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防蚊「致命病毒爆发」20%感染者现腹痛、吐血症状,无治疗方法!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注意注意!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潜在致命病毒正在美国各地蔓延。
卫生官员表示,全国气温飙升意味着感染人数只会增加,美国人应该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免受叮咬,而一旦被叮咬可能在一周内致命。
图自:dailymail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今年迄今为止,美国记录的登革热感染人数“高于预期”,比 2023 年全年多出 1,0000 例。
全球已有超过 5,300 人死于该病毒,主要发生在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等旅游热点地区,但官员警告称,美国本土的病例也在增加。
下图显示了未在美国境外旅行但检测出登革热阳性的患者人数👇
图自:dailymail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上周警告称,已在 38 个州发现的许多感染病例与从疾病迅速蔓延的国家返回美国的旅行者有关。
然而,各州内已发现至少8例本土病例。
在佛罗里达州,有大约200例病例,其中包括至少6例本地传播的病例,这些病例发生于最近没有旅行史的人。
波多黎各目前正经历疫情爆发,感染人数约为 1,500 人,早在3月份美国领土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的病例数也是全国最高的,分别为 50 例和 134 例。
登革热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它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而传播,蚊子叮咬会将病毒转移到人的血液中,历史上被称为“骨痛热症”。
图自:dailymail
一个人如果在当地感染这种疾病,则必须由该地区的蚊子传播病毒,通常是通过叮咬刚从国外返回美国的感染者。当然也有可能是受感染的蚊子迁徙到该地区或搭乘船只或飞机抵达。
虽然可以通过检测来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登革热,但目前尚无已知的治疗方法,医生只能让患者暂时得到“缓解”,开出控制症状的药物。
大约四分之一的感染登革热的人会出现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眼部及周围疼痛、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恶心呕吐和皮疹。 症状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两周后出现,可持续两到七天。
在美国,有一种登革热疫苗推荐给曾经感染过登革热、居住在登革热较常见地区的9至16岁儿童使用。
如果患者的病情发展为严重的登革热(可能在数小时内发生),则被视为医疗紧急情况,应住院治疗。
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在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危险的低血压、器官衰竭和死亡。
大约每 20 名感染该病毒的人中就有 1 人会发展为严重的登革热,其额外症状包括腹痛、呕血或便血以及感觉极度疲倦或不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表示,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严重登革热的死亡率可能超过 20%,尤其是对于儿童等脆弱人群。
美国今年记录的登革热病例中,有 745 例为旅行者病例,即最近从国外返回后检测呈阳性的人,这一数字“高于今年同期的预期”。
登革热在全球许多国家流行,其中南美洲、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透露这些患者来自哪些国家,但今年迄今为止,巴西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共有 780 万例疑似登革热病例。
以下是美国每周登革热病例数👇
图自:dailymail
公共卫生官员现在警告说,美国登革热的风险正在增加。
阿根廷和巴拉圭也出现了大规模疫情,确诊病例分别为 505,000 例和 282,000 例,其他六大洲 90 个国家也报告了病例。
专家认为,全球登革热病例增加的原因是气温升高、日益严重的风暴带来大量降雨和洪水以及国际旅行增多。
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生马蒂马卡里(Marty Makary)表示,由于这种疾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人们应该尽力减少接触和被叮咬的风险。这包括穿宽松的长袖衬衫和裤子或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衣服,在房屋内外使用驱蚊剂和喷洒杀虫剂。
下图显示了登革热皮疹的症状。大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会出现病毒症状,包括皮疹👇
图自:dailymail
而罪魁祸首蚊子种群是在死水中繁衍,因此,预防和控制任何可能成为蚊子滋生地的区域非常重要。
马卡里博士补充说,在气温较高的南部各州,防蚊工作尤为重要。
他说:“这种疾病是由蚊子传播的,这提醒我们要尽量减少蚊虫叮咬,特别是在这种疾病更为常见的美国南部。”
在登革热病例增加的同时,官员们还担心另外两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疟疾和西尼罗河病毒。
佛罗里达州卫生部上周发布了“蚊媒疾病警告”,此前该州西海岸地区确诊了四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所有患者均已接受治疗并康复。
与登革热一样,疟疾也经常在国外传播,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为 2,000 例。
症状包括发烧、流感样症状、肌肉疼痛、呕吐、腹泻和发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衰竭、癫痫和昏迷。
健康专家警告的另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是西尼罗河病毒,它是美国最常见的病毒,平均每年有 2,200 例。
约有 20% 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烧和流感样症状。不到 1% 的感染者会发展为严重的西尼罗河神经侵袭性疾病,这种疾病可能会致命。
炎热的夏天到了,一定要注意防蚊!
版权声明:我们微信公众平台尊重和维护版权、著作权。平台所发布的原创文章与图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凡非本平台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致力于优质内容分享,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