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老有小有房贷”的中年人被朋友借钱
文|读者:小河怪
“Dear,方便借一点儿银子我上车吗?”
宁静的周末午后,我正窝在家中,朋友的微信消息突如其来,让我惊坐而起。倒不是惊于它的直接,而是惊于——这下尴尬了,我才刚刚开始攀爬人生路上最为艰难的大山,遇朋友借钱买房,咋办?借还是不借?
换作是以前,我并不会太过犹疑。两年前,这位朋友一家也曾想要买房,彼时我和队友正二人世界,虽身背房贷但也只有房贷,加之平时消费不高,可以帮帮。可惜,在充满变数的大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往往不堪一击——资金到位之际,一夕改变的政策让他们失去购房资格,只能继续等待。两年过去,如今终于“够格”买房了,又得重走一遍问人借钱的路。
而这两年间,我和队友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二人世界进入到“有老有小有房贷”,初涉生活的“苦海”。都说,生命因时间而厚重,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否变得厚重,肩上的担子倒是日益厚重起来。
回想曾经相对轻松的日子,一部分要归功于还未养娃,另一部分要归功于身体尚佳的父母。对于成年人来说,前者是一项自愿选择,后者则更像是随机事件。同样的两年,在年轻人身上可以不留痕迹,但对于年过半百的父母来说足以急转直下,比如我公公。
近两年,公公得了脑中风。他辛苦劳作半辈子,拼命攒钱,想趁着还有体力再多干点儿活,但看似强健的身体早已因长期饮食不当埋下地雷,脑卒瞬间袭来,病情迅速恶化,失去行动力卧床不起。对于一个劳动者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伤自尊的了。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从早期治疗到后期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除了需要大量耐心,还需要大量银子。算下来,公公的治疗跨时一年半,共花费将近5万。某种意义上,身体的复原就是靠钱堆出来的。好在,经过各方努力,他除了右手还有些不灵活,身体状况已基本恢复如初。
很幸运,我们看到了一个好结果。另一方面,在被这次花钱治病的压力结结实实撞腰之后,我们彻底看清“上有老”的真实形状。“未雨绸缪”四字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
在我们一家的理解里,未雨绸缪不单单是指存钱,也意味着花钱,比如带父母做身体检查。我们将年度体检纳入家庭计划,定期带他们去医院检查、用药、调理,密切关注他们的中风后遗症、乳腺结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旨在对基础疾病的发展状况有及时的把控和治疗。说好听点,是为父母自身好;说现实点,也是为了风险最小化,防范日后恶化为重疾带来的高额花费。总之,我们严正以待,多尽人事,哪怕当下花多点儿钱也值得。
《人生I字路》剧照
除了上有老,下有小也是一个压力事件。娃是吞金兽,纸尿裤、奶粉,日常用品、玩具……无穷无尽地买买买。关键是,这些养娃必需品根本不能像成年人控制物欲就能减免,它们是逃也逃不掉的开销。此外,在养娃的世界里还有更贵的,就是早教。我曾萌生让娃体验早教的想法,但附近一连锁早教机构报出的价格让我惊掉下巴:两百多一节课,提供96节、120节和144节三种打包方案,即便是最便宜的96节课,也要花掉两万多,果断把我劝退,算是变相阻止了我过早“鸡娃”。
不过话说回来,在婴幼儿阶段,大部分支出还只是集中在刚性物品上,和未来的教育支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他们的学费、兴趣爱好、户外探索……一切关乎心灵的培育,都要钱作为支撑——没有比养娃更超长线的投资了。跟娃一起长大的除了希望,还有经济压力。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陷入“怪圈”,某部分变得和我爸妈一样爱唠叨计较。
然而,抛开以上,要问何为压力之首,还得是房贷,它更是这一切压力的放大器。
《小欢喜》剧照
房子这东西,让人爱恨交加。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往往要掏光两代人的钱包,然后在接下来的多年里和房贷捆绑在一起——害怕被裁、担心断炊、坚持不喜欢的工作。追求梦想?这本身就是梦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生似乎难再有其他可能性。
无奈的是,谁都知道这个结果,但还要往里跳——这大概是人类的诡异行为之一。第一,在中国传统的嫁娶观念里,买房往往是走入婚姻的重要一关, 第二,在传统文化对于“安居乐业”的理想图景中,房子太重要了。若想在异乡定居,很少有人能安心于一直租房,尤其是有娃的家庭。
我和队友也未能免俗。2017年,我们计划结婚,我爸妈坚持必须先有房子且要求男方全额承担首付,分文不借不帮。筹钱买房是一个煎熬的过程。最后,房子买下来了,房贷也背上了,还几乎用光了我们自己的存款、公婆大部分的存款,加上朋友的借款。
《三十而已》剧照
所以,如今的一点儿存款,可以说是从零开始涓滴而成,很薄,却安放了家庭和内心的所有安全感,平时动都不敢动。我本是个物欲淡薄、理性消费的人,现在更养成了“储蓄狂”体质——消费全线降级,衣帽鞋袜的支出约等于零;极少出门逛街聚餐;连我和队友设定的月度“幸福预算”也不舍得用。它是我俩为了适度消费、犒劳自己以提升幸福感而设立的明目,初衷是为了刺激我这只“铁公鸡”掏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现在倒好,它成了我又一个“不花即存”的动力,想让本就不多的工资可以存得多点再多点。
我死死搂着这苦苦蓄起来的小池子,想到借钱出去就是要开闸放水,说实话有点儿难。我盯着朋友发来的问询,手指悬于键盘之上迟迟未落,好像自己才是那个难于开口借钱的人——不知在按下发送之前,她是否也在手机前做忐忑不安?
《我们都要好好的》剧照
大多数时候,借钱都不是一件易事,无论哪一方。在钱面前,人际关系往往一下子变得敏感而脆弱——被借的人可能会左右为难,如果拒绝,要百般解释,怕伤了感情;而开口借钱的人隐含着一丝希冀,被拒的时候,就像看着又一扇门对自己关上了,即使明白别人(哪怕好亲戚好闺蜜好兄弟)并没义务一定得借你,你还是会觉得微微沮丧和失望。古龙在《欢乐英雄》里就说得更不留情了:当你开口去找朋友借钱,你也许就会发现自己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这的确是个不想承认但一定会冒头的感受。毕竟我们对“朋友”的定义,天然带有某种“互相帮扶”的隐形期待。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基因记得:人类不是在孤独而是在合作中才走到今天的。
闲来无事时,我曾在某心理app做过一份“抗抑郁能力指数表”,其中一道题就是以“朋友”和“借钱”为引子,来了解一个人在生活中是否拥有可靠的人际支持网。它问:假如你遇到某些生活状况需要问朋友借钱,你可以向几个朋友寻求帮助?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还挺扎心,有点儿类似于“半夜愁苦睡不着想找人倾诉,通讯录从头拉到尾一个可以打电话的人都没有”。但回忆起来,自认从来没有“抽奖运”的我,却在这点上运气不菲,遇到了愿意信任和借钱给我们的朋友。当年买房的资金,算上自己和男方家里的还有一些缺口,靠的就是朋友相助。
《都挺好》剧照
我在大学实习期间和队友相识于他所任职的公司,从相识相恋再到谈婚论嫁,走得很不容易。身边几位同事见证了我们的爱情长跑,得知我们要买房结婚了,由衷为我们感到高兴。有一天,一位姐姐忽然让我队友去查收一下银行账户,说她刚刚转了一笔钱借我们买房(因工作原因,大家知道我队友的账号)。听闻此事,我一时惊住了:她竟一声不吭就转钱?这世上真有默默主动借钱的人?还被我们遇到?
这位姐姐是成了家的人,背着房贷,生活压力显而易见。因市区房价太高,一家人住在郊区,她通勤来回需要耗费四小时。即便如此,她依然给予我们最纯粹的善意和最大的祝福。无独有偶,买房前因公积金提取条件不足,需要先周转不大不小的一笔,头疼之际另一朋友伸出了援手,解了燃眉之急。这弥漫身心的感恩之情啊,找不到任何语言来形容。我在心底一遍遍发誓,若以后他们也需要金钱上的帮助,我定毫不犹豫。
现在,来寻求帮助的虽然并非他们本人,但这位朋友就像是他们的“化身”。过去我曾被善意照亮,感激和向往他们的人性之美,而这束光要迫于现实压力终止于我吗?细细想来,朋友夫妻二人带着他们三岁的女儿生活在同市,这么些年因各种原因久未买房。平日里聊天,她时而会倾诉想要买房安定的愿望,以及两三次因房东原因而被迫搬家的飘零感。
思绪至此,我的心慢慢舒展开了。人到中年,生活压力不小,对钱也很珍视,但理性而言,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帮忙并不会对我的生活带来质的影响。说实话,我并没有不信任这位朋友,她的人品我是放心的,就像两年前购房失败后,她马上把钱还给了我。问人借钱本就很难,既然开口了,我终究无法拒绝;而珍藏心中的那份感恩之情,给了我决定性的能量。
和队友稍稍合计后,我回复朋友要银行账号,却迟迟没有动静,某一瞬忽然跳出一大串感恩、玫瑰花和哭泣的表情。她说:“你知道吗,我问了一圈,就你和另一个朋友肯借。谢谢你们!”我忽然很动情,虽然不是很多钱,但很开心自己也成了能照亮朋友的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愿意”。漫漫人生,大概就是在彼此愿意给予的善待和帮扶中,变得好过一点吧。
排版:初初 / 审核:杨逸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