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40年《玫瑰的故事》,亦舒VS杨凡VS刘亦菲
书与剧的区别在于:
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在烟火中淬炼
在讲电视剧之前,先来介绍一下这本四十年仍然在流行文化中担纲的亦舒最著名的小说。
▲杨凡忠实地执行了亦舒的书中所述,选择著名的文化人陈冠中来担任周士辉这个角色,端正高尚,谈吐优雅,陈冠中是著名的小说家,曾经创办生活杂志《号外》。图源水印
▲杨凡电影版中的玫瑰由张曼玉扮演,她身穿热裤,背心,青春活力。
小说中的苏更生,有性格,懂变通,将一个眼高于顶的黄振华收拾的服服帖帖,有她的人生智慧。但电视剧中的苏更生,除了冷艳能干,和忠心耿耿扶助玫瑰之外,身后有着一长段异常狗血的人生经历,此处就不剧透了。
亦舒的小说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她是写给城市里的中产女孩看的,写的是她们需要踮着脚才能看到的更高一级的社会阶层,这一点,她的哥哥倪匡在评论里说得很清楚。
“亦舒小说中的人物,以社会中高层或中层的人物居多,更多的是知识分子,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富豪。”
电影与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精致老钱,一个在中产狗血
▲亦舒卖了小说版权为的是买一对Buccellati的耳环,此举也非常亦舒了。
▲亦舒钦点当时的新人张曼玉,称“只要你见到她那种美就已经让人心悦诚服,根本不需要演戏”,1985年21岁的她穿着方盈女儿的泳装,在石澳的海滩,摆出不同的美态。
电影上映之后,亦舒有到电影院去看,并且告诉他看得流了眼泪,但杨凡天性幽默趣致,他说道亦舒之所以流泪是因为“杨凡将她的小说改得体无完肤”,其实这件事是他自己觉得好玩编的。
▲图源水印
▲图源水印
彼时的张曼玉21岁,尚在青涩的年纪,也真的不会演戏,但她学得很快,这不但是她第一次拍文艺片,也是她第一次拍床戏,连发哥都赞她有天份。
周润发虽然在香港的名气大,但1985年的他,还是票房毒药,这部文艺片也算是他的变型之作,片酬也收得非常之低,一个分饰两角。
但是很快,周润发与张曼玉就走向了两个方向,周润发走的是商业电影路线,而张曼玉是商业与艺术电影兼有,走向了她的影后之路。
▲杨凡的电影一般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编剧,导演,《玫瑰的故事》的服装指导是方盈,是亦舒的闺蜜和服装女神,由她来做服装,应该也是亦舒钦点,关于亦舒与方盈的故事,点击这里可回顾。图源水印
电影里黄玫瑰一出场已经是离婚后返港,一套黑色长裙搭配珍珠项链。正是亦舒曾借周棠华之口描述过的玫瑰:
“罗太太今天又穿⼀件黑衣裳,料子柔软服贴,腰间都是皱折,也不知是什么名牌⼦子。脖⼦上一串指尖大圆润的金珠,那晶莹的光晕微微反映在她脸上,她那象牙白的皮肤益发洁净美丽。头发挽在脑后,发髻上插着一把梳⼦子,精光闪闪。”
离婚后的玫瑰回到香港,遇到溥家明,重新谈恋爱之后,依旧是黑白,但是生动了许多。
▲杨凡事无具细,小至桌上的一瓶花,大致布景,全部亲力亲为,这瓶花,过四十年看仍然觉得浪漫美丽,格调高雅。
▲图源水印
还是哥哥不在以后,走粉红少妇风的乡间别墅风格。
▲玫瑰的大厅家具借自巨星甄妮的家,关于甄妮的故事,我们有写过。
▲快四十年了,如今的花束真是差当年很多,当年是艺术,如今是妥妥的商业化了。
什么叫细节决定成败,这就叫细节决定成败吧。
亦舒和杨凡迷信女人“美的特权”,
电视剧版讲清了“美的特权”架不住“第一性特权”
但是也不要忽视亦舒和杨凡的时代性,他们全部都是一九四零年代生人,他们青春年少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香江女性的主流仍然是嫁夫生子,在那个时代能写职业女性,就是前卫,而四十年后,靠自己已成为万千女性的基础共识。
《玫瑰的故事》写于1981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40年……而这本早期亦舒的著作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局限。
其实亦舒和杨凡在他们的故事,讲的是拥有绝顶美貌的女人确实拥有一种叫美的特权,可以说就是人生的豁免权。
▲图源水印
电视剧的黄亦玫美则美矣,但不是一味娇憨,当她试过两种传统好老公类型之后,她不是如书中玫瑰一样,把眼光投向更老更有钱的男人,如剧情所示的,去学起了开飞机,遇上了小鲜肉……
毕竟现代的女性都知道在传统的情感关系里,再好的金龟婿,感情也有变的时候,因为主动权始终在他们手上,再好的经济适用男,生完孩子的苦也大部分得自己承担。
真实生活里与玫瑰有关的人,无论是杨凡版的张曼玉、杨凡心目中的玫瑰钟楚红女士,甚至众人心目中黄玫瑰的章小蕙女士,统统没有一个遇到自己的罗爵士。
▲ 张曼玉和钟楚红当年去台湾宣传《流金岁月》,张曼玉在诸多恋爱之后选择单身,而钟楚红在老公去世之后也选择单身,她说不想服侍老的也不想服侍小的,两位女神对于在传统话语中的中年女性的处境应该是非常清楚……
那什么是更好的人生呢?
更好的人生就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而不是一个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寄生虫的人生,附属品的人生。
推荐:Miss.L&H||带一件轻盈又清爽的蓝衬衫,过夏天! 上文:名利场 ||“黄玫瑰”刘亦菲和舒淇去的珠宝展女星们个个来头不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