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成都人的“三伏快乐屋”
文 | 峣峣
#成都人避暑已经是Next Level。
提到夏季躲无可躲的高温,啥是当代人的安全屋?
安了空调的家里,一宅就是一整天,待到太阳下山仰天长啸“周末都去哪儿了”!?
随便找个咖啡店坐下,三十一杯的冰沙仿佛是一座时间沙漏,看着店里越来越多的人,一下子竟不知到底该喝完还是喝不完......
空调猛吹的商场,各楼层惜座如金,好不容易找到个奇形怪状的座椅结果巨咯屁股!无奈上演一出城市版《步履不停》。
可恶!就没有一个不跟我谈钱,座椅舒适还能喝茶的地方吗????
emmmmm还真有!
这个地方就是防 空 洞。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四川近代第一座公园,始建于1911年的成都人民公园每天都很繁忙。
百年茶馆鹤鸣茶社人声鼎沸,一盏盏盖碗茶,一把把矮竹椅四散而落,采耳师傅在茶客间穿梭,身着大褂的先生在一如既往地整活,南边的人工湖上游人泛舟。
小小十一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光茶馆就有三家,相当符合外地人的“刻板印象”,成都人民公园还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让人惊叹不愧是常住人口两千一百万的巨型城市。
走过鹤鸣茶社,掠过人工湖,处在人民公园南侧角落里的,就是上世纪60年代末修建的成都一号防空洞。
和上世纪抵御美苏核威胁的严峻形势下,秉持实用主义的原始设计不同,如今和平时期的一号洞口被改造成了飞檐翘角的中式门廊,门口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跟人防宣传海报也仿佛这里不是什么防空洞,而是社区活动中心。
洞口还立着崭新的防空洞通道示意图,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在防空洞迷路了
走进来,嗯,也确实是社区活动中心。
因为常年被厚厚的山体跟植物包裹,洞穴内部环境相对封闭,温差很小,冬暖夏凉,气温常年保持在25℃上下,感觉刚刚好。
光是站在防空洞门口,就能感觉到天然冷风扇的威力,大夏天站在地铁口的那种感觉,晓得吧。
啥?你说我直接去地铁站不好么?
NoNoNo!
地铁站有三百多个舒适宽敞的桌椅么!
地铁有电视机wifi么?
地铁里有免费茶水不限量么!(别问为啥,因为这里是成都)
不管您是逛该、睡觉、自习、喝茶、看电视、刷手机,成都一号洞都将是您的忠实伴侣。
这再整个健身房、食堂、简直就是社会主义版《辐射避难所》。
而且没有死亡爪跟人体实验哦亲。
你甚至还能量子吸收历史知识。
嗯,成都一号洞本身,还是一座步入式博物馆。
和所有绿皮火车改的博物馆一样,一号洞也在狭长的空间两侧展示了大量的史料,唯一区别是,更宽敞,原汤化原食。
在防空洞里讲防空洞历史,过于有代入感。
走进防空洞的一侧长廊,设计者用模型、互动道具、文字讲解生动还原了成都那段特殊的人防历史。
成都的防空洞,始于抗日时期。
根据记载,日本在1938年-1944年先后对成都实施了31次空袭,造成了5337人死伤,炸毁了15208间房屋,1940年前后居住在成都的朱自清就曾在鹤鸣茶社等待叶圣陶的时候遇到过空袭警报。
为了防范空袭,民国时期时任政府设立了空袭警报用以向郊区疏散民众,同时也修建了一些简易防空避难点。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统计,成都抗战时期遗留的掩避设施共有72处,总建筑面积约1730平米。
待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遗留下来的防空洞已不足以应对美苏的核讹诈,面对当时坐在原子弹发射井上的国际局势,各国纷纷开展核工事。
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各地群众人拉肩扛打砖胚,由此陆续建成了一大批人防工程,形成了纵横交错、遍布大江南北的“地下长城”。
成都作为当时的全国第一类重点建设城市,人民公园防空洞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完成的,设施与金河人防工程相连,可通往战备医院,进而进入地铁二号线人民公园站,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
根据《成都市志·城市规划志》,到了1977年,成都市区人防工程总面积已达20.3万平米,其中人员隐蔽工事15.92万平米,人防干道与连接通道4.23万平米,面积已是1965年的十数倍。
成都,防空洞摄影展
防空警报系统也更加完善。
警报信号被统一规定为预先警报信号、空袭警报信号、和解除警报信号。
根据时间区别,发现空袭迹象时的预先警报长间隔持续鸣放,预示可能即将面临空袭,提醒避难,明确空袭迹象后的空袭警报急而短促,让大伙不要放松警惕,解除警报则连鸣三分钟,显示危机已消除。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尤其是已有了地铁等设施更加齐全条件更好的“应急防空洞”替代,这些被展示与陈列的与其说是“知识与技能”,其实更加是历史本身。
里面展示的还有对生物武器的防护措施,生物武器在今天早已被禁止,更别提中国也已变得更加强大,可以御敌于外,今天的人们不必担心炸弹从天而降,只消担心散发热浪的太阳,所以我们才更加要记得来时走过的路。
今天的成都一号防空洞,官方给的定位是战时人员掩蔽场所+服务市民纳凉场所+人防宣传教育展厅,对于普通人来讲,它更是一个通水、通电、通WiFi、有手机信号、有电视、有茶水、有桌椅、有书报的安静舒适的自习室+博物馆。
除了洞中零号厅为储物工作用空间外,其余五个厅全部向市民开放,俨然一个公园里的社区活动中心。
在年轻人其实不太明白人防工程的含义及历史意义的今天,成都可以说是用免费大自习室的方法,勾引来一群年轻人,达成了既让市民有地儿避暑,还能进行人防宣传的双赢结果。
许多来看防空洞的人,起初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但在面对历史照片时也不禁严肃起来,重新审视防空洞的故事。
冲这氛围,手里的书都能多看两页。
事实上,如今可以加以利用的防空洞比人们想象的要多的多。
北京有全长三十余公里,可容纳三十余万人的“地下城”,重庆地下藏有1,600多个防空洞,上海光静安区就有防空洞有近400个......
笔者家附近山脚下也有一栋未被使用的防空洞,用于排风的金属尖顶圆柱体直通到小区内部。
因为修建时间较早,再参考当时城市规模,如今的这些防空洞多都处于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位置,如若加以利用,无论是一号防空洞这样的多功能场所,还是美术馆、博物馆、食堂、健身房等,大抵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
防空洞艺术展
事实上各地也确实一直在挖掘防空洞的功能,无论是商业化还是公益化,而且比我们想的还要早。
大概上世纪末,由于长期闲置,各防空洞逐渐破败,垃圾成堆,由于维护成本的持续累积,上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以用促管,以洞养洞”的方针。
像哈尔滨奋斗路地下商业街、沈阳北新客站地下、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场、郑州火车站广场地下商场等等设施都有人防工程的背景,北京近年来用于公益便民的人防工程近5000处、2100万平方米,提供了近40余万地下停车位......
毕竟挖都挖了,不用白不用嘛。
这甚至让一些地方的人防部门一跃成了创收单位。
人们发现人防工程不仅坚固耐用,更可以承担包括防空在内的多种职能,为日常的生产、生活服务。
如今的成都防空洞除了纳凉点以外,还发挥着商城、餐厅等等作用。
人民公园的一号防空洞曾经也被用于经营,做过人民公园里的“鬼屋”,一路兜兜转转,才来到了如今的科普纳凉职能。
可以看出,今天涌现了更多非商业化的,公益性质的防空洞用途探索,更多防空洞回归到了它的建立初衷——国民福祉。
人防纳凉点遍地开花,座椅电视一应俱全,国防科普性质仍存。
珠玉在前,打开新闻,每年都有更多的城市公布自己的“防空洞玩法”,尤其是近两年流行的废土文化、废墟风建筑,越来越多的城市考虑利用人防空间达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毕竟人们喜欢废土,却又并不想真的住在废土里。
像成都这样,把当地历史与文化融入防空洞加以展示的新型“夏日公园”,望全国普及。
能把防空洞整巴适了,这很成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