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枪击,给美国刺客的电影史又添一笔素材!
在美国二百多年的短暂建国史上,有一项“悠久传统”贯穿始终,这就是刺杀总统。
最近的一次就在前两天,美国前总统、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遭遇刺杀。
林肯找到了永恒的诉求
不过由斯皮尔伯格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的《林肯》更胜一筹,这部电影给出了林肯为什么会遭遇刺杀的答案。
影片从林肯推动出台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开始,到林肯遇刺为止,而这两件事刚好构成了因果关系。
传记片自然要提供导演对于人物和历史的思考。而斯皮尔伯格对于那段历史的思考,都汇聚在了下面这段台词中: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黑奴)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我们还要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这段台词里,隐藏着林肯打这场战争的动机,以及他被刺杀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美国的几项基本国策,首先,宪法是高于一切的根本大法,其次,公民的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三,联邦和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州保留随时退出联邦的权力。
这三点是横亘在林肯面前的三座大山,如果不能在战争结束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林肯发动的内战将是非法的,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在历史上,林肯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在电影里他显然远不如史蒂文斯激进。林肯发动南北战争的初衷也并非解放黑奴,而是维护国家统一。
然而根据宪法,南方州有权力脱离联邦另组国家,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场南北战争对于南方而言,是北方人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罗伯特·李将军,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会为南方而战,因为他是在“保家卫国”。
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北方并没有占据道德制高点,因为他们的行为是违宪的。所以林肯必须从道德和现实上摆脱这种局面,而最终,林肯找到了永恒的诉求——解放黑奴。为人类解放而战!这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道德制高点,而现实中,此举也赢得了全体黑人的支持,战争的天平由此倾斜。
但就像前面所说的,这只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但它是违法的。于是林肯总统所要做的,就是让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变成宪法修正案,只有这样,他的战争才被赋予合法性。
而这一切,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否则当南方州回归之后,他很可能失去对议会的控制,甚至面临被弹劾的风险。
在这个废除奴隶制的永恒诉求下,林肯竭尽所能,甚至使用了很多不光彩的办法,促成了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让这场战争成为了正义的、为解放黑奴而战的“内战”。
尽管如此,林肯的行为仍然证明了他的伟大之处,首先他坚信通过法律而不是权力来解决问题。同时林肯总统认为只有宪法才能“把整个奴隶制取消,永远取消”。这把他同独裁者区分开来。
当然,林肯毕竟依靠战争而不是程序正义完成了这一切,所以后遗症十分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林肯总统遇刺身亡。
而间接的后果就是美国南方各州长达近百年的种族隔离——用南方州的话来讲,这叫“分离并且平等”。他们承认法律赋予黑人的平等权利,但他们在公共生活上拒绝和黑人在一起。
我们坐在银幕前看待这段历史,分明能感受到人类良知的力量——对平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以及对法律的敬仰,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输出着这样的价值观。
至于林肯所留下来的后遗症,则交由另一位被刺杀的总统去治愈。
“请不要忘记死去的国王”
1962年,由于成功化解了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声望如日中天。
肯尼迪有多被爱戴呢?美国民众在谈到他的时候不再直呼其名,而是以英文缩写代称,肯尼迪被美国人称作JFK。上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总统是带领美国人打赢二战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他的缩写是FDR。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做《刺杀肯尼迪》,而那部电影的英文名字正是《JFK》。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夫人和德州州长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遭到枪击。肯尼迪当场死亡。
肯尼迪之所以受美国人爱戴,除了解决古巴导弹危机,还干了这么几件事:一个是推动《平权法案》,废除美国的种族隔离。一个是制定登月计划,领先苏联登陆月球。还有一个就是尝试着结束让美国人崩溃的越战。而正是最后一件事要了肯尼迪的命。
刺杀发生后,第一夫人杰奎琳爬向车尾试图去够肯尼迪的头盖骨
这起谋杀案,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虽然警方给出了一个调查结果,但是没有人相信这个结果。而因为案情扑朔迷离,各种阴谋论的解读就纷纷出台了。
首先,案子发生后不久,嫌犯就落网了。他名叫奥斯瓦尔多,是一个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过役的、在苏联居住过的古巴人。听听这一连串身份,是不是闻到了一股子浓烈的阴谋的味道?
接下来,更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在被捕两天后,当警方准备把奥斯瓦尔多从警局转移到看押场所时,一位名叫杰克·鲁比的酒吧老板在众多警察和记者眼皮子底下开枪打死了奥斯瓦尔多。临死前,奥斯瓦尔多说:我只是替罪羊。
而这位酒吧老板在3年后死在了监狱里,据说临死前自称被人下了药。而这3年间,与肯尼迪遇刺案相关的人死了18人。到了这一步,任谁都会认为这背后一定有一个巨大的阴谋。
特别善于把美国历史搬上银幕的导演奥利弗·斯通就坚持认为刺杀肯尼迪事件存在巨大阴谋,他把自己的观点统统放进了电影《刺杀肯尼迪》里。
在奥利弗·斯通看来,推动这次刺杀背后的势力,是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这不算是一个具体组织,而更像是一个利益集团,他们由军方、军工企业和鹰派政客构成,而他们的营利模式自然就是战争。而肯尼迪恰恰打算结束越战,这就动了他们的奶酪。于是他们就痛下杀手了。
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
影片通过新奥尔良公诉律师吉姆·加里森的视角,将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证据资料和人际关系一一梳理,大量纪录片镜头的使用也让影片看上去真实可信。
奥利弗·斯通借由“大腕”唐纳德·萨瑟兰扮演的神秘人X之口,将肯尼迪遇刺背后的阴谋和盘托出,虽然这未必就是真相,但观看的过程中的确带给人一种洞察阴谋的快感。
而导演关于肯尼迪遇刺的态度,则全部浓缩在了影片最后吉姆·加里森在法庭上的结案陈词中。或者说这不能叫做态度,而应该叫做指控。
“我向各位说明1963年11月22日的事件是一场政变,它最直接和悲惨的结果是改变了肯尼迪从越南撤军的决定。战争是美国最有利可图的生意,每年价值八百亿美元。肯尼迪总统的遇刺是经政府最高层策划,由国防部,CIA以及秘密机构的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执行的公开处决。但这些却被臭味相投的达拉斯警方,包括胡佛和约翰逊总统在内的CIA、FBI和白宫所掩盖。这次暗杀的最大受益者约翰逊总统将记载奥斯瓦尔多在苏联活动的文件封存了。”
最后,吉姆·加里森呼吁:“请不要忘记,你们死去的国王!”
这段振聋发聩的演讲也成为了影史经典,凯文·科斯特纳也贡献了他演艺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而关于肯尼迪遇刺这件事,有这一部电影就足够了。好莱坞也基本没再碰触这个题材。
为什么刺杀者不是英雄?
林肯和肯尼迪当选总统,正好相差一百年。而他们的遇刺身亡,也正好和黑人以及战争有关,因此两个人的命运和使命相隔百年而遥相呼应。
林肯解放了黑奴,而肯尼迪致力于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林肯打赢了南北战争,而肯尼迪正试图结束越战。敌对者之所以采取暗杀的手段,正是源于他们无力阻止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无能狂怒。
因为最终,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解放了黑人,《平权法案》赋予了黑人平等权利,南北战争避免了美国的分裂,而美国人也在越战上遭遇了惨败。
历史上,刺杀政要的事件很多,其中也有不少被拍成电影,比如陈凯歌导演的《刺秦》,比如韩国电影《南山的部长们》。但有意思的是,美国电影中的刺客往往被塑造成罪人,而这些电影中的刺客却以英雄的面目出现。
韩国电影《南山的部长们》海报
各中缘由,恐怕与被刺杀者的身份有关。如果面对的是秦始皇、朴正熙那样的暴君和独裁者,刺杀者就是英雄。可如果在一个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让竞争对手下台的体制内,刺杀者就是蠢货,甚至是罪人。而被刺杀的总统,反而成为英雄。
当然,也有总统比较倒霉,遇到了疯子,比如特朗普的偶像里根。刺杀他的那家伙,完全是因为看电影《出租车司机》上头了。
里根与特朗普合影
据说这哥们儿爱上了影片里扮演雏妓的朱迪·福斯特,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意,他模仿电影里罗伯特·德尼罗刺杀政要的情节,去刺杀里根。
1981年,刚刚上任不满百天的里根遭遇刺杀,子弹贴着里根的心脏穿过胸腔,差点要了他的性命。
据说里根在被推进手术室抢救前对医生说:大夫,我希望您是个共和党人。医生的回答也很有水平:总统先生,请放心,今天我们都是共和党人。
所以,在这样一个国家,刺杀只会让总统成为英雄,或青史留名,或昂首走进白宫。
作者丨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丨Amethyst
排版丨Amethyst
责任编辑丨Tony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好书 | 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世界 好课 | 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坊
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