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美高毕业生的申请大学秘诀
上周日闲来无事,去听了一场本学区公立高中应届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由于是当地中文学校组织的,来的只有六位华裔和她们的两位印度裔好朋友。能来分享,自然是有着傲人的战绩:两位哈佛,其余几位将去宾大、西北、埃默里、布朗、塔夫茨、华大圣路易斯。其中一位读历史科学,两位读政法(法学前置学位),其余都是理科,物理、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医学前置学位),有一位跨双专业的音乐生:经济学与音乐。
我来,是为了看看本地生,特别是非高大上顶私出来的公立学校学生,在申请大学方面与国际生到底有何异同之处。凭籍我不怎么过关的英语听力,听了个囫囵吞大概齐。总结如下:
成绩是王道
这个学区老师卡分严格是出名的,孩子们说其实B+就算很好了,但是为了争取全A(90分以上),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由于每一个孩子都公开了Profile,可以看到最多的孩子读了12门AP,少的也有8门。这高中还有一个奇葩点是,平时成绩不够理想的就不让学生随便选AP课上,所以只有前30%左右的孩子能选到AP课,于是我看到其中有部分孩子在某门AP课程后面注明了(自学)。
AP是所有选课中算最难的,哪怕读不了AP, 起码也是在ACC(加速班)才能提高绩点GPA的权重。从初中的经验来看,进ACC需要平均94分以上,对高中课程而言,学期平均分94分并非易事。
有关SAT,几位同学一致建议越早考越好,这边的高中是9-12年级4年,不少孩子早早的在9升10就考了,一是以考代练,他们普遍不是太喜欢依赖培训老师,二是早考可以多考几遍,选自己最好的出分成绩提交。最晚考的一个孩子是进哈佛的体育生,也在11年级的时候解决了这件事。
有位家长问他们每个人选的二外是啥,没想到法语多过西语,原因只是好拿分,大家都承认其实西语在本地更有用。有位女生说我的二外是上海话,话音落响起一片笑声。这些孩子当然都会国语或者广东话,不少考了AP中文,但是男生们头铁,除了中文基本上是不选二外的。没有任何一门语言课一定是必须,如果有,必定是英语,英语的天花板永远在高处,好几个孩子都拿了各种写作奖,理科生如果文科不强,在申请上将受到很大的局限,英语和社会学的A可并不好拿。
社区服务/活动
要说和国内的区别,除了课程,最大的区别可能就体现在这里。本地法律规定14岁就可以打工,孩子们普遍在申请大学前累计了大量义工或者打工的经验。不少都是围绕自己想探索的方向,比如去医药急救中心、用自己的特长当教练/老师、乐团演奏等等。
活动这部分就非常个性化了,有音乐特长和体育特长的自然浓墨重彩,大部分的孩子都写了自己在校内参加的各种俱乐部,是首席/创始人的话自然要注明,多年深耕的写明了坚持年份。有一个孩子在分享的时候说,无论你孩子的爱好有多么奇怪和小众,一定要支持他,不要因为觉得这事没用就否定,有的时候这些无用之用才是他们的精神动力,独特性非常重要。
竞赛/科研
这一点国内的孩子比较吃亏,主要是认可程度。本地竞赛的规模大、影响力强,国内孩子能参加的不多,能参加的无非是AMIE、物理碗这些。但是本地公立体系有选拨通道,可以进到州立的大学或特殊学校深造。几位理科男生都有这样的背景。科研这部分写清楚方向、主题、跟的哪位教授,伴随推荐信的话,说服力非常强。和国内各种各样不明觉历的科研项目比,本地这种校园选拔的可信程度显然高得多,而且基本都是免费的。
有一位孩子说的挺有意思,鼓励内敛不喜欢社交的华裔家长们多混群多沟通,他父母在社区比较孤立,所以很多机会他都不知道的,说家长应该为孩子多多了解各种咨询信息。不免莞尔,这一点在我们这边不存在的,家长都恨不得长出一身的触角,打听各种机会,人均混十七八个群。
申请顾问
孩子们有没有请独立申请顾问?当然是有,但不是全部,大部分靠的是学校升学顾问,一届学生有2-300名,如果你不是主动积极和升学顾问沟通套磁,老师大概率也不会记得清谁是谁,但是只要你够主动,老师一定会帮助良多,尤其是对选校的建议和文书的修改。可以想象一下,公校的升学老师在升学季能忙成啥样,有学生说每天午餐都腆着脸去,可见E人在这种环境下才能生存得更好。每一位孩子都高度认可了学校升学顾问的价值,有时候升学顾问甚至帮忙和学科老师沟通,把相差不远的B+拉成A。另外,由于学校老师的推荐信非常重要,和相关老师搞好关系也是必须。相比之下,我们这里还是流行砸大把银子找校外申请顾问,校内申请顾问老师办公室的门都不知道朝哪儿开。
进哈佛的体育女生是靠自己跑学校申请到的奖学金以及提前录取,态度积极加自己够强的竞赛实力是重点。
这8个孩子最多只占全部毕业生的4%,亚裔本来在全校占比就不超过40%。我相信这几个孩子绝对是校排名的顶级,更想知道其他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听说本届有15个NYU的,从数量比例而言,不算少。学校外面的草坪上插满了本届毕业生所有的大学去向,好奇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长知识的时候又来了,由于是按照大学首字母排列的,发现一上来就有很多从来没听说过的大学,大概是州立和专科院校,负责任的说,绝对跌出百名开外,这种学校在留学生眼里估计是没有人会去的,但是在这里照样开开心心敲锣打鼓,每个孩子都有好前途。
Top大学当然也很多,除了做分享报告的孩子那几家,所有出名的藤校和顶级大学几乎都有,包括MIT。不免感概,公立学校升学的上限和下限都突破了想象。国内是什么样的高中决定了你能去什么档次的大学,这里似乎没有这么大的局限性,一切皆有可能。当然,这是一家出了名内卷,且只卷成绩没有体育的公立高中。同侪压力高到有点无法承受。
因此分享的孩子们对家长说,不要给额外的压力给他们,学校已经够卷了,这几年爹妈的态度、说话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就挺大的。感觉在每一个阶段,家长的重点都不尽相同,育儿就是一场渐行渐退渐放手的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