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陈来、陈少明、吴根友、干春松、陈赟: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朱子的哲学世界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八季
朱子的哲学世界
一百多年来各种不同层面的“译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思想的语境。撇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世界的变迁不谈,仅西方经典的格义和诠释,就已经极大地拓展了汉语表达的疆界。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回到“纯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恐怕只是一种无助的“乡愁”。当代汉语的丰富性,蕴涵着新的哲学可能。如何在延续中国固有哲学的精神的基础上,面对当代世界展开新的思考,是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对的问题。“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作为一个系列的讨论,将围绕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形态、语言等论域中的主题,在深入的阐发和对话中开启新的思想可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陈来先生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朱子哲学研究》等著作,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确立了新的范式基础。《朱子的哲学世界》作为跨越四十年的学术和思想探索的延续,既是仁体在当代中国思想场域的又一次呈露,也是哲学家个体精神的新的具现。本次五人谈,我们邀请了当代中国哲学领域代表性的学者,围绕陈来先生的新著展开深入对话,藉此探寻中国哲学研究新的方向与可能。
活动时间
2024年6月15日(周六)
15:00-17:30
地 点
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B101
直播地址
北大杨立华讲庄子 b站号
北大文研院视频号
北大文研院b站号
主办方
北京大学哲学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兴正德公益基金会
协办方
北京大学儒行社
与谈人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院
陈少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
吴根友
武汉大学哲学系
干春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
陈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主持人
杨立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
往期回顾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七季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六季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五季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四季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三季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二季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一季
相关推荐
朱子的哲学世界
陈来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6
ISBN:9787108078018
定价:98.00元
【内容简介】
陈来先生是一代哲学史大家,从学之始即治朱子,《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朱子哲学研究》为之奠立广泛的学术声誉。其后,他的研究转向阳明学、船山哲学及近现代哲学,并上溯先秦时期的宗教与伦理,考辨儒家思想的根源。近年则在古今中外的宏阔视野中尝试构建儒学思想体系,代表作为《仁学本体论》和《儒学美德论》。
本书是陈来先生近十余年关于朱子学的文章结集,是其回归朱子的厚积总成之作。正文十六篇,涵盖对朱熹经典文本与思想,对东亚及近人朱子学成就的讲说与评述。前五篇分别考察朱熹《仁说》《克斋记》《太极解义》等文本的成文过程与版本差异,以及其中重要思想的前后变化,凸显了精深的文本研究功底。中六篇先后讨论朱熹论“四德”“羞恶”“已发未发”等儒学重要范畴的话语与它们在其理学体系中的位置,体现了对宋明理学的全景把握。余四篇将韩国朱子学与近代朱子学纳入视野,勾勒了朱子学辐射东亚的广阔范围与在剧变时代为思想学术提供的养料。最后一篇收入陈荣捷先生晚年写给作者的二十余封论学书信。附录十篇是对当前朱子学研究的问题及其现代意义的漫谈,所收除一般论学文章外,还包括书信、致辞、讲座、采访等,这些文字既浸透先生沉潜治学的功力,也映现学人深挚面貌的侧影。
陈来·品读《四书》
摘选
(节选自《朱子的哲学世界》)
因早期受李侗的影响,及李侗死后受湖湘学的影响,朱子在乾道年间,集中思考“未发已发”的问题,而在乾道五年最终确定了以伊川思想为基础的已发未发说。朱子在这一时期有关已发未发的思考中,并没有讨论“气”对这些思考的影响。
但其晚年,由于“气质之性”观念的确立,在有关“未发”的讨论中,“气”的观念成为其中的一个要素。南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论气质之性条,先列“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然后附载了龟山杨氏曰、朱子曰数条,最后附朱子的高第弟子黄榦论性的一段问答式文字,其中引述了朱子晚年的一个看法。这段文字是:
照这个材料,朱子的女婿黄榦(勉斋)从张载提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说起,对后者论性的各种说法用朱子思想做了诠释。针对有人认为“气质之性”的概念提出后“天地之性”和“未发之中”应该不存在了,黄榦提出,未发之前,天地之性纯粹至善,这就是未发之中,并引用了《礼记·乐记》和二程的说法作为证明。这是以未发之前有天地之性,来确认未发之前有未发之中。为了这个讨论,他特地请教朱子,朱子的回答是未发之前“有善而无恶”,这一回答否定了那种以气质之性否定未发之中的看法。特别是,朱子对未发时何以有善无恶的解释是未发时“气未用事”,即气尚未发生作用,这就意味着“未发”一定是气未用事的状态,而“已发”则是气已用事的状态。这样一来,气的用事与否就可以成为界说未发已发的一个基本要素。这整段论述应是朱、黄二人对话的原生脉络。
这个对话,特别是朱子的答语,在后来的朱子学史上发生了久远的影响。为了研究的方便,这段文字我名之为《勉斋论性说》。
朱子回答黄榦论性的这段话,不见于《朱子文集》《朱子语类》,也不见于黄榦的文集,但在宋元明清时,广泛见于朱子学的文献,如《性理群书》《近思录集解》等。今人常见的《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在张载的“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下也附载了黄榦的这一整段文字:
可见《宋元学案》所述与真德秀记述的朱黄答问是一致的。张载的原话是关于气质之性的讨论,黄榦的文字也是与气质之性有关的讨论,所以《宋元学案》的编者亦将之附列在张载的论述之下,他有可能是从真德秀的书中抄录了黄榦的这段文字。当然,自从明代《性理大全》卷五载录了这段问答后,其流行更加广泛,《学案》也可能取自《性理大全》。
元代刘因《四书集义精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四载:
刘因《精要》所载朱子答黄榦语,与真德秀书所记一致,但略去了黄榦论未发的一大段,而把提问直接连接至朱子的答语。照刘因所录,黄榦的问题是:如果性受到气质的影响,那么未发之中还会是善吗?朱子回答说,未发是善,因为气此时不发生作用。这样一来,气(及气质之性)对“未发之中”有无影响,便成了这一对话的核心问题。事实上,这里的问题在真德秀《读书记》中并非黄榦提出的,而是黄榦学生所提的。很明显,刘因所录,是一个简化的版本,但也确实把问题突出了,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在确认人性有气质之性后,人还有未发之中吗?或者,应在何种意义上承认未发之中?未发是纯善无恶吗?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气未用事时虽不影响心,但此时气对性有无影响?气质之性在未发时对心有无影响?
根据我们以往对朱子哲学的研究,朱子有关已发未发的讨论,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性情的已发未发,一个是未发时心和已发之心。因而在朱子思想中,“未发之中”可有二义:一是指性(即天命之性),二是未发之心。在朱黄答问这里显然有一个问题,朱子在此处所说的未发之前(以及未发之中),是指心还是指性?朱子所针对的问题,是气对性的影响,还是气对心的影响?照真德秀所录,黄榦论性说是因气质之性之说而起,故其所说未发之前应是指性而言;但黄榦开始所说的“方其未发也,此心湛然”,又应是指未发时心。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朱子哲学的处理必然不可能是单一的。黄榦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既承认气质对性有影响,从而确认气质之性的概念,同时又认为未发时心不受气的影响,是未发之中,因为未发时气尚未对心发生作用。如果从体用的角度看,“气未用事”应是一个作用层面的问题。气质之性是一个属于“体”的层面的问题,心属于用的层面(不考虑心统性情的模式),所以“气未用事”应该是就心而言的,指气未对心发生影响的内心状态。因为,气质之性的概念本身就确认了气对性的先天影响,不可能是“气未用事”的。而且,从性善论的立场看,性之本善与气的用事与否无关。所以,“气不用事”应是针对未发之心而言的。
历史上多数学者还是把朱子与黄榦的讨论视为关乎性善论的,把朱子“气未用事”的说法仅当成对性善的辩护,如明代丘浚认为:
《朱子学的》所载,虽然未指为朱子答黄榦语,但其来自之无疑。“有善而无恶”一句后面所接的一段,应非朱子答黄榦问未发语,而是编者将朱子另外一句论性善者与之并列,此句原见于《朱子语类》卷五十五。并列的缘由,应是认为朱黄答问是论性所以善而无恶,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一致。于是就出现了两种解读:持这种把朱子答语看作是对天地之性的肯定的看法者,我们称之为天地之性派;不同意朱子这种看法,强调未发是气质之性、不全为善者,我们称之为气质之性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