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授夫妇离世,海外三个子女未归引热议!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海角春藤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直播预告:
正文
上海一对教授夫妇的离世事件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对夫妇生前将三个子女送往美国深造,子女们在那里定居并拥有了自己的家庭。然而,当两位老人相继离世时,三个子女均未回国参加葬礼,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孝道、教育与文化认同的深入讨论。
近日,上海发生了一起令人深思的事件:一对教授夫妇在养老院离世,而他们的三个子女,尽管都在美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家庭,却无一人回国参加葬礼。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部分网友认为,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和个人选择的结果。他们指出,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家庭和孝道。然而,也有网友反驳说,无论文化背景如何,孝顺父母是基本的道德准则,不应因环境改变而有所动摇。
此外,一些网友将此事与当前的教育现状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反映。他们呼吁社会和家庭在培养孩子时,不仅要注重学术成就,更要重视品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社会观察研究所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时代观察》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成果。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独生子女移民后,中国老人在
美国的真实“养老”生活
作为中国空前绝后一代的独生子女,80、90后的我们, 从小就和父母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系。在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中国一大难题的今天,许多留学生思考自己在美国的去留问题上,都把父母养老问题列入到重要的考虑层面。
有人最终选择了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有人则把父母接到美国养老。
而所有把父母接到美国的子女,以及奔赴美国投奔子女的父母,在筹划这一切的时候,理想的画面想必是这样的:父母在美国的蓝天白云下,白天踱踱步、散散心、参加些社区活动,晚上和子女及孙辈共处一室、其乐融融,孙辈还能跟祖父母练练中文。
但事实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非常罕见……
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中的《推手》,就讲了一个留美儿子把丧偶父亲从台湾接到美国养老的故事。身为太极大师的父亲,在美国住得并不习惯。文化习惯上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离家出走,以父亲独居告终。
李安导演的电影是艺术,而现实中的故事,和这也差不太多……
我们今天就借这篇文章,探讨一下独生子女移民后,父母的养老问题。
01
刚下飞机差点被罚25万!
美国西海岸是华人聚集最多的区域,洛杉矶机场每天都有从中国飞来的老人们。
他们带着第一次出国的不安,捏着儿女给的中英文通关秘籍,面对着海关人员连珠炮的问题,吃力的回答着,生怕一个答错就不准入境,让在美国的儿女白等一场。
去美国给儿子带孩子的老孙,就因为不熟悉过关规则,没有如实申报带来的东西,差点被罚了三万五千美元(相当于25万人民币)。
老孙下飞机,按规矩要填一张入境申请表,一般都是儿女打印出来填好,老人照葫芦画瓢即可,但粗心的儿子并没有准备这些,面对全英文的表格,老孙只好请一位留学生帮忙。
留学生一边问老孙:“有没有带违禁品?武器、毒品、药品……”一边全选了NO。
结果老孙被海关拦了下来。
从他的包里,检查人员翻出了莲子、笋干、红枣……都是老家特产,煲汤必备。可是美国的傻海关怎么也不知道莲子是个什么东西,按照规则,要给这些东西称重,超出多少重量罚多少钱,结果就是上面那个金额。
老孙急了,再三解释,海关允许他给儿子打电话,由电话那头的儿子跟海关解释,才终于“化险为夷”,在另一张看不懂的表格上签字之后,老孙和他的行李才被放出海关。
02
去美国养老=坐牢?
老孙儿子一家在美国五年了,从工作签证到绿卡,从地下公寓到独立屋,已经打算长住下来。五年时间老孙一个人在中国,每当儿子去美国,老孙都拒绝:“我一句英文都不会讲,去那干啥?”
直到夫妻俩有了孩子,老孙这才动身。
邻居都羡慕老孙:“要去美国养老了。”
老孙总是摇头:“什么福?是去坐牢,那是美国,我去了就是聋子和哑巴!”
刚到美国的日子,老孙尽量不去想“坐牢”的事情,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孙子,然后给一家人做饭。
日子久了,儿子觉得他天天在家里不出门也不好,鼓励他有空去社区走走,那里也有一些中国老人,打麻将、唱歌、跳舞、唱戏什么的,儿子原话是“融入美国社会,从华人社区开始”。
老孙不以为然,自己这么一把年纪了,还“融入什么美国社会”?等孙子长大一点他就打算回国,还是家乡更加习惯。
0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老孙心里也清楚,儿子希望他“融入美国社会”,是想要他也在美国长住。
自从儿子去外地上大学之后,父子俩相聚的时间就减少了,工作之后,一年在一起的日子不超过10天。
老伴还在的时候,老孙觉得做“留守老人”也没什么,两个人白天看看电视、串串门,晚上去跳广场舞,生活有滋有味,老伴走了之后,房子里就剩下他一个人和一群花花草草和几只鹦鹉,邻居们看了都觉得老孙可怜。
其实像老孙这样的老人,在社会剧变的中国非常多。儿女们不愿意在小县城里度过一生,纷纷跑到北京、上海、广东,更远的跑到美国、澳洲、欧洲,催生了“留守老人”这样的群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老孙有时候也看得很透彻。
他不可能要求儿子放弃现在的生活,回到自己身边,儿子一个人在外打拼,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也不容易。而他也不可能去过美国人的生活,多少回在美国的房子里醒来,要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是在美国,想要去老人中心跟老战友下棋的事,是不可能了。
04
他一定很爱你
经不住儿子的劝说,也受够了孤独的折磨,老孙终于还是去社区,试着跟一些中国老人“套近乎”。
大家都很热情,尤其是对新来的老孙,觉得他刚到,需要帮助他早点适应这里,毕竟每个人几乎都有和老孙差不多的经历。
一群中国老人在一起打麻将、下象棋、唱老歌,还有专门的电影放映室,播放着老电影,大家来自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广东、福建……轮流着带自己老家的美食特产,轮流讲述着自己刚到美国的囧事……
老人们最喜欢的环节是在一起唱歌,各种红歌、老歌,大家一边拍手打节拍,一边合唱。最受欢迎的歌曲,是90年代初特别流行的《大中国》。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山坡。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永远,那个永远,
那个我要伴随他……
老孙唱完,心里无限感概。儿子以后就是美国人了,孙子直接出生在美国,更加是美国人了,等到自己老到不能动的那一天,是不是也得到美国来,才有人给养老送终呢?
即便是心里一万个不情愿,老孙也明白,这种生活是无法避免的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这句话老孙最近越来越多地脱口而出。
几个月后,老孙的签证快要到期了,得回国一次办过。在机场,老孙恋恋不舍地抱着孙子亲了一口,转身去了安检通道。
这一次,儿子的眼眶有点湿润,看着父亲的背影,他想起中学课本上朱自清的那篇《背影》,之前每一次离别,都是父亲送他,他把背影留给父亲。
他知道,父亲在美国不习惯,虽然从没有当面说。父亲愿意来回折腾,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到美国来帮他们照顾孩子,是因为父亲真的很爱自己,很爱这个家。
05
总要有一代人牺牲
回国之后,儿子跟老孙通了一次电话,这么多年来,父子俩的交流时长加起来,都没有这次通话多。
儿子首先向老孙表达了歉意,然后希望父亲下一次过来,就不要走了。“您年级也大了,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您,国内虽好,但一家人在一起,有什么问题都能有个照应,相隔那么远,您身体要是有什么不舒服,我们在这边都没办法照顾,况且,您的孙子也需要爷爷。”
老孙明白儿子的意思,这段时间,他从抗拒面对到逐渐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个现实,他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可以在美国养老,但有一点,每年清明、过年等回中国,给老伴扫墓。还有就是,等他死后,骨灰也要带回中国,和老伴葬在一起。
听到父亲这样说,电话那头的儿子泣不成声,一直说自己“不孝”。
老孙安慰儿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但下一代人总要比我们这代活得好,所以,总要牺牲一代人吧。”
06
结束语
把父母接到美国同住,往往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为什么?
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在国内,你是否会跟父母同住?
如果不会,那么情况并不会因为换了个国家而消失;如果会,那么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换个国家会被放大,会让这件事情比原来更难。这些跨文化的因素包括:与外界语言不通导致父母的受挫感与对子女的依赖感、在异国土地上对下一代教育的分歧等等。
老人们不止与美国儿媳/女婿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冲突,就连中国的婆媳矛盾也不会因为换了居住国就缓和,反而会更加放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价值观格外强调“核心小家庭”的概念。老人来到美国后,由于语言文化的不适应,只会比在中国时更加依赖子女,最后引发矛盾冲突。
如果接父母来美国不同住,那么剩下的选择,要么就是父母自己居住,要么就是父母在养老院养老。有条件让父母自己居住当然最好,然而现实中,还是没有条件的居多。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让父母在养老院养老,换个国家待养老院,这样的移民有意义吗?
身在海外的子女,放心不下远在家乡的父母,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国度,原本是为了增加相聚的时间。可还是让父母住养老院?某些古板的父母听到这个建议,都要被气坏了。
即使父母对养老院的主意不排斥,甚至对美国的养老院印象不错,这是否就真的是个好主意呢?
年纪轻轻的留学生都要不少时间适应“美式孤独”,更别说上了年纪的父母了。
任何对于故土的别离,都难免引发人们长久的思乡情结。一个人上了年纪以后,脱离以前的工作社交环境原本就容易觉得孤单,需要时间调整适应新生活,这个时候换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在美留学的学子,常常调侃在美国是好山好水好无聊。老年人何尝不是这么觉得呢?
国内的朋友、亲人都不在身边了,在美国的子女又有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要忙碌,即使有心,又能分出多少时间来看望老人?
在一个人的老年时光里,是好山好水好身体重要,还是亲朋好友常走动的热闹更重要?这真的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成功转学,波士顿大学上岸真实案例
▫️美国求学6年,背景提升的真实感悟
▫️有GreenCard 和没身份,差别究竟在哪儿?
▫️快速美国移民窗口时间,还能维持多久?
⏰7月4日(周四)19:30,来视角学社直播间听听她的多面人生分享👏
相关阅读:
一位清华妈妈的“鸡”娃之道:名校毕业的父母会希望孩子上什么学校?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了?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需经历3次“失望”?!这部豆瓣评分9.9的纪录片说出了真相
转载:以以的爸爸,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扫码加入视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