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車庫並非用來停車,而是巨大的物資墳場
在美国,如果你家车库真的只是拿来停车,你的生活不是太平面,就是还没养成美国的坏习惯。
美国的车库未必和车子有关,却可以是犯罪现场,是偷偷兼差的办公室,是被遗忘的嗜好归处,是累积30年的杂物坟场,也是换热水炉时发现死老鼠的地方。如果有某样东西全美国的车库都找不到,它很可能根本不存在。
车库的地位尴尬又复杂,却是独特的美式文化。大部分美国人不敢打开自家车库,因为里头全是不想让外人看到的事与物,而且是一眼就被看尽一切。去朋友家如果他带你走车库(或后院),表示把你当熟人。车库(还有后院)是既亲密又尊贵的入口,只有抢匪才走正门。
车库是仓库、是工厂、是有电锯与工作桌的工作室、是嗜好区,周末从车库此起彼落传出来的是电锯声、工具声。
车库到底有些什么?
园艺工具、圣诞树与圣诞装饰全堆在车库里,我说的可不是圣诞树上那些小儿科装饰,而是能把整栋房屋变成迪士尼乐园的盛大行头。
早期车坏了多半自己修,车库里可能看到拆了一半的引擎。车库里还有囤积大卖场冷冻食品的二号冰箱、所有用过的工具、不知如何处理的废物、成箱衣服、一生所有嗜好的痕迹……美国人喜欢户外活动又讲究专业,只用一次也买,所有曾经或未来可能用上的东西全部都放车库,从露营、潜水到滑雪装备无一缺席,特殊点的还有独木舟和飞机翅膀。
我家车库里有过模型火车展示台,儿子5岁时的玩具现在仍深埋于某个角落,天花板上挂了6辆单车,柜子里全是单车零件,有买了没时间更换的,也有换了舍不得丢的,新旧水乳交融占掉一整个柜子。
我们社区有一间车库能停下3辆车的90坪大房子,车库门却永远敞开不然太暗,里头满到只剩狭窄通道,车子全部停在外面。在这座巨大的物资坟场里,东西堆得比人高,永远不可能找到任何东西。
全美有1亿个车库,每一个里面都有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垃圾。你的垃圾可能是别人的黄金,这是eBay的发迹基础,也是货架上有20亿项商品的原因。每一户人家里不知道有多少箱纪念物资,不能卖也不能丢,只能一直堆着让后代子孙烦恼。
我当年从台湾带来的那把老吉他现在还在车库,30多年了,如果不是写这一篇文章压根不会想到。你说它是纪念还是垃圾?都是。所以就摆着吧,这就是车库的伟大。
车库提供了每个不想处理的物品「再说吧」的借口,给所有的「舍不得」找到台阶,然后渐渐遗忘。
当然,车库也有独特的不灭功能──每一个知名乐团可能都来自某间车库,所以有了「车库乐团」这名词。我那玩了一辈子的乐团就是某周末在车库成立的,还被取缔过。警察来了先听完一整首曲子并鼓掌说你们不错,然后才顺便请我们小声点。我猜他只是忍着没一起扭、一起跳。美国这么多乐团,水准又这么高,车库绝对是功臣。
也别忘了,如果没有车库就不会有矽谷。美国大部分新创都起于车库,Google、苹果、惠普、亚马逊,统统都是!如果没有车库这私密又安全的空间,这些世界巨人都不可能萌芽。就改变世界而言,美国车库提供的免费工作室应该算得上是沉默的第一功臣。
美国的车库之所以演变至此,自然与「美国梦」的主体──房屋──脱不了关系,而且主体本人的故事不但更多,还陈述了不同时代的梦。
在美国,沿着城镇中心往外围走,就能看到「居住」留下来的刻痕,那就像科罗拉多河在大峡谷留下地质遗迹般历历在目。西部地区的刻痕保留得尤其完整,这里的土地大,城镇永续扩张,很少打掉重建,让证据一路保留下来。
这些证据包括了房子的大小、格局、设计、功能。住屋向来是配合市场需要而改变,过去60年最重要的主导族群就是婴儿潮和千禧世代。中产阶级的房子从很小,到小,到大,到很大,到又没那么大,到近日开始流行亚洲式公寓,见证了「美国梦」不同的时代定义。
首先,「美国梦」多半是独门独院的木造房屋。早期要怎么盖是房主的事,那是自己兴建的年代。蓝图做好自己找人发包,依凭需要打造。今天在乡下或城镇内环仍能看到这类老房子。
二战后进入建商兴建模式,三房二卫,两辆车子的车库。房间里衣橱小,卫浴只装得下必要设施。后院倒是很大可以踢球,树下能荡秋千,房屋侧边多半有一大块不知道该拿来干什么的空地。那时房子30坪,土地300坪,属于「院子比房子重要」时期。那是婴儿潮诞生的时代,每家都三、四个孩子,两个小孩上下铺挤一间小卧室再正常不过。
也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房子愈盖愈大,到八○年代已经大了一倍,平均60坪到80坪。土地变小却要两倍空间,所以盖成两层楼,最大特色是窗户和衣橱变大了,主卧室有步入式衣物间,也出现两个客厅和两个餐厅。大坪数的话还加盖游戏间和办公室。
两个客厅的用意是,一是招待客人的正式客厅,一是自家使用的家庭间;餐厅也分正式和私用。私用餐厅是厨房的延伸,是全家人吃饭的地方,是孩子做功课的地方,是生活的重心。那年头的房子招待客人有面子,自家里子也照顾得不错,算是面子里子都顾到了。
餐厅连着有壁炉的家庭间,落地窗外是后院、游泳池,另一面是整面墙的书柜。这是家庭电影院,是私用客厅,是抱着狗在摇椅上看肥皂剧看到打盹的地方,也是运动间。从厨房到家庭间是活动最密集的地方,醒着时家人都在这空间里。这类设计以前并非没有,只是到了80年代平价化了,中产阶级也可以享受富格局、浅尝小奢华。
这类社区往往出现在城镇外环,四房三卫,从玄关、客厅到摆八人长桌的正式餐厅都挑高,明亮又宽敞。地上铺的多半是颜色素雅的短毛厚地毯,60、70年代的古人爱用的藏污纳垢长毛地毯显得老气到不可思议。
这么大一间房子,正式大门却常常几天不开也没人用,进出都走车库。从车库直接进厨房,超市采买回来把食物搬进冰箱,给人立马回到家的感觉。孩子放学也从后院走落地窗进屋。
美国后院门都在侧面,一拉就开,连猴子都会。进出频繁的落地窗同样从不上锁,每家后门都是大开的邀请函。
作者:8288
声明: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扫一扫本公众号二维码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