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管仲和商鞅之间摇摆 | 吴晓波思享课
1987年,费正清出版了《观察中国》一书。
作为第一部以比较研究的办法、系统性地考察中国问题的作品,费正清在这部作品中以大量的事实、资料展示了中国问题的本土性,并指出:“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到的更窄。”
时间来到2024年,这句话依然穿透了时间的障壁,在当下嗡嗡作响。新的大周期下,企业将会面临怎样的政治经济图景,又将选择怎样的道路?
5月25日,“吴晓波思享课”在成都开课,理性与感性兼具,历史与当下交织,吴老师带领企业家们溯回历史,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预演未来,在历史中找到属于未来的答案。
能够治愈我们人生的,让我们走得更远的,给我们带来信念和力量的两门课,第一课是哲学课,我们一定要学哲学,有一套认识世界的价值观和思想系统,独立人格建立在独立精神的前提上,独立精神建立在独立思想的前提上;第二课是历史课,能够让我们产生信念、勇气和自我疗愈,我们要在历史中去了解国家,了解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了解大周期下的企业选择。
吴晓波
财经作家、巴九灵创始人
一个是“四大利益集团分析法”,第二个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
在经济上、政治上来讲,这个国家到今天为止一直是由四个利益集团所构成的,这四个利益集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它们之间互相的博弈、角逐、竞争跟合作决定了这个国家不断前行的节奏。历代经济变革的焦点,从来就是四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调整。
第二大方法,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四大利益集团的博弈,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四大基本制度上。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经营控制模式和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兴衰更替的四大要素则是:产业、土地、货币、财政。未来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看这四个东西。
▶▷ 十次大变法
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这十次变法,然后回到中国本轮改革的政策逻辑。
第一阶段:从管仲变法到商鞅变法,中国式改革思想形成。中国2000多年的经济制度,在本质意义上,就是在管仲和商鞅之间做摇摆。在2000多年前,他们就建立了中国制度实验的两极。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变法到王安石变法,变法进入中央集权制度的探索。武帝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整体配套改革,产业改革、流通改革、税收改革……
接下来,进入了明清时期五百年的“超稳定”与大停滞。明清时期1368年到1869年,中国进入了500年的“超稳定结构”,不再进行变革。同时期欧洲文艺复兴,走出中世纪1000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三权分立,欧洲大规模变化。
从1700年到1820年,美国年均GDP增长72%,欧洲14%,日本13%,全球6%,中国GDP增长多少?0。
第三阶段:现代化运动中的两次变法探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醒了,醒来变法,然后出现了两次变法,第一次是李鸿章变法,第二次是孔宋变法。
第一次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半径局限在“洋务”二字。李鸿章一代人在四大要素中只改产业,在货币、财政、土地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变革。所以这一代人最后被抛弃掉了。
第二代改革,是以统治经济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改革。但是也没有获得成功。
1949年以后,有一代人开始重新思考2000年来所形成的国家经济制度,然后我们怎么能够实现它的经济治理和长治久安,让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新中国的改革到今天来看是四大周期,第一个周期“计划经济”1949年到1978年,第二个周期“放权让利”1978年到1992年;第三个周期是1992年到2012年;2013年,第四个改革周期开局。
*以上内容节选自“吴晓波思享课”《从历史看当下:找到中国经济变革的长期逻辑》
从春秋、战国、两汉、唐宋、明清、洋务运动到“两个民国”再到新中国改革的四个周期,吴老师立足每朝每代当政者的视角,讲述贯穿公元前7世纪至21世纪的跌宕历程,带领我们从历代经济变革的标志性事件中汲取经验,为当下的种种困惑寻求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