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届奥运会,我直接爱上这档播客
大家好,我是编辑ruicen,今天的文章是一篇编辑手记,我打算“开门见山”。
王磬主讲的《欧洲折叠》是这一年多来,订阅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可以说受欢迎程度超出预期。但我一直心存疑虑,为什么看理想的听众会关心那么遥远、与中国社会差异性极大的——欧洲?
本文上线之际,巴黎奥运正酣。毁誉参半的开幕式、王楚钦的球拍、热血励志的日本男篮…… 以及场外的塞纳河、空调、餐饮、避孕套……从短视频到社交媒体,难得的,欧洲正发生,短暂地占领了我们的注意力。但我还是有些“不甘”,这不是我感兴趣的欧洲。
那我个人关心的是什么呢——
巴黎93省,穆斯林新移民为什么要走上街头?
紧抓环保的德国绿党,真能赢得老百姓的普遍支持吗?
乌克兰外溢的难民,从波兰到西欧社会,怎么才能容下?
直接给所有成年人打钱的全民基本收入计划,有实现的可能吗?
以及电影导演肯·洛奇镜头下,那些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英语,没有种族肤色性别之分,一概贫穷且未来堪忧的普通人,如何去过每一天?
简单总结一句,正是距离的不可思议,让我对欧洲好奇。《欧洲折叠》则通过对10余本书的介绍,比较完整地回应了我的这份好奇心。
🌏 📖
节目里的欧洲,不是历史上的“西方列强”,更不是艺术和电影中的时尚之所,那是一个更加现实、更加复杂的当代欧洲图景,就像王磬在节目导语中说的,我们更应该平视(而不是仰视或俯视)去看欧洲。
印象很深的是,几乎每一集,无论是英国脱欧、德国难民危机、法国女性主义、希腊经济危机、北欧社会福利,王磬都会在节目最后,以类似这样的句式开头:“那么,对于身在远方的我们,为什么关注这个议题呢……”
为什么?
首先想说的是,王磬是一位很好的媒体人,在她身上我能看到以往那些厉害记者的影子,这份名单可以从柴静数到周轶君等等,她们都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问题意识,思考尖锐但表达温和。
但我仍然不太相信,节目反馈不错,只是因为她的分析和共情,可以将她读过的书看到的现实,让远方的我们也能感同身受。
或者说,我宁愿相信,听众的收听理由是这样的:去听《欧洲折叠》,不是因为这些议题“与我有关或无关”,而是因为这些议题本身就很重要。因为重要,所以关心。
在第3集《难民危机:为了活下去,他们别无选择》中,王磬写道:
我想要引入的一个身份,叫做“世界公民”。我一直觉得,全球化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东西,不只有自由流动的红利,也有不同以往的责任。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难民危机就是最大的人道主义危机,是全人类的问题,而不只是中东的问题、乌克兰的问题、或者“默克尔的问题”。如果大多数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在看待国际问题时,都能跳出自身的局限,跳出传统的双边框架,以世界性的视角,去关注全体人类的问题、去贡献解决方案,那么这个星球,是不是也会变得更有希望一点?
嗯,希望世界变得更好一点,或许就是这个节目的特别之处。
而“世界公民”正是另一档节目《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中,葛兆光老师不断提醒我们的一种身份。国际新闻记者与历史学家,在这里不期而遇。
感谢巴黎奥运频繁上热搜,让我又想起了这个节目。不过,假如你对欧洲的确无感,那也正常。我还有一集,推荐给你听:
《阶级出身,为何会成为我们内心最深的羞耻?》(第6集)
我们特意将这集开了免费试听,即便只当成一个小镇青年的成长史,我想不会浪费你的30分钟时间。
👓 👇
认准这个小眼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