样不管娃身处何种阶层,都能走得更远。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 点击查看更多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