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毕业生,靠实力成为掌管花呗额度的神
今年毕业季,除了晒工作offer、考研成绩外,毕业生开始晒起了各种证书。
晒证书的目的,不是别的,居然是为了要求花呗给涨额度!
据悉,花呗最近正在测试一项新功能:毕业生上传大学毕业证、四六级证书,可以自主申请提高额度。
消息一出,别说毕业证和四六级成绩了,普通话等级、计算机等级、一级运动员证、挖掘机证,甚至志愿服务证、无偿献血证,都被翻了出来,一个个被上传到平台上,“期待大数据推送给花呗看到”,统统要求“给提额”。
这个现象有点奇特,这一届花钱比长辈还抠的年轻人,为何扎堆让花呗给提额?
接花呗额度,引发高校互卷
这些耗费心血的证书,没想到在花呗提额这件事上派上用场了;在花呗上传证书获得提额机会,那就趁机晒出来,让网友们看看我勤奋好学的一面,谁还不是个优秀的人呢?而且,自己凭实力拿的证,花呗额度怎么能比别人低?
于是,有人晒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成绩,有人晒自己的马拉松二级选手认证,向花呗证明自己的“毅力”。
甚至,耳熟能详的证都不好意思晒了,有人出其不意地晒出了自己的化妆师证、高级育婴师证,还有人晒出为了追星考的经纪人资格证,问花呗管不管用。还有人拿出了自己的挖掘机证,“威胁”花呗不给涨额度就自己把额度挖走。
这逐渐变成了一种风潮:
社交平台上开始了“接花呗提额”的大比拼,还有人总结出一套“提额文学”来提高成功率:晒出你的证书们,再加上一套承诺理性消费、做公益等的保证书话术,显得“诚意十足”,让花呗不提额度都不好意思。
练成十八般武艺的大学生们,纷纷向花呗“要提额”。
新的网络成语诞生了。
“花呗劝学”,指的是网友为了提高花呗额度,开始比成绩和母校的行为。网友表示:“万万没想到,花呗在用实际行动鞭策我们好好学习”。
毕业生的疯狂程度,让各家高校也加入战局,开始比拼隐藏实力了。
西安外国语大学发了全英文微博,表示“外国语学生起步就是含金量更高的专四专八”,太轻松了。
中国矿业大学秀出了注册采矿工程师证,中南大学也缓缓掏出一本国家级新能源应用工程师证。
苏州大学甩出了一个“王炸”,“金融+计算机”“会计学+人工智能”等双学士学位。一个毕业证哪够,两个王牌专业的学位证书,这下该涨多少额度,“花呗看着办吧”。
抠感很重的年轻人,
为什么渴望花呗额度
说起来,这些要花呗额度的年轻人,个个比家里长辈还懂“抠门”。
比起炫富,年轻人更热衷于在网上分享省钱经验。
豆瓣的“抠门男性”和“抠门女性”小组不断壮大,如今加起来已经近90万人,还有另一个叫做“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也汇集了37万网友。
他们认为花呗的额度可以用来省钱,因此,接花呗额度的文化就这么蔓延在了豆瓣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95%的受访青年在消费中变得更“精明”。相比之前因新潮、好奇而消费,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实用性、性价比。而这种变化的发生,大多数受访青年认为,是年轻人理财观念的增强,更懂得合理规划收入用途了。
所谓合理,自然不能是收入一分,花去三分。然而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多少还挣点,“物美价廉”的大学生,实在没多少收入。兼职工资到了,还以为是网购退款;有的实习还得“用爱发电”,自己倒贴。
收入不多,只能在“节流”上下功夫。实习的大学生们,自嘲是“工贼”,流行起了从公司“偷水偷电”,手机电脑的电量是一定得在公司充满的,考试资料是得在公司打印的;带了2L的大水壶,下班前是要接满带走的。
大学生们的开源节流,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满足自身需要 / 图虫创意
年轻人们用花呗,更是讲究一个“机关算尽”。
花呗的免息期可以利用起来薅支付宝羊毛——先用花呗的额度消费,自己的钱放在余额宝里拿利息。别管能多赚几块几毛,对于喝酸奶要舔盖的年轻人来说,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更何况,再怎么精打细算,毕业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各种各样无法回避的开销就都来了。
“成年人世界”的经济压力,这回真正给年轻人感受到了。靠着在校时攒下的那点实习工资,年轻人就这么迈入了社会的大门。
第一步找工作,就得花不少钱。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均求职费用为1752元[1]。还没挣到“月薪3000”呢,就得提前预支出一大半。
这项调查还没算上上班之前安顿下来的支出。如果加上押一付三的房租,从头置办的锅碗瓢盆,这个数字怎么着都得翻倍。
就算上了班,离第一笔工资到手也还有一个月。上班的行头、每天的通勤、同事的聚餐……处处仍是花钱的地方,甚至要等到拿第二、第三个月的工资才能缓过来。
学者研究表明,从毕业到就业的过渡期,大学生能获得重要支持来自原生家庭[2]。但越来越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不好意思全向父母开口。
面对这种资金过渡期的压力,花呗额度在年轻人眼里变成了“最优解”。用额度周转好过用自己的现金,花呗对年轻人的额度一直“严苛”,如今毕业,多一条增加额度的路径,何乐不为。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教授在微博感慨,花呗推出提额新功能,说明社会各界确实越来越关注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了。
合理用花呗,难不倒年轻人
一说到花钱,就有人替年轻人担忧起“消费主义”:提高了花呗额度,该不会让年轻人更容易掉进“消费陷阱”吧?
其实,年轻人中早就流行理性消费、极简主义了。有学者访谈发现,曾经百试不灵的“XX一定要买一件XX”的营销话术,早就被Z时代无情戳穿,他们不再为商品背后的符号买单, 而是转向商品本身的价值[3]。
年轻人怕的不是花钱,而是交“智商税”。原本流行“种草”“安利”的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拔草”“评测”博主,用更真实的消费体验和评测数据给年轻人提供了“货比三家”的素材:买完会不会闲置吃灰?商家宣传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如果还是需要买,那么该买哪个最划算。
不像上一代人“不浪费隔夜剩菜”的抠门,这届年轻人不会忽略自己的需求,而是用更实用、性价比更高的办法满足需求。也不像上一代人要每一枚硬币丢进存钱罐,和互联网一块长大的Z时代更会借助现代金融工具,懂得理财。
现代教育体系更加注重财经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在课程中加入了相关课程 / 图虫创意
学者研究表明,在金融素养水平上,青年群体普遍优于其他群体。而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具有更加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比起经验阅历更丰富的Y时代,差异很小[4]。
一项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18-30 岁的年龄段群体,记录或查看日常开支的比例最高,对信用支付、分期付款等服务,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也有很高的接受度和健康的认知。这说明,许多年轻人有一定的科学理财意识[5]。
他们还会有意识地查询个人信用报告,重视信用记录。越是教育水平高的大学生,越能明白,提前消费花的还是自己的钱,如果真的长期逾期不还,很有可能被打成“老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感慨:“这届学生们从小就接触智能手机、理财保险、信贷工具,一刀切并非良方,堵不如疏,有更正规有保障的产品,也需要配套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尽早具备识别和驾驭金融工具的能力。”
的确,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实习、兼职有了自己的收入,使用过信用卡产品,可以管理一定的财产。一两千块钱的花呗额度怎么管,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
年轻人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金融素养和理财能力,也是步入社会后不可或缺的。相关研究表明,金融教育在现代社会十分重要,金融素养更高的创业者更容易在商业社会获得成功[6]。
怎么用好花呗理财,是走出象牙塔的第一课。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张 倩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