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获7项大奖,张颂文再上热搜:他的故事,越挖越深
澳门“尖叫之夜”,《狂飙》剧组收获多个大奖,张颂文毫无悬念夺得年度实力男演员!
网友直呼:颂文哥实至名归。
我激动地在镜头前,差点就要哭出来,这个男人的魅力,太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在浮华的娱乐圈,他是少有的让人无需担心塌房的存在。
《狂飙》开播前,他自己在京郊的小院,撸猫、种菜、赏花、读书。
张颂文微博晒图
爆火出圈后,他一如往常低调,晒着生活的日常。
时不时,他还会用一篇篇小作文,带大家认识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用心经营生活的普通人。
许多人好奇:是什么成就了如此清醒、低调的张颂文?
回看他的过往,你会发现:他的修养和内涵,除了从幕后到台前长达18年的职业生涯努力,更与他的文学修养不无关系。
《狂飙》爆火后,他在《读者》杂志上发表的《火柴天堂》被网友挖出。
这篇悼念母亲的文章,真诚、质朴,让人看得潸然泪下。
在他的微博里,你也常常能看到,他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着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思考。
明明他描写的,全是最熟悉的事物,可是读者却能从中读到最暖心的抚慰。
透过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他的情感之细腻、敏锐。在浮华的娱乐圈,他拿出最软和的心底,和观众、网友交心。
这份真诚和细腻,让他的爆红成为必然。
如果你也想通过文学,培养自己对寻常事物的敏锐,重拾内心的童真和柔软。
今天诚恳推荐大家一份思想开放、情感真挚,启蒙几代人文学梦的国民杂志——
《读者》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以为,《读者》是一份有些“过时”的杂志。
但当我在偶然的机会中,重新翻开这本杂志,才发现它的观念非常前沿,思想依旧开放。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它第一时间刊登获奖作者的“成名历程”。
当“断舍离”爆火朋友圈,它带我们换个视角看待生活的品味,让生活回归乐趣本身。
当年轻人陷入“996”的牢笼,它带我们看到无意义工作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从chatgpt、人工智能,到热门影视、社会热点......它用最简练的文字,带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过去的一年,我在这里认识了:
从月薪6000的育儿嫂,成为畅销书作家的范雨素;
把10年抗癌经历,写成书的《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
用20年时间追梦攀岩,成为首个成功登顶海拔6241川口塔峰的,北京理工大学教师——何川。
这些故事,都曾在庸碌的寻常中,启发着我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也在悄无声息地点燃着我的文学梦。
而那些话题前沿、见解独到的文章,也让我在焦虑、忙碌之外,始终保持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它也是你结识各领域专家的桥梁,过去一年,我在这里认识了:
欧洲著名的知识分子翁贝托·埃科,硅谷风险投资人兼畅销科普作家吴军、著名的植物学家丹尼尔·查莫维茨......
透过他们的目光和学识,你会遇见一个更理性、有趣、智慧的自己。
如果说90年的《读者》,是一扇带我们看世界的窗口;
那么今天的《读者》,更愿意扮演一位智友的角色,和读者一起成长、思考、享受这个世界的有趣和丰富。
我想正因为此,报刊亭消失,纸质读物衰落,喜欢《读者》的人,从未离去。
直到今天,依旧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回忆着《读者》带给他们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启迪。
到2024,《读者》已经走过43个年头。
希望这份,内容丰富、眼界开阔的杂志,能陪伴更多人以从容、柔和的态度应对生活的日常。
所以,这个1月,希望这本老少皆宜、经典好读的期刊,能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
《读者》2024全年24期订阅
全年24期,覆盖名人佳作、热点话题、社会经济、文化科技。
从全球畅销书《看不见的女性》,到纪实电影《一呼一吸》、“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陆元九......
每一期大大小小文章、故事50-60篇,上至国家大义下到娱乐消闲,一概俱全。
放在任何位置,都会有人随手拿起翻阅。
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从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处世哲学,到职场规则、前沿科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常识。
每一期杂志,都像一次精神的冒险,带给你深度和趣味兼具的惊喜和启发。
优中选优的名篇名作节选,更是激发我们阅读欲望的兴趣之窗。
对学业压力繁重的初高中来说,《读者》也是语文作文的首选素材之一。
课余时间,随手一翻,了解一些名人故事,摘录一些金句素材,作文考试会变得游刃有余。
对成年人来说,闲暇的午后,翻开一本《读者》静静阅读,俨然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惬意。
更难得的是,43年过去了,读者依旧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开阔的眼界,和思想的正能量。
在每个订阅它的家庭中,营造着温暖、求知、向上的阅读氛围。
活动期间下单的用户,还赠送【读者精选期刊】两本+【读者定制精美冰箱贴】1个。
品质读物+超值的精美礼品,不管是送亲友、还是送朋友,都是体面又有意义。
全24期,每月两期送货上门,原价216元,限时特惠价只要187元。
每天不到6毛钱,让全家收获一整年温暖质朴、浓厚丰富的阅读乐趣。太划算了!
点击下图,马上购买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读者》?
一位《读者》的忠实粉丝的留言,或许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读者》有一种‘神奇能力’,任何适合随手抽出一本,就能沉浸在阅读中,让人阴霾一扫,安静下来。”
过去的43年里,《读者》让千万读者享受到阅读的轻松。
50字左右的笑话、几百字的杂谈、幽默犀利的语录,包括名人轶事、热点话题、漫画摄影,心理人生。
任何时候翻开,都能找到你感兴趣的板块。
丰富的栏目,让普通大众有机会在书籍和网络信息中,获得一丝休闲和娱乐并得的喘息。
“生活”“话题”栏目,聊当下热映电影,探讨“社恐”"消费降级",引导大众以更理性的视角,关注、思考当下生活。
“人物”“文明”栏目,紧跟时代潮流,登载前沿科普文章和名人深度访谈,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的榜样。
而“人生”“生活”栏目,摘录国内外名作家之作,分享有助改善生活的科普文章和人生哲理智慧。
大多主题,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压力、抑郁、过度消费、亲密关系、职场规则,以及皮肤、头发、睡眠的改善。
每一篇读完,都可以用来指导生活。
“笑话”“漫画”更是我每一期拿到手第一时间直奔的栏目,绝对的解压放松上上选。
【知识杂谈】里,还会收获一些实用的冷知识:
比如,因为热胀冷缩的缘故,上午给汽车加油可以省钱。
作为受益于《读者》十几年的读者,我感恩它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给了我质朴、真诚、热烈、包容的人文观。
也希望更多人,可以通过它,短暂逃离生活的忙碌和焦躁,收获一份难得的安宁和闲适。
点击下图,马上购买
今天,《读者》是一本说出名字,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杂志。但它的厉害,远超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你们甘肃能办出什么杂志?”
1981年,当两个满腔热血的理工男,在不到6平米的房间里,创办了首期读者杂志,新华书店的负责人却如此嘲讽道。
《读者》杂志早期负责人合影,左起郑元绪、胡亚权、彭长城。
但没人想到,首份出版的《读者文摘》,就印了3万份。到年底,志印发量突破9万份。
此后,《读者》一路高歌猛进。创下了“中国和亚洲第一期刊”的神话。各种国家级奖项拿了个遍。
销量神话的背后,则是一群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读者人”的匠心付出。
每期杂志50余篇文章,要从3万多篇中外文章中选出。
每一篇入选的文章,都要求视野开阔、有共鸣、有情怀、有品位,能真正对读者当下的生活有所启发……
编辑团队对稿件的校对,也是出了名的的严要求、高标准。
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每一个字都经过严密校正,每期稿件不少于13个校次,差错率总体控制在万分之0.5以下,部分期数差错率可在万分之0.25以内。
正是这样的匠心坚守,让《读者》上的故事,可以被读者记上几十年。”
一位网友的舅舅从18岁到40岁,一直订阅《读者》,家里的杂志占据半面书柜。
一位上海读者更是坚持订阅33年。即便书页已泛黄,仍把它们当做传家宝来收藏。
甚至有人的命运,因为《读者》的一篇文章而改变。
2010年3月,一位因为小儿麻痹丧失行走能力的乡村教师,因为读者杂志的分享中,受到许多人自发的救助。
2023年8月,《读者》把把当期杂志送到了贵州乡镇286名学生的手上,只为了孩子们能第一时间读到自己写的诗歌。
这样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到今天,《读者》依旧保持着最初的质朴、丰富和向上。
我以为:在孩子们越来越多沉迷视频、游戏的时代,这样一份有温度、有思想、有品味的杂志,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的视野中。
点击下图,马上购买
除了极富温暖和启迪的文字,我还喜欢的它独具一格的审美。
每一期的封面,都是一次值得期待的视觉盛宴:
意境悠远的中秋赏月图、躺在藤椅上吃西瓜的兔子;
呆萌可爱,又喜气洋洋的大熊猫;
全年24期,风格多样,创意无限,温暖、每一期都是那么温暖、疗愈,又充满惊喜。
封面之外,每一期精选的艺术、绘画作品,也让艺术的美感变得触手可及。
每一张图片,都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震撼的视觉冲击。
不定期收录的摄影画作,也是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和心灵疗愈。
封面和彩页用纸是120克铜版纸,内页为70克的高级淡黄色书写纸,保护视力不伤眼,孩子大人都可放心阅读。
全年24期,原价216元,这次赶上特惠价,只需187元。
活动期间下单,还赠送读者精选两月期刊(共2本)。福利有限,抓紧下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