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烂尾“,名校高材生回家啃老,刺痛了多少父母的心……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最近,又出现一个人造热词——烂尾娃。
原以为“全职儿女”就够扎心了,没想到烂尾娃一出,又被狠狠戳痛。
什么是烂尾娃?
顾名思义,就是指孩子们十几年寒窗苦读,毕业即失业。
一无所知,一事无成,人生从此开始摆烂……
而作为烂尾娃的开发商,父母们也是无能为力,只能看着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词虽是网友们开的小玩笑,算是对教育圈的调侃。
但仔细一想,我却笑不出来了。
先说孩子。
漫漫求学路,没有一步走得容易。
本想着靠读书改命,到最后却发现,什么也改变不了。
再说父母。
从孩子出生起,那颗心就被紧紧拴住。
自己吃多少苦都不怕,怕就怕孩子的未来不幸福。
时代变了,如果教育目的还是用来成为人上人,那“烂尾”似乎是种必然。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有无数个岔路口。
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在你规划好的那条路上跑偏。
01
每个烂尾娃身后都站着一对焦虑的父母
暑假进程过半,不少家长晒出“暑期鸡娃账单”。
其中,网友@citty妈的账单,格外令人唏嘘。
女儿七年级,儿子四年级,俩吞金兽的暑假预算,高达15万。
而支撑起这个花销,需要家长拼命赚钱,再拼命节省。
除了账单,更多家长则在网上分享孩子们的日常。
不久前,一个海淀三年级学生的周末安排,火出了圈。
点开一看,密密麻麻的安排,隔着屏幕都觉得窒息。
“周五:3:30-4:30,一小时外教网课;5:10-6:10,公共演讲课;7:00-8:30,思辨课;
周六:上午一对二的英语课,备考PET;下午一节书法一节奥数;
周日:早上 8:30-9:30 一节编程,之后是去博物馆或者看展……”
难怪网友们吐槽:
“年龄大了,看不了这种高强度的事了。”
“太令人焦虑了!”
教育这场持久战上,只要你想卷,就有烧不完的钱、省不了的心。
为了考高分、进名校,我们可以不惜成本地投资,可以把孩子的时间占满。
有人说,目前的教育是一种“加杠杆”模式。
大家试图用“考试”这一支点以小博大,撬动孩子的未来。
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这种教育,本质上就是在赌。
谁也不想那么卷,但现实就像心理学上的“剧场效应”,令人无路可退。
原本 ,大家都坐着看戏。
可当有一个人站起来的时候,其他人为了看戏,也会要站起来。
最后,不管出于自愿还是被迫,所有人都只能站着。
只要有人开卷,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也都势必跟进。
可以说,每个被鸡的孩子身后,都站着一对焦虑的父母。
这是中国家长们的集体困境。
为了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敢躺平不敢松懈,生怕自己做得不够,耽误孩子一生。
但卷又是个无止境的黑洞。
对普通人而言,条件、资源、时间、精力都那么有限。
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托举,然后热切地盼着孩子能出人头地。
但别忘了,但凡是“加杠杆”的赌,就要做好“不回本”的准备。
02
“鸡娃”的路上充满不确定性
前不久回老家,意外得知表哥的儿子,因为情绪问题,辍学在家。
印象里,这孩子学习不错,幼儿园的时候,就认了不少字,能背上百个单词。
孩子聪明,底子又好。
家里就更用心地栽培,甚至把拆迁款拿出来供儿子读私立。
我记得,他家每年寒暑假,都带着孩子四处游学,还去清北名校参观过。
怎么一转眼,孩子就颓废成这样呢。
听亲戚们说,这孩子天天窝在屋里打游戏,谁去劝他就和谁急。
但我还是忍不住给哥嫂打电话,想约孩子出来散散心。
听他们的意思,孩子因为常年高压的学习患上了抑郁症,很反感和人接触。
无奈之下,我只能作罢,但心情却是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想,如果这孩子没出问题,一路考入名校,他就一定会出人头地吗?
恐怕也不是,毕竟不确定的时代里,一切都充满变数,包括教育。
或者说,影响教育结果的因素很多。
除了孩子与家长的自身条件,外在的大环境,也十分重要。
比如,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动荡;
比如毕业后就业情况;
再比如同龄人之间参差不齐的背景……
就像考入名校的学霸@清华小崔,在网上讲的那样。
当他艰辛地走过17年苦读,终于考入清华时,等待他的,不是鱼跃龙门的欣喜,而是被各种吊打的心酸。
因为好学生太多了,大家都各有竞争力,等到毕业,他照样不好找工作。
起初小崔很是失落。
但慢慢地他意识到,人生不像考试,不是写对了答案就一定能得分。
美国作家摩根▪豪泽尔曾说:
随机、风险、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世界。
这个定论,放在教养孩子上,同样适用。
即使我们尽力了,也无法确保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得住;
更无法保证他在未来的成功。
“读好书-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的生活”,每个衔接点都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断开。
“鸡娃烂尾”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扎心的真相。
那就是,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的命运也无法确定。
03
悟透教育的本质就明白没有孩子会真正“烂尾”
211院校毕业生@小翟,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读来发人深思。
2012年,她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从学校毕业,正式踏入社会。
谁曾想,刚走出校园的她,就被异常残酷的就业市场给了当头一棒。
“一周内投出225份简历,全军覆没。”
求职频频受挫,小翟彻底丧失了信心。
她灰溜溜地回到老家,过上了啃老生活。
她自嘲说“我算是标准的烂尾娃”。
从“别人家的孩子”一下子成了反面教材。
最苦闷的时候,小翟天天在大街上溜达,还经常去不远处的文玩市场。
就这么逛着逛着,忽然一天,她脑子里蹦出一个想法——
开一家收旧货的二手商店。
随后,她按照大学所学的知识,进行市场调查。
做可行性方案,匡算启动资金。
紧接着,她开始走访亲朋,为开店筹资。
并列出每阶段的经营策略和营收目标。
不出两个月,小翟的店就步入正轨。
在她的努力经营下,店铺当年就有了盈利。
她很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有意义的人生,从来不会烂尾。”
当我们不再把教育当成登天梯,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活孩子本性里的优势,帮他们找到自己该走的那条路。
不必非得做人上人,也不必完成阶层跨越。
只要能独立地思考和生活,就是教育的成功。
著名媒体人金惟纯,在书里讲过女儿的故事。
女儿刚出生时,他和妻子也打算走精英教育路线。
他们不惜花重金为女儿请钢琴私教老师,找名人画家带孩子学绘画。
目的,就是想着让女儿走艺术道路,成为全球知名的艺术家。
但令人遗憾的是,女儿志不在此,对艺术完全无感。
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的安排,开始研究绿色饮食,最后开了一家小饭馆。
女儿的平庸,最初令金惟纯很遗憾。
但后来看到女儿那么喜欢,也就完全接纳了。
有了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女儿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更有干劲。
如果按“投入-产出”的思路去评判,可以说,十有八九的小孩都会让父母亏本。
但养育一个人,又不是经济学上的投资,不能完全用功利性的指标来衡量。
比起所谓的读名校,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更为重要。
德国著名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请相信,每个被唤醒和鼓舞的孩子,都不会真正地烂尾。
04
心理学家马文·马歇尔说:
“当我们种下的花没有我们预期的长得那么好时,我们不应该怪花,而是从自己的种植等方面寻找原因。”
如果孩子的成长和你的预想不同,这可能跟孩子无关,而是你的预期出了问题。
其实,被称为烂尾娃的孩子,并不是多么失败,也不像网友调侃的那么一事无成。
他们之所以被如此定义,多半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父母或者说世俗观念期待的样子。
人生,本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
路途中多的是坑坑洼洼,少的是一马平川。
所以,就不要再苛责孩子们,更不要苛责自己。
把孩子健健康康地养大,过着平平安安的日子,也没什么不好。
教育的初心,自始至终都应该是培养一个优良的人。
而非去追投资回报,将一切都框定在利益中。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你也“在看”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