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金融和社会融资数据。2023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169亿元。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
总体来看,2023年全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37.59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9.7%、9.5%。市场专家指出,在金融体系“真金白银”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经济显示出持续向好态势,市场预期和信心稳步提升,有望顺利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
记者从调研了解的部分主要大行数据看,2023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同比增速大体保持在30%至40%,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虽然有所减少,但更多信贷资源被配置到支持形成新质生产力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2023年,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保持全年流动性合理充裕。数据显示,全年净投放现金8815亿元。
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9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1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928亿元。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信贷数据在2023年受到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和“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的影响。一方面,使用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贷款的结果是政府债券余额增加、贷款余额减少。另一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信贷存量的有力抓手,其会降低贷款存量规模。
202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是全年社融规模增量的主要拉动项。数据显示,2023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2.22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2.4%;政府债券净融资9.6万亿元,同比多2.48万亿元,占比达27%。
市场专家指出,2023年,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相当有力。在新发展阶段,分析金融总量指标要有更多元视角,202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9.7%、9.5%,这些金融指标均好于名义经济增速。在房地产市场发生重大转型、提前还贷增多、且涉地方债务融资减少的情况下,有效信贷需求仍显不足,保持这样的金融支持力度殊为不易。
整体来看,2023年12月份,新增信贷投放保持稳健,基本符合业内人士普遍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保持平稳。
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市场人士指出,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明显偏高的情况,这个增量属于较高水平。2022年12月为应对疫情渡峰,金融系统主动加大了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导致基数较高。
实际上,在前期地方政府发行了1万多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后,部分地方置换存量贷款,加上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过程中,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的体量也不低,贷款保持当前增长势头,投放力度仍属不低。
根据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此前分析,从当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边际改善、抵押补充贷款(PSL)放量,以及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月底走高等迹象来看,12月信贷投放存在一定支撑。
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169亿元,说明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保持较高水平。
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相较于信贷数据,社会融资的涵盖面更广。张旭表示,包括政府债券融资在内的社会融资中的每个分项皆反映了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时,政府债券越有可能多发,这是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应有之义。
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与狭义货币(M1)余额的同比增速分别为9.7%、1.3%,二者的剪刀差较上月有所收窄,但仍处历史高位,反映当前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尚需恢复。
2024年,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稳货币稳信贷挑战随之增多。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仍处恢复过程,信贷需求有所放缓,物价短期还将维持低位。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下,盘活存量贷款、优化新增贷款投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市场专家认为,“灵活”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坚持以我为主,在内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及时进行政策响应,平滑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更为稳健中性,更加关注价格和预期因素,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
同时,货币政策由“精准有力”转向“精准有效”,强调了从质效而非数量来观察和评判货币政策,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每年我国全部贷款当中约八成需要回收再投放,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效能可以更好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新增贷款投向,也有利于支持扩大内需和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有助于改善终端需求。
一季度历来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窗口。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指出,过去五年中,有四年人民银行在春节前后均有降准或降息操作。当前生产与价格数据反映出经济复苏动能不稳,经济“开门红”面临压力;2023年末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已提前为降息“扫清障碍”,一季度降息的必要性较强。
责编:汪云鹏
校对:苏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