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好评94%!这款“赛博斗蛐蛐”游戏、无愧SLG大厂新老师
「 点击上方"GameLook"↑↑↑,订阅微信 」
2017年,一款以蚂蚁为主角、融合了RTS和基地建设经营玩法的游戏《地下蚁国(Empires of the Undergrowth)》在Steam上发行了EA版。时隔七年,这款游戏终于在6月8日发布了1.0正式版本。
《地下蚁国》1.0正式版PV
截至发稿日,这款游戏目前在Steam上累积评价数已经超过1万条,其中94%都为好评。
而这两年,国内外厂商都纷纷涌入了“蚂蚁类”游戏这一赛道:2021年由星合互娱开发,在海外市场发行的蚂蚁题材SLG游戏《小小蚁国》,月流水峰值破亿元,国服由三七互娱代理后亦取得了成功;另一家SLG大佬Funplus也于今年年初在海外开启了一款蚂蚁题材新游戏《Micro Survivor》的测试。
更有甚者,有国外厂商甚至试图在“蚂蚁类”游戏中也去卷画面,比如法国游戏工作室Tower Five就使用虚幻5引擎开发了一款蚂蚁题材的策略类游戏《蚂蚁帝国(Empire of the Ants)》,游戏预计将于今年11月7日上线。
《蚂蚁帝国》中逼真到令“昆虫恐惧症”患者害怕的画面
那么《地下蚁国(Empires of the Undergrowth)》这款饱受好评的“蚂蚁类”游戏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吸引人的地方?时至今日,它还能够成为如今游戏开发商们在开发“蚂蚁类”游戏时参考的方向吗?
RTS+昆虫的天作之合
《地下蚁国》的玩法并不复杂,它是一款相当标准的RTS游戏,玩家在游戏中需要操纵蚂蚁,建设自己的基地,并且不断制作生产单位和作战单位,最终目的是击溃其它敌人(在本作中自然就是其它昆虫了),控制更多的地图。
游戏整体上而言基本就是标准的RTS游戏玩法,而一进入游戏主界面的四种游戏模式也是RTS游戏常见的几种模式。
第一个是教学模式,帮助玩家了解游戏主要操作。第二个是剧情模式,这个就类似于War3的战役模式,玩家需要跟随剧情完成战役目标,可能是战胜某个敌人或者抢下某块地方。至于本作的主线剧情是围绕两个疯狂科学家在一个实验室进行生物试验展开的,而故事主要视角其实就是聚焦在科学家们的大型培养皿之上,也就是玩家们操纵的蚂蚁。
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结局相当有意思,那就是作为“故事背景”存在的科学家2号,最后打破了培养皿,试图将自己培养的“蚂蚁”放出实验室——而这其实也意味着玩家们之前主要操纵的游戏世界,即蚂蚁世界的“第四面墙”被打破了,这种叙事结构的设计有点“Meta游戏”的感觉,颇为精巧。
游戏结局科学家亲自“闯入了”蚂蚁的世界
第三个模式,自定义模式则是让玩家自由选择地图,与其它族群进行对抗,这是玩家主线通关以后的主要游玩内容,当然游戏目前还不支持PVP,所以主要是和电脑对抗,AI也可以选择难度和行为模式,令人不禁回忆起了童年记忆《红警》中“冷酷的敌人”
自由模式下中可自由选择AI的难度
令人感兴趣的是最后一个挑战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玩家可以抛开RTS中的运营要素,进行一场单纯的“赛博斗蛐蛐”,比如派出二十只寄居蟹和二十只巨型鞭蛛进行对打,“赛博斗蛐蛐”其实一直以来都是玩家们相当钟爱的内容,也是各类游戏二创中重要的题材。早在游戏测试时期,B站上有UP主就制作了一个《地下蚁国》中各生物的“斗蛐蛐”视频,收获了十几万播放。
B站up主“WSP圣”制作的《地下蚁国》赛博斗蛐蛐视频
而之所以说《地下蚁国》完美融合了蚂蚁与RTS的游戏模式,则是因为蚂蚁本身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行为的群居型种族,在种族内部有非常明显的分工——这就天然地与RTS游戏的要求相吻合,蚁后就是普通RTS游戏中的“基地”,工蚁就是普通RTS游戏中的“农民”,兵蚁则是“战士”。因此将这种人类军队的职责分工直接移植到蚂蚁种群之上可以说毫无违和感。
献给昆虫爱好者们的礼物
《地下蚁国》好评如潮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制作组对蚂蚁及各类昆虫有相当深的了解,并且他们巧妙地将这些特性融入到了游戏当中,可以说本作就是一个献给昆虫爱好者们的礼物。
例如在现实中,切叶蚁会将树叶切下来带回家,然后不直接吃叶子,而是将叶子存起来等待他们腐烂、发酵,种植出真菌,最后食用真菌。
而在游戏中,初始的切叶蚁工蚁也复刻了这一过程,并且巧妙地融合了RTS游戏农民/工人的基本职能——在传统RTS游戏中,从事生产的单位也需要采集自然资源(常见的有树木、矿石、燃气等),再将这些资源转化贮存起来作为玩家进一步发展的资本。
游戏里切叶蚁将带回来的树叶制作成真菌的过程
再比如,游戏中还复现了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听过的“蚂蚁搬家”的故事中,在游戏里季节与天气因素都会对游戏的进程产生影响,当下雨的时候,位于低地势的蚂蚁将会主动“搬家”前往高地势地方——而这意味着,对玩家来说,会有低地势的外部族群主动入侵他们的家园。
游戏中蚂蚁的行为会受天气影响
这种设定本质上就是一般游戏中常有的随机事件,但是融入了蚂蚁元素之后不仅能增加玩家代入感,还能令很多喜爱昆虫的玩家收获额外的乐趣。这种乐趣就类似于很多人童年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学画报》、《小哥白尼》等科普读物时的乐趣,它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物奥秘的好奇心。
事实上,《地下蚁国》对很多以前不怎么喜欢昆虫也不了解昆虫的人来说,甚至是一个“科普向游戏”,YouTube上有主播表示以前他从不知道“切片蚁其实是不吃叶子的”,是这款游戏让他知晓了这些,评论区也有玩家感叹在玩了这款游戏以后,才知道蚂蚁种族在生存的道路上,其实面临着多么严苛的自然环境的挑战。
《地下蚁国》能做到这些地步和他的开发商,英国独立游戏工作室Slug Disco是分不开的。
这家2014年成立的工作室是由三位在学校相识的好友所建立,他们建立公司的初衷就是为了完成他们共同的“做一款关于蚂蚁的游戏”的梦想。一款出于对某类事物的兴趣而开发的游戏,能吸引到真正对此类事物感兴趣的玩家,前提一定是制作组真的喜爱、熟悉此类事物。
Slug Disco与玩家社区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他们不仅会在国外玩家社区积极地与玩家互动,还十分重视中国玩家,在B站建立了官号,并且工作室的创始人还会学习中文发布拜年视频。
他们同样会在官号上发布开发VLOG,针对玩家疑问的QA,甚至还有他们观看中国玩家制作的“蚁国梗图”,可以说他们与玩家之间不单单是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还是一种昆虫和游戏的同好会,这既能让开发组更快地获得玩家关于游戏内容的反馈,也便于同玩家之间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让他们的游戏变成了一款真正的、献给昆虫爱好者们的礼物。
Slug Disco的三位创始人Matt、John 和 Liam,在观看中国玩家制作的梗图
老游戏,新启示
《地下蚁国》在2017年EA版上线过后,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单机游戏玩家们对他的喜爱其实说明了“蚂蚁类”游戏必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星合互娱在21年海外发行的《小小蚁国》其实就吸取了《地下蚁国》精准把握蚂蚁这种昆虫生物特点的经验,只不过《地下蚁国》是根据蚂蚁的特点将其与RTS游戏相结合,而在手机上玩RTS游戏是相当困难,因此星合互娱选择了另外一条路——SLG。蚂蚁群居性、分工明确、有各种功能性建筑的特点同样契合SLG游戏的特点,所以这也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融合。
《小小蚁国》中不需要玩家像RTS那样繁琐地操纵每个具体单位
那么在七年之后的今天,在越来越多厂商开始研发各种“蚂蚁类游戏”的时候,《地下蚁国》这款“老游戏”还能给到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不管是做RTS还是SLG,蚂蚁类游戏吸引玩家的点无非就是操纵蚂蚁、以蚂蚁的视角玩游戏很新奇。
但是现实中喜欢昆虫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有“昆虫恐惧症”,其实在《地下蚁国》的正式版中,甚至还有一个“蜘蛛恐惧症”模式,打开之后能够减轻游戏中蜘蛛出现的频率。这个选项看似有点矛盾,毕竟不喜欢昆虫甚至怕虫子,为什么会来玩这款游戏?
但事实上,有很多玩家表示不喜欢昆虫也很容易沉浸在《地下蚁国》中,这其实说明“蚂蚁类”游戏真正吸引玩家的点并非蚂蚁本身。
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先比较一下另一款策略类游戏《细胞生存战》,在这款游戏里玩家要扮演细胞进行发育,并且吞食其它细胞。
《细胞生存战》
《细胞生存战》看似和《地下蚁国》一样,都是扮演一个微小的生物,但二者给玩家的体验完全不同,这其中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地下蚁国》扮演的蚂蚁玩家在现实中能肉眼看到,它们在游戏中的具体场景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
《地下蚁国》中类似“白令海峡”一般的存在,在现实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水洼
然而当现实世界中的常见小物体,变成了游戏世界中的巨大物体,这种反差感才是玩家们玩此类微缩游戏时,新奇体验的来源。例如单机作品中2022年的TGA年度游戏《双人成行》,游戏基本设定就是一对夫妻变成了玩偶,从而在“大了一圈”的现实世界中冒险;手游作品中《崩铁》在2.1版本匹诺康尼的新地图中也加入了微缩的元素。
因此,抓住这种现实物体与游戏世界物体的反差感,或许才是蚂蚁题材游戏真正吸引人的关键。事实上Funplus今年年初在海外测试的蚂蚁题材新游戏《Micro Survivor》就已经做出了突破,他们没有像一般蚂蚁游戏那样锁定蚂蚁视角,而是选择了将人类“变小”,曾经在现实中不起眼的蚂蚁,如今变成了和人类同样大小的伙伴,而蜘蛛甚至变成了巨无霸级别的威胁。
《Micro Survivor》测试阶段画面
那么未来游戏厂商们是否可以继续尝试更多方向?比如开发一款“蜂类”游戏,蜜蜂的飞行视角是与蚂蚁截然不同的,甚至能够做出一款蜜蜂版的“飞行模拟器”。总而言之,下一款“蚂蚁类”游戏,何须仅仅局限于蚂蚁。
····· End ·····
GameLook每日游戏产业报道
全球视野 / 深度有料
爆料 / 交流 / 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igamelook
广告投放 : 请加 QQ:1772295880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订阅微信公众号
····· 更多内容请访问 www.gamelook.com.cn ·····
Copyright © GameLook® 2009-2024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