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决定人生(必看)
文 | 有苏抖抖 · 主播 | 安东尼
有书君说
秦朝曾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坑儒,二是修长城。
当我们在谈论这段历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忽视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是他,顶着父权天威,站出来反对坑杀;也是他,督察军队修筑万里长城。
然而他人生的结局,却是被秦始皇“赐死”。
这桩“虎毒食子”的悲剧背后究竟掩盖了什么样的事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挖掘公子扶苏被赐死的真相。
秦朝曾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坑儒,二是修长城。
当我们在谈论这段历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忽视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是他,顶着父权天威,站出来反对坑杀;也是他,督察军队修筑万里长城。
然而他人生的结局,却是被秦始皇“赐死”。
这桩“虎毒食子”的悲剧背后究竟掩盖了什么样的事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挖掘公子扶苏被赐死的真相。
“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这是秦始皇嬴政留给其长子,也就是公子扶苏的最后一句话。
而在收到诏令后,扶苏没有任何质疑,果断了结了自己。
他并没能发现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骗局,就如同当初尚在咸阳皇宫,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为皇子所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而这错误归根结底,在于他缺少了成为帝王的“必备条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却未正式册立过太子。
不过在大多数人眼里,扶苏是事实意义上的“太子”。
原因有二:
其一,他是长子;
其二,他的生母虽然姓名不详,但根据主流史学说法,很有可能来自楚国或郑国,且母族背景不容小觑。
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惯例,扶苏顺理成章地在一众手足中拔得头筹。
而且从他的名字不难看出,秦始皇对他是寄予厚望的。
据不少史料推测,“扶苏”一名取自《诗经》中收录的一首郑国民歌: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不管是扶苏、荷华,还是桥松、游龙,都是天地山水间生命力旺盛的草植,代表着香草佳木、枝繁叶茂的美好寓意。
可以说,扶苏的出生寄托了秦始皇初为人父时的喜悦与期待。
长大后的他,也没有辜负这一君子之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仁”字概括扶苏的为人,又以“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作评价,足见其优秀。
但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便以“法治”作为根本。
“事皆决于法”这一原则也成了秦国得以凝聚强大执行力、合并六国而统一天下的保障。
尽管当时儒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秦始皇在位期间所推行的各项新制,比如废分封改郡县、统一度量衡、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等等,都依旧体现出典型的“以法治国”思想,它所释放的核心信息是:
法,不可动摇。
显然,扶苏的价值观更倾向于主张仁爱治天下的儒家,这一原则性的认知差异,让他偏离了秦国所选择的帝王之道。
而一场由方术士出逃,又不可避免地,让这对父子站在了对立面。
🎁历史爱好者免费领取🎁
复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老师
带你读透中国历史
《中国通史课》上新啦
走进历史之美
掌握历史脉络
构建底层思考逻辑
活动限时1天,仅需0元
戳下方图片领取👇
秦王嬴政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来为自己创建称号,足见其勃勃野心并不满足于掌一时江山。
如果可以,他希望秦朝国祚能在他的统治下绵延千秋万世。
所以,他要求长生。
为了探仙山、求灵药,秦始皇广招方术士,其中难免混入一些蝇营狗苟之辈,比如侯生和卢生。
此二人皆是有名的方术士,一面为了富贵对着秦始皇阿谀奉承、弄虚作假,一面又在私底下诋毁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
不料,这般虚伪行径不小心走露了风声,他们赶忙卷了钱财跑了。
既没找到仙山,也没炼得长生药,加之花了钱还被骂,秦始皇大为震怒: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御使虽然没抓回侯生和卢生,但通过审讯抓到了400多个违法犯禁的方术士。
秦始皇果断下令——活埋坑杀。
这一决断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杀鸡儆猴”。
秦国初立,律法虽有,但并没有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同,不服律法乃至意识不到律法存在之人,不在少数。
那些方术士违反律法,又犯了欺君之罪,无异于“雪中送炭”,让秦始皇借机震慑四方,使百姓对“法”产生深刻的认知和敬畏之心。
在很大程度上,这属于治国方略,是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即便狠戾,也没有谁敢置喙半句。
可偏偏有人自愿做“出头鸟”,那就是扶苏: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一句“诸生皆诵法孔子”让世人多以为秦始皇坑杀的都是儒士,但实际上,当时或许有一些儒士混杂其间,但更多的应该是触犯了律法的方术士。
扶苏会站出来,是因为儒家的仁爱思想确实影响甚广,坑杀400多人一定会带来莫大的负面影响。
再者,他的仁人之心也不允许他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惨死于眼前。
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举动已然触及了秦始皇的底线,甚至很有可能动摇国家。
秦朝的根基在于“法”,法家的思想观念早已融入方方面面,违法者必然得依律受到刑罚。
坑杀的确残暴了些,却能以这种方式震慑那些潜在的违逆律法之人。
要知道,“法”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帝王本身,这是君主专制的手段。
秦始皇这么做,是要对于安稳朝纲起到莫大的作用。
但扶苏没能看透这一点,他的同情心完全有悖于“法治”根本,再加上吃了哑巴亏的秦始皇本就在气头上,一句“臣恐天下不安”简直是火上浇油。
秦始皇当即下旨,把扶苏发配去了偏远的上郡,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扶苏毕竟是长子,这道旨意或许“暗藏深意”。
上郡是秦朝军队驻扎的地方,而那时,数十万兵士正在大将军蒙恬的带领下,修筑抵御北方匈奴的长城。
扶苏的到来,一来是为了监军修长城,二来也是接触军队力量的大好机会。
蒙恬本就是秦始皇的心腹,手握军权,对于素有贤名的公子扶苏,蒙恬的存在既有保护之责,亦有辅佐之意。
往后两年,扶苏一直在上郡历练,尽管边境生活条件艰苦,但也坚持参与到长城修筑的各项主持事宜当中。
期间,他还不止一次上书劝谏秦始皇,却没收到回复。
这并不是因为秦始皇还在生气,而是因为他向来“低调”。
《史记》有载,秦始皇笃信,仙人不现身,是因为不愿与鬼怪同行,然而,人间多鬼怪。
为了驱鬼,秦始皇尽可能不让外人见到他的真身,所行所至之处,只有寥寥几位亲信随侍能靠近。
他还下令: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意思是,任何透露秦始皇行踪者都只有死路一条。
他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请来仙人一见,赐他仙药。
秦始皇没有料到,这一习惯会在日后让他死得悄无声息,也早早终结了秦朝的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天下,却在行至沙丘时一病不起。
临死前,他留下一道诏令: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封诏令是准备送去上郡给扶苏的,是要他把兵权留给蒙恬,然后尽快赶回咸阳主持国丧。
不少史学家推测,言下之意就是让扶苏继帝位。
然而,赵高和李斯却伙同秦始皇年幼的小儿子胡亥篡改了诏令,并且用满车鱼货掩盖了遗体的异味,压下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最终,送到扶苏手上的诏令就变成了另一番模样: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 今扶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 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赵高和李斯的意图很明显,想要除掉扶苏,以绝后患。
蒙恬为将多年,对诏令的真实性起了疑心,提议扶苏去重新请示上意,奈何扶苏已然“崩盘”。
万念俱灰之下,他认定父亲是真的要赐他一死,悲戚地说: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随即,扶苏拔剑自刎。
他的死讯传出去后,赵高和李斯马不停蹄地带着秦始皇的遗体回了咸阳,推胡亥继了位。
而从这一刻起,秦朝的帷幕也开始缓缓落下。
扶苏的悲哀,在于处其位,却未能言其职。
他的所思所虑皆应立于大局之上,而非只看到表面的现实残酷。
对于当时的秦朝而言,统一局势尚未稳定,蛰伏的各方势力仍旧虎视眈眈。
人可以有仁爱之心,但国不可行仁爱之主。
倘若“法”失去了权威,秦朝的统治必将受到威胁。
扶苏直谏君主是勇,但思虑局限于当下就只剩莽了。
他的行为并不是错误,但他必须明白,仅靠言语便想扭转帝王之心是绝对不可能的。
纵使他有心变革,也应以秦朝情况为基,徐徐图之。
合格的帝王候选人,不能空凭一腔仁爱之心治天下,脚下所踏出的每一步都应以可见的未来做指引。
或许,扶苏这一生“最大的败笔”终究还是在于他的名字。
《毛传》中解释过:
“扶苏,小木也。”
既是“小木”,其生长的高度注定看不到更远的地方。
木,如此;人,亦然。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蒙恬列传》
《资治通鉴·卷七》
《诗经·国风·郑风》
《文史杂志:关于“焚书坑儒”研究的几个问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