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跌落这件事,徐峥说透了!
女儿考上了国际学校、太太全职主妇,住每月1.5W贷款的大房子。
这是上海典型的中产家庭。高志垒今年45岁,在大厂熬着最晚的夜,顶着大肚腩,打着胰岛素,也拼不过战斗力十足、更狼的年轻人。
然后被裁员,大厂精英一夜返贫。
如果再遇到P2P爆雷、父亲突然住进ICU……
这个3个月都找不到工作的中年人,成了一名每天骑电动车飞奔、困在时间里的外卖员。
这类新闻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不理解,中产阶层滑落何至于此?但徐峥把这个男人活脱脱搬上大银幕。
本周五(9日)正式公映的《逆行人生》,是根据清明同名原著改编。徐峥自己出演了这个窝囊无奈的中年人,辛芷蕾出演妻子, “喜剧人”贾冰、拥有“法拉利气质”的王骁,《狂飙》中杀鱼的“老默”冯兵等中年实力派出演底层打工人。
很多人拿它跟《我不是药神》类比,其实“药神”更多的是文牧野的视角。而这次徐峥做导演、主演,直面当下经济现实中,中年男人的悲情,探讨了阶层的区隔、和向下兼容。
徐峥保持了可贵的现实视角,和足够的诚意,把上海这座城市大多数人光鲜之下,那些被折叠的角落被看到。
口碑依然两极分化,有人唏嘘,它尚未说透彻的残酷真相;有人则质疑它happy ending,依然是精英的虚妄悬浮。
但在我心目中,它仍然是今年最值得看的影片之一。
这是一首脆皮中产的悲歌,大家挤着笑容,唱出来,就是一种黑色疗愈。
玻璃体质的套件家庭
高志磊离职的那一天,过得极快。
在烟雾缭绕,逼仄的员工吸烟区,用七嘴八舌,用大厂的速率,迅速勾勒出一幅内卷的“炼狱浮屠”。
公司高层分组PK,谁加班多谁拿到的项目就更好,就越能保住更多的团队成员,为此有团队已经用上了纸尿裤,为的是争取更多时间写代码,而我们的男主高志垒(名字真的好讽刺),真正“高”起来的只是血糖。
2分钟后,被HR裁员,他一怒之下用椅子震碎玻璃墙面,想走劳动仲裁,所以暂时一分钱拿不到,以45岁高龄进入失业和求职大军。
被嫌年龄大,让应聘公司觉得是职场恐怖分子;被中介忽悠,街头巷尾上演讨佣金的追逐戏……
在这些画面的黑屏间隙,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月过去了的字幕。
他凑齐了当代中产“作死”的三件套:贷款买大房子,三代同堂,投点钱还P2P爆雷;大男子主义,按住妻子做全职太太;渴望阶层越级,打算送女儿就读学费二十万起的国际学校。
三件套也算了,“麻绳专挑细处断”也适用于这位同济大学的高材生。同样大男子主义的老父亲硬挺着经营小区小卖部,累到脑血栓,直接送进ICU……
最后,高志垒放弃劳动仲裁,接受了砍掉一半的违约金,仅30万。
在经济上行的好光景里,虽然他因为常年加班得了糖尿病,但打着胰岛素还是能憧憬灿烂一个明天。他是全家的主心骨和顶梁柱,是全组下属的“老大哥”。
更讽刺的是,公司可以精准裁员,提高人效比的人力资源系统还是他开发的。
当年,他是一个无比相信,算法能够推进公司、甚至社会进步的数字英雄。
但,一把砸碎玻璃墙的椅子,也击碎了他和他的家庭,原来让人艳羡的中产标配,都成了玻璃体质,脆弱而不堪一击。
被数字硬控的无差别人生
崩溃的中产,不至于吃不上红烧肉。
横亘高至垒面前最大的困境,是保住底线——这套祖孙三代同堂的体面大房子。
如果不能按时交每个月一万五的房贷,作为男人的尊严、作为高材生的骄傲、作为父亲的自信……所有美好的体感,都会随着亏300万的低价甩卖房子而崩溃。
被迫无奈,他也进入一个从前完全没有尝试探过头了解的世界和阶层,成为身披黄褂子的外卖员。
在此之前,上海对他来说是光鲜亮丽的平面,现在才是真正打开狰狞、复杂的折叠面。
他去过的商场,一面是晶莹的品牌门面和橱窗,另一面则是被保安严格把控的层层关卡:外卖员停车在哪里,走什么通道,在哪里取餐,都有规定,并且每一步走得都那么焦躁、急促。
他只见过工位的整齐划一,何曾用脚丈量过城中村犹如迷宫的斑驳和复杂。普通人粗粝的交往方式,根本不会尊重一个外卖员的劳动,点错单了,外卖到了打电话不接、找不到人……习以为常;知识分子的体面和尊严,在被嘲笑的现实中,一点点被消磨殆尽。
因为手机数据会不断告诉他,超时了,白跑了;如果再遇到差评,200块没有了,在积累几次,连做外卖的资格都是没有的。
更讽刺的是,手机还适时卷情绪价值服务,时不时审核外卖员的微笑是否标准……
片中有一个细节,刚刚在菜市场取到一条活鱼的高志垒,因为低血糖晕倒在苏州桥上。他躺在地上,挣扎着,努力去做出“微笑”的表情,但一次次失败。
外卖箱里的鱼,一跃到河里,暗示着他曾经被鱼肉的职场人生,和此时被放逐在市场的无序。
高志垒反复在中产家庭和外卖工作之间尴尬、窘迫地横跳,两个世界逐渐被现实生拉硬拽地“拉齐了水位”。原来,它们是一个世界的两面,都是被数字硬控的人间耗材。
大厂的工作是数字绩效,接了多少项目,加多少班,有多少加班费。
外卖站里有单王,有排行榜,单数、骑手级别与排位。
社会上有数字,直播间的粉丝数、时间的催促、平台的算法……
高志垒是研究和开发算法的,曾经是平台算法的执行者,现在被平台的算法催促和修理,看起来好像是下坠了,不过是被折叠的世界平移了。
看似逆袭,实为轮回
徐峥的确是一个很懂商业类型片的创作者,生活如此艰辛,但他总能以自嘲应对,用黑色轻喜剧的手法,去表现外卖员的生活。除了徐峥,贾冰、王骁、冯兵等几个站点同事都有自己的专属“喜感”。
飞驰在马路上的外卖员,目标就是送餐,是做服务,这行做得好,必须要让收到的人开心。
电影也是如此,观众不能只陷入悲伤的情绪。在长达90分钟的铺垫之后,被生活无限碾压、甚至被送外卖这件事都困难重重,高志垒终于走上了一条越战越勇的逆袭曲线。
在观感上,它仍然是典型的类型片,主角在闯关,关键时候得到启发或者帮助,在刺激观众爽点的时候也在给予超脱的梦幻感,是他无法舍弃的底层逻辑,所有的苦难的确是要最终化为“财富”,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高志垒实际上都得到了,首先是作为城市精英的他凭借专业技能开发小程序,优化外卖路线,避坑提速,冲刺单王,观众能看到他的收入开始接近一万五的上限;另外,家庭永远是温暖的港湾,中风的老父亲想活了,全职的妻子去美甲店上班,并且兼职教孩子打鼓,开直播涨粉……似乎都在告诉观众,路不止一条。
这大概是部分看完电影的观众最不“舒服”的地方,说了这么多,原来还是想说,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直播可以赚钱呗。只要不懒,努力就有回报。
究竟是不是这样,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因为人的遭遇和命运复杂得无法用一个小程序来规划。
结尾,大厂高层(于和伟客串)注意到高志垒开发的外卖员使用的小程序“路路通”,清爽好用,很可能要将他重新召回大厂重用。
但是,仔细是这位高层是啃着馒头听汇报,说明他也并非天生的“上位者”,也是小镇做题家甚至凤凰男,如今坐在高位。按照常识,高位之上还有董事会,投资人,他只是一个不写代码的“高志垒”。
而45岁的高志垒如果再次带团队写程序,五年后就是50岁,更加高龄,一旦业务线跟不上数字经济的爆款速度,是裁还是不裁?
还有一个细节,外卖站点的铁门口,还站着一排正准备加入外卖大军的大学生,五官清秀,局促不安,明显是刚毕业。
像这样的细节,电影里随处可见。所谓的逆袭不过是用肉身投入更高速的内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强悍的经济发展下的脆皮个体,光鲜的脆皮,战战兢兢。
从家庭到公司,从外卖站点到商场,从城中村到马路牙子,脆皮在前进,脆皮在无声的吟唱:坚持,活下去。
我们都这么努力了,在这座城市里,无论是小镇做题家、普通中产、还是卖外小哥……
所有人都用尽全力在奔跑,我们应该、也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现实呢?
徐峥努力撕开了口子,露出了现实残酷的部分,但电影也无法给出答案,也无法深入。
文:钱德勒
编辑:海带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hristopher Nolan / 温子仁 / 乌尔善
Thomas Heatherwick / Marshall Strabala
特别企划
成都蔚蓝卡地亚 / 南京越城天地 / 北京缦合 / 珠海华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