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最治愈的电影
《云边有个小卖部》改编电影,终于在暑期档的开头上映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期待已久,因为这本小说在年轻一代读者群体中非常受欢迎,为他们娓娓道来他们从未触及过的一种生活状态。
从小说到电影,也是从纸面文字到银幕画面到一种跨越。
《云边有个小卖部》非常重视读者对文字的感触,在视觉化转换的过程中,特别着重于还原文字营造的氛围感。
首先就是精准选角,现在看到的刘十三、程霜、王莺莺、球球、毛志杰、牛大田、婷婷姐等角色,都像是书里直接跳出来的一样。
再来,就是精确选景。无论是小镇全貌,还是一些细节景观,像是王莺莺的小院、桥洞下球球的家,都跟书中描述的一致。以景带情,让读者更容易走入云边镇之中。
主创们努力将读者脑海中依靠文字想象的恬淡生活,投射为电影院里可听可见的画面。
同时,在炎热的暑期,这部电影的治愈和抚慰风格,似乎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赛道,跟我们以往在暑期档看到的热闹型商业片有所不同。
它舒缓而又温和,在令人急躁的高温下,让人不由得也慢了下来,好像真的置身云边镇。这个开窗伸手就能摸到云的小镇,如同彼得·潘的永无岛。当然,在这里也需要长大,也会有烦恼,但是所有问题好像最后都能得到解决,所有难过最后也都会被抚平。
《云边有个小卖部》到底是如何施展这个小镇抚慰人心的魔力的?
这个地方,最为吸引人的一点,可能就是生活的节奏。
刘十三从小就希望通过考试到大城市生活,他问外婆王莺莺,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外婆说是海。这里的山与海,并不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比喻,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刘十三是适合“山”的生活,而不是“海”的生活。
他进到城市中,如同小船在大风大浪里摇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天要奋力划桨,才能保持自己的步伐跟上城市的节奏。
而云边镇的生活,如同一棵树的成长,是自然而然,顺应季节变化。这里的生活,可能跟很多读者、观众的生活截然不同,甚至跟这个时代的生活氛围有所区隔,如同走入一条时空隧道。
在云边镇,仍旧保持了一种淳朴的邻里之间的人情,生老病死如四季变换,每个人也恬然的感悟着自然规律。
慢生活并不是一个现代人陌生的词汇,而是这几年,年轻一代渴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在越发沉重的压力与越发快速的节奏双重作用下,人太容易迷失,而找不到沉静的方式。
很多人渴求慢生活,却不知道如何真的让自己的慢下来。《云边有个小卖部》也给出了它的解决方案,生活节奏不仅仅是个人可以决定的,也取决于环境,而环境是由人群的生活状态造就的。
在刘十三的城市生活里,保险公司的职场状态,就是经理卷自己,也卷员工。刘十三再努力、拼搏,在他眼里根本像是不在一个维度里赛跑。
而回到云边镇,每个人的生活愿景都很朴实、简单,人际关系也很直给,没有什么弯弯绕绕。
王莺莺和程霜用刘十三可以在小镇人情社会中快速完成一千单保险的赌约,让他留了下来。他一开始也是很急着要完成这个任务,跟不少童年友人再度重逢。曾经唯唯诺诺的牛大田,现在已经成了小镇“首富”。爱打架的毛志杰,依然容易跟人起冲突。婷婷姐还开着她的小店,还一样的温柔。
他离开了好几年,再回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变过一样。他们跟印象中一样,但是毕竟都长大了,要面对长大后的烦恼。看见他们的烦恼,就好像刘十三把他们都重新认识了一遍。借由保单的任务,他重新成了云边镇人际关系网中的一份子,也代表他真正回到了这个地方。
好像他也不再急着去完成这个赌约,而是仔细去看每一个人不同的生活,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而这些人和事,也构成了《云边有个小卖部》的故事脉络,它们聚集在一起,好像在解答一个终极问题,到底生活是什么?
不难发现,片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老年人角色,最为主要的老年角色,只有刘十三的外婆王莺莺,她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与题眼。
她给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生活的本质,就像她和她的小卖部。
小卖部虽然很小,但是五脏俱全。像是因为要提防山火,不能带祭祀的灯笼上山的时候,她能提供足量的电子灯笼,用科技与传统结合,解决山火危险,也让家属完成仪式。
整个镇子的人,有一半以上都认识她,有什么难处、问题,都能够找她解决。就连外孙在远方,可能遇到了她无法解决的问题,她也知道应该如何安抚。
生活的本质好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她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而又真挚,那就是无私的爱。
她爱她生活的地方,爱这里生活的所有人,爱她的外孙,也爱那个离家多年未归的女儿。所以,她才会经营一个什么都有的小卖部,镇子里的人需要什么,都能够在她这里找到。
《云边有个小卖部》是一个心灵治愈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生活、如何爱的故事。也许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他们投入生活的方式、表达爱的方式,都有不同。但是,最终指向都是一致的。
生活的喜悲,如同天上的白云,乍离乍聚。而背后的蓝天,就是紧紧抱拥住生活的爱,蓝天永远在云层的身后。爱就是有人无论如何都会陪伴在身边,就算离散很远,最终也会找到回来的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